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沈阳记忆123 |
盛京城八门对八街
盛京八门即沈阳八座城门,八座城门沿用努尔哈赤为辽阳确定的旧名称,即南、北偏东的城门分别为德胜门(俗称大南门)、福胜门(大北门);偏西为天佑门(小南门)、地载门(小北门);东、西偏南为抚近门(大东门)、怀远门(大西门);偏北为内治(小东门)、外攘门(小西门)。
其中,怀远抚近,内治外攘,是当时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的治国国策,天佑地载。德胜福胜是天地眷佑,国运绵长之意,是符合统治者治国的国策。
http://s15/middle/001ZF6JVzy722xp9LhYbe&690
盛京(沈阳)“内城外郭”图
沈阳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要从辽国“沈州”城起始。后来,经过金国、元朝、明朝,直至清朝。
后金天命十一年(1626年)农历九月初一,35岁的皇太极继位,成为后金政权的第二代大汗,诏以第二年(1627年)为“天聪元年”。皇太极登基后,在明朝“沈阳中卫”基础上,着手改造沈阳城。《盛京通志》记载,改造后的沈阳城,城墙高3.5丈,宽1.8丈,女墙高7.5尺,周围长9里332步(一步为5尺),四面垛口651座,城楼8座,角楼4座;护城河宽14.5丈,周围长10里204步。沈阳城的8座城门建于何时?且看《满文老档》记载:天聪四年(1630年)农历四月初五,沈阳城北面城墙未曾修筑,仍然是明朝“沈阳中卫”的原有城墙,其余三面城墙早已修筑。从天聪四年农历四月初六起,开始修筑沈阳城北城墙。
有关专家分析,大约后金天命十年(1625年)或者十一年(1626年),在修筑东、南、西三面城墙时,便将明朝“沈阳中卫”的4座城门改为8座城门。当时,努尔哈赤尚在人世,且居住在沈阳城内中轴线北端,因此,明朝“沈阳中卫”的北门(镇边门、九门)并未封堵。那年月的沈阳城8座城门,仅仅开辟了8个门洞。后金天聪五年(1631年)之后,皇太极全面修缮沈阳城时,才将8座城门修葺一新,使之具备后金乃至大清国都的规模和气势。
http://s13/middle/001ZF6JVzy722xpv5j6ac&690
看重陪都 修筑边墙边门
史料记载,盛京(沈阳)“边墙” 高7.5尺(2.79米),周长32里48步(16.08公里),面积11.9平方公里。“边墙”均为夯土筑造,设8个 “边门”。“边门”均为砖砌两个门柱,上有一横枋,横枋之上起脊灰瓦。各个“边门”均与盛京(沈阳)方城八门相对,并按照盛京(沈阳)方城八门的俗称命名,即抚近门(大东门)外,为“大东边门”;内治门(小东门)外,为“小东边门”,其余以此类推。“小西边门”还修建了一座门楼,上嵌“陪都重镇”四字门额。盛京(沈阳)方城八门之外、各个边门之内,称之为“关厢区域”,如“抚近关(大东关)”、“内治关(小东关)”等等。
随着厢内八关的出现,与八座城门相对应,在关墙四周建有八个边门,即大东边门、小东边门、大西边门、小西边门、大南边门、小南边门、大北边门、小北边门。关门建造比较简单,即用砖砌两个高大门柱,上面筑起一条横枋,其上盖有起脊灰瓦。这样,盛京城就有了“八门”、“八关”、“八边门”,从此盛京城就更加气派了。
http://s9/middle/001ZF6JVzy722xpyfTq88&690
内城外郭 提升沈城规格
修筑盛京(沈阳)城“边墙”、“边门”,对盛京(沈阳)城市发展具有十分重要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其一,提高了盛京(沈阳)城垣建筑规格。我国古代城池建筑的完备形式,为“内城外郭”,以便按照等级制度、使用功能,充分、合理地划分管理区域、商贸区域、居住区域等等。千百年以来,人们已经习惯把是否有外城(郭),看做衡量一座城市级别大小、地位高低的标准之一。盛京(沈阳)城之所以形成“内城外郭”制式,与盛京(沈阳)的“陪都”地位、发展需求密不可分。
其二,加强了盛京(沈阳)城防御功能。尽管“边墙”仅为7.5尺高的土墙,难以抵御敌军的千军万马,但“边墙”毕竟在盛京(沈阳)方城之外,增加了一道屏障,若要进出盛京(沈阳)城,必须通过8个“边门”,接受守门士兵盘查,加强了盛京(沈阳)城的治安保卫。
其三,扩大了盛京(沈阳)城市区域面积。原有的盛京(沈阳)城区,只限于方城之内。修筑“边墙”之后,盛京(沈阳)城区面积向外扩展了约6倍,从而形成两部分:方城之中的“内城”;“边墙”与方城之间的“外城”(关厢)。
