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戏团里的小丑》听课体会
(2012-04-08 20:37:49)
标签:
杂谈 |
《马戏团里的小丑》听课体会
苗欣
《马戏团里的小丑》这一课其实是一节绘画课,如果只是进行简单的绘画练习,有点单调,不能把所有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所以于艳菊老师把这一课改为一堂综合探索课,目的是通过对小丑的表演和小丑的图片欣赏,促进学生对小丑表演艺术的了解,并且能运用各种形式和材料,表现自己喜欢的小丑造型,在激起学生兴趣的同时,极大提升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另一方面于老师还鼓励学生大胆谈感受和大胆创作,适时的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还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
首先,于老师让学生观看小丑的表演和欣赏小丑的图片,给学生视觉冲击,和初步感知,让学生充满了兴趣,而且迫不及待想表现有趣的小丑形象。
细节分析环节则让孩子们更深入一层了解了小丑,在形于色上加深了认识与创作指导。
于老师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说小丑,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小丑形象进行再现,从而再次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想了解小丑和创作小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在不断地给予孩子们大胆发言的机会,通过交流,开拓学生的思路,拓展学生学习空间。通过老师的教具,激起学生装扮小丑的热情,让学生明白艺术无处不在。
最后的创作环节展示学生的作品,学生互相欣赏、交流。查漏补缺。
这节课,于艳菊老师还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课件演示法、引导法、游戏法、自主探究法等,通过七个不同环节层层深入,循序渐进,充分调动了孩子们的心、眼、手、口,让孩子们乐中学,学中乐。
低年级的学生喜欢玩,在这一课的活动设计时就让他们充分的玩,在玩中学,在玩中设计,这样他们的新点子才会蜂拥而出。从而大大的激起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而且于老师还想办法拓展了他们学习的空间,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在短短的一课时里,在各种美的汇聚里,孩子们所获取的是对美的感知力、探索力、创造力和表现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