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银行业监管标准: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等

(2013-03-27 17:15:17)
分类: 金融

财务杠杆概念:无论企业营业利润多少,债务利息和优先股的股利都是固定不变的。当息税前利润增大时,每一元盈余所负担的固定财务费用就会相对减少,这能给普通股股东带来更多的盈余。财务杠杆影响的是企业的税后利润而不是息前税前利润。财务杠杆率:等于营业利润与税前利润之比,反映由于固定的债务存在,财务费用(利息)对保险企业利润的影响程度。

杠杆率一般是指资产负债表中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高杠杆率意味着在经济繁荣阶段,金融机构能够获得较高的权益收益率;但当市场发生逆转时,将会面临收益大幅下降的风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一般都采取杠杆经营模式。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商业银行的杠杆率一般为1O-20倍,投资银行的杠杆率通常在3O倍左右。

资本充足率是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资本充足率反映商业银行在存款人和债权人的资产遭到损失之前,该银行能以自有资本承担损失的程度。

资本充足率是杠杆率的反面。

为什么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要高于的企业资本充足率?或者,为什么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应该提高到至少不低于企业资本充足率的要求?

如果企业资本不够充足的话,银行可能就不会给他贷款,这是一个很强的约束;一般的企业破产也有成本,会有一定的资本充足率。但是如果银行资本充足率不高,政府监管不到位的话,后者更严重;金融机构如果万一因为资本充足率不够而破产,尤其是大的银行如果破产,破产成本不仅仅是自己企业的破产成本,有一个巨大的社会的破产成本。

所以银行的资本充足率不能比企业更低。但是由于很多历史的原因,相对还是比较低的。国际上从二三十年前开始,从巴塞尔I、巴塞尔II开始监管,直到现在监管还是比较难。最近这些年虽然有了金融危机,在国际上要提高资本充足率,在很多国家、很多企业里面阻力还是非常大。

20115月,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中国银行业实施新监管标准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我国银行业资本充足率、杠杆率、流动性、贷款损失准备(拨备率)监管标准,并根据不同机构情况设置差异化的过渡期安排。

1)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一级资本充足率和资本充足率,其最低要求分别为5%6%8%;新标准实施后,正常条件下系统重要性银行和非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分别不得低于11.5%10.5%,若出现系统性信贷过快增长,需计提逆周期超额资本。

2)杠杆率:为了防止银行业金融机构杠杆率的过度积累,《指导意见》引入了杠杆率监管要求,即一级资本占调整后表内外资产余额的比例不低于4%

3)流行性: 在我国现行流动性风险监管指标的基础上,引入流动性覆盖率和净稳定融资比例,两个指标均不得低于100%

4)贷款损失准备:《指导意见》还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改进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贷款拨备率不低于2.5%,拨备覆盖率不低于150%;并根据经济周期、贷款质量和盈利状况,对贷款损失准备监管要求进行动态化和差异化调整,进一步缓解银行体系的亲周期性。

资本充足率和杠杆率:

1、资本充足率指标(资本总额与加权风险资产总额的比例)的缺点: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顺周期性的问题;二是可能存在监管套利现象。

(顺周期问题:反思全球金融危机时,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被认为是导致危机发生及其危害程度进一步扩大的重要原因。金融系统是顺周期性的,银行信贷更是如此。例如在美国次级债危机发生之前,美国国内房地产价格不断上升导致商业银行贷款规模进一步扩大,从而推动房地产泡沫进一步扩大;而在危机发生后,随着房地产价格不断下滑,即使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商业银行仍然出现了明显的惜贷行为。金融系统的顺周期性客观上需要采取逆周期资本监管,但是2004年发布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巴塞尔协议Ⅱ)最受诟病的是与巴塞尔协议I相比,反而加大了资本监管的顺周期性)

2、杠杆率指标(总资产与权益资本的比率)的缺点:一是对不同风险的资产不加以区分,对所有资产都要求同样的资本,难以起到鼓励银行有效控制资产风险的目的;二是商业银行可能通过将资产表外化等方式规避杠杆率的监管要求;三是杠杆率缺乏统一的标准和定义, 同时对会计准则有很强的依赖性。

与资本充足率监管相比,杠杆率指标具有一定的优点。具体可总结为以下四方面:首先,杠杆率监管可以作为逆周期的宏观审慎监管工具,防止金融体系在金融繁荣时期过度扩张资产负债。杠杆率指标具有顺周期性的特点,是其成为银行监管中逆周期化监管的重要条件。杠杆率的顺周期性是指商业银行的杠杆化程度与经济发展状况的匹配性,它是商业银行针对资产价格变化时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动态管理的结果。在经济繁荣期,资产价格上升,银行会扩大资产规模,因此银行的杠杆程度提高;相反,在经济衰退期,银行的杠杆程度会下降。其次,杠杆率监管作为微观审慎监管的工具,为银行提供最低资本缓冲保护。杠杆率限制了银行的资产负债,使其更加明确地分配资源,权衡风险和收益,同时,杠杆率为资本充足率的“模型风险”带来额外保护,确保银行具有最低的资本缓冲来吸收损失。再次,杠杆率监管是风险中性的,而且计算简单,不需要复杂的风险计量模型,仅需要利用规定的一级资本和风险限额,对银行和监管者的专业要求低,降低了实施成本。最后,杠杆率可以减少银行的监管套利。杠杆率监管覆盖了表外资产,弥补了“巴塞尔协议Ⅱ”资本监管下表外资产风险计提不足的问题,减少了银行向表外转移资产进行监管套利的可能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杠杆率就是静态的资本充足率,而资本充足率就是动态的杠杆率。杠杆率可以理解为其视所有资产采用相同的风险权重,不考虑不同资产的风险差异性,采用资产总量指标衡量的资本充足性,从这个角度而言杠杆率就是静态的资本充足率。而资本充足率对银行资产加以分类,对不同风险资产确定不同的风险系数,可以说是从动态的角度来衡量总体资产的情况,因此资本充足率是动态的杠杆率。杠杆率和资本充足率反映了银行风险的不同来源:一是资产过度扩张带来的风险,即高杠杆率;二是高风险资产带来的风险。资本充足率仅反映银行的资产风险状况,并不反映银行资产规模及杠杆程度,而且风险加权资产基于复杂的风险模型,难以准确把握。杠杆率不基于复杂的风险模型,衡量总资产规模可能带来的风险。因此,杠杆率与资本充足率在反映银行风险状况方面是互补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