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有效需求不足理论
(2011-08-22 12:59:06)
标签:
财经 |
分类: 经济学思考 |
所谓“有效需求” 按照凯恩斯的说法。
有效需求为什么会经常不足?凯恩斯提出了三大心理定律加以解释:
1、消费水平依赖于收入水平,消费额总是占收入额的一定比例,一般地说,这种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开支会增加的比收入速度慢。这样,生产出来的东西可能就会发生过剩,有效需求就会出现不足的现象。——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2、随着投资的增加,资本收益率的会发生递减;而人们投资的标准是预期的利润率,于是人们不再增加投资——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3、人们的流动(货币)偏好理论:即人们宁愿牺牲持有生息资产(如各种有价证券)会取得的利息收入,而把不能生息的货币(流动)保留在身边。而人们之所以持有不能生息的货币,是因为持有货币可以满足三种动机,即:
(1)交易动机;
(2)预防动机;
(3)投机动机:投机动机是人们为了抓住有利的购买生息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的机会而持有一部分货币的动机。我们知道,一般而言,债券价格与利息率之间存在着一种反方向变动的关系,即:债券价格=债券固定利息收益/市场利息率。显然,市场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降;市场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升。利息率与证券价格之间的这种反方向的变动关系使得利息率对投机性的货币需求有了决定性的影响:在任一时刻,人们心目中有着某种“标准”的利息率。如果市场利率高于“标准”的利息率,在这种场合下他认为市场利率将会下降,也就是债券的价格将会升高,于是他就会买进债券,以便日后利率下降、债券价格上涨时再卖出债券换回货币;反之,如果市场利率低于“标准”的利息率,在这种场合下他认为市场利率将会上升,也就是债券的价格将会下降,于是他就会卖出债券换回货币,以便日后利率上升、债券价格下跌时再买进债券。也就说,较低的利率对应着一个较大的投机货币需求量。两种极端情形中的一种即——当利率非常低时:人们预期利率不可能再低下去了,也就是人们预期利率将会上涨,债券未来价格只会下跌,在这种场合下,人们必将卖出债券以持有货币,并不再购买债券,有多少货币就持有多少货币。这种情形被称为“流动性陷阱”或者“凯恩斯陷阱”。
有效需求不足,最终导致就业不足。
凯恩斯由此提出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主张,利用国家政权来弥补有效需求的不足。具体措施包括:第一,政府增加货币供应,压低利息率,扩大信贷刺激投资;第二,政府实行赤字预算,扩大政府支出,直接投资公共工程等以增加就业和扩大国内市场,增加消费需求。有趣的是,我国宋朝的范仲淹就是利用“以工代赈”的方式,解决了有效需求不足的问题。
“减员增效”以改善公司治理,“就业优先”以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两个思路本身都并不错。而且两者间的矛盾也往往不像表面上看上去那么大。例如在古典学派看来,按市场规律实行“减员增效”可以促进资本积累,而资本投资增长会反过来带动就业增加。凯恩斯学派则相反,认为以国家的积极干预来扩大就业,不仅能缓解社会紧张,而且就业拉动消费,消费带动繁荣促进投资,资本的增加也就意味着相对达到了“减员增效”。(秦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