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个大学生跟我分享过关于她少时的一件趣事:一次体育课,由于下雨老师只能在室内给大家上课。体育老师没有去活动室领活动工具,而是出人意料得充当了一回美术老师。他在黑板上画了图案问大家这是什么,同学们异口同声回答:“圆!”老师没有说话。五分钟过去了,老师依然没有说话。同学们窃窃私语起来了,不明白为什么老师不说话了。大约又过了几分钟,老师终于开口了,语气显得有些无奈:“你们就没别的答案了吗?”于是只有寥寥几个同学举手回答,有的说是月亮,有的说是太阳等等。老师显然对答案还是不“买账”,同学们这才纷纷积极发言,答案也渐渐丰满起来,笑脸、烧饼、镜子、轮胎、盘子……
当时这位大学生才读小学,年纪也就十一、二岁。正当想象力最丰富的时候,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会如此单薄呢?如果是时代的问题,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这段母子间的对话:
妈妈:“孩子,你的理想是什么?”
孩子:“科学家。”
妈妈:“你为什么想当科学家呢?”
孩子:“因为你们希望我长大当个科学家啊!”
……
再来看看幼儿园里的一堂手工课,老师给孩子们上课,内容是用积木拼一架飞机。我们的老师是这样上课的:
老师:“小朋友,你见过飞机吗?”
学生:“见过。”
老师:“你们会不会自己动手来做一个飞机呢?”
学生:“不会。”
老师:“那么老师先给大家做一个飞机给你们看,好不好?”
学生:“好。”
飞机做成后,老师就说:“你们看,这是机头,这是机翼,这是机尾。现在你们面前都有一堆零件,你们自己来做一架飞机吧。”
20分钟后,一个教室中,30个孩子做出来30架一模一样的飞机。
……
为什么没有孩子拿这些零件做出一件别的东西来呢?这说明孩子的想象力缺乏和时代并没有关系。因为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初中、高中甚至大学,一直在接受统一的,固定模式的知识授予模式。这种野蛮的灌输填鸭式教学使得孩子从小就失去了创造力和想象力。
我们常常会听到家长和孩子说,这个不对,这样做不行,当孩子没有按照“模子”刻画出一样的答案后,总是被给予了否定。我们也常常看到老师在上课时,把所谓的正确答案让孩子照抄照搬到笔记上,再死记硬背到试卷上。久而久之,孩子的想象力就在无形中被扼制了,反正最后还是要按照老师和家长的“标准答案”去做,又何必要去费力气自己动脑筋呢?其实不难看出,那些最后真正成为了发明家、科学家、音乐家、画家的人,无疑都是想象力非常丰富的人。如果家长和老师还是继续这样的教育模式,那孩子们只能成为质量都差不多的“制造品”,何来发明家、科学家、音乐家……?
不论是做为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千万别否定孩子的每个想法,即使错了,也请用有创意的方法告诉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