修筑“边墙”之前,盛京(沈阳)方城之外,除了庙宇很少有人居住,谁都不愿意夜里黑灯瞎火地被关在方城城墙之外。修筑“边墙”之后,人们不再一味地挤在方城内,而纷纷在“关厢”内安家、开设店铺。清朝末年的盛京(沈阳)地图显示,当年盛京(沈阳)“关厢”地区已有上百条胡同,有许多茶馆、饭店等买卖店铺,并且还有“八旗”某某“牛录官厅”。一些诸如“副都统”、各部侍郎等高级官员的公馆(府邸),也都建造在“关厢”地区。与此同时,一些学校、教堂,甚至“奉天省咨议局”如此重要的办公机构,也设在“关厢”地区。
当年,清廷盛京衙门还明确划分了“八旗”居住界限:“大东关”为镶红旗界;“小东关”为正红旗界;“大南关”为镶黄旗界;“小南关”为镶蓝旗界;“大西关”为镶白旗界;“小西关”为正黄旗界;“大北关”为正蓝旗界;“小北关”为正白旗界。
外圆内方 招财进宝福地
修筑“边墙”、“边门”之后,盛京(沈阳)城形成了“八门八关”格局。有人还将方城、“边墙”组合起来,说是“外圆内方”,状若铜钱,寓意盛京(沈阳)是招财进宝的风水福地。更有人将盛京(沈阳)城垣布局,与“阴阳八卦”联系到一起。
清代光绪四年(1878年),盛京(沈阳)才子缪东霖在《陪京杂述》中记载道:盛京(沈阳)方城内“中心庙”(沈阳故宫北墙外)为“太极”;钟楼、鼓楼为“两仪”;方城外四塔为“四象”;八门为“八卦”;郭(边墙)圆像天,城方像地;值楼、敌楼各三层共三十六为“天罡”;内池七十二为“地煞”;敌楼、角楼共十二为“四季”;八门、瓮城各三为“二十四节气”。
上世纪之初出版的《东三省古迹轶闻》,与缪东霖所见略有不同:盛京(沈阳)“陪都”城按照“周易八卦”建造。清朝“太庙”(沈阳故宫正门东侧)为“太极”; “太庙”之前为“十面”(经幢,现存沈阳故宫大政殿广场东墙),其后有“罗儿大天”(一眼水井),为“太极”中阴阳二鱼的鱼眼;“太极”生“两仪”(钟楼、鼓楼);“两仪”生“四象”(四塔);“四象”生“八卦”(八门);八八生六十四卦(城墙楼橹);六十四卦生七十二地煞(渗水泡子)。这种说法,为当年沈阳人津津乐道。
为图吉祥 大西边门偏南
修筑“边墙”过程中
一,当年,盛京(沈阳)城外东南端,有条“万泉河”(小沈水)缓缓流过。为增加城市水源,既不能阻断河水,又不能影响修筑“边墙”。于是,能工巧匠们特意在“边墙”东南处,建造了两座各十余丈宽的“水栅”。“万泉河”水从东侧“水栅”流进“边墙”内,再从南侧“水栅”流到“边墙”外,回归河道,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二,连通盛京(沈阳)方城八门与“边门”的8条大道之中,有7条均为径直相对。当年,站在方城八门城楼之上,便可遥遥望见八门相对应的“边门”。然而,惟有怀远门(大西门)与“大西边门”之间的大道不径直相对,而是自东向西逐渐向南偏斜。原来,那年月的怀远门(大西门)外,是盛京(沈阳)衙门处决犯人的刑场。刑场不远处,是埋葬无主尸首的墓地(乱葬岗子)。因此,当年的沈城百姓称怀远门(大西门)为“鬼门”;妇女们还有一句挂在嘴边儿的顶级狠话:“挨千刀的,出大西门去吧!”当年,盛京(沈阳)有个民间传统观念,认为人死后要去往西方“极乐世界”。所以,称人去世为“归西”、“驾鹤西去”。这种民间传统观念,恰与怀远门(大西门)外刑场、墓地巧合,认为怀远门(大西门)径直对着“大西边门”不吉利。于是,修筑“边墙”、“边门”时,人们便有意将“大西边门”向南偏斜,以便避免形成直通方城内的“西方大路”。
三,城内将原来的十字大街改建为井字大街。井字街第一横画的中心是皇宫,即今沈阳路(今清代一条街);井字街的第二横画的中心是四平街(今中街)商业区,四平街的两端建有钟楼和鼓楼。《柳条边略》记载:当年的沈阳城“城中有钟鼓二,百货集其下”。这种把钟楼和鼓楼为“两仪”的四平街,辟于皇宫北侧的做法,正吻合“前朝后市”的中国都城的传统规划和建造原则。中街诸色店铺林立,各地商贾云集。井字街的八个尖端,直达砖城四面八个城门。皇太极在修城垣、建宫殿、筑皇陵,修太庙、天坛、地坛,造四寺四塔,开商埠,置内阁六部、都察院、理藩院之后,遂于天聪八年(1634年),将沈阳更名为盛京。满语称“谋克敦”,即盛大的都城。
建筑结构
沈阳的城墙,是个明清复合体。这与明时修城的目的有所不同。皇太极建城主要是将沈阳作为皇都来修的,包括后来的沈阳几个大边门,即'八门八关'出于社稷考虑。这个城墙便是沿留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才消失的"老城墙"。现在的南、北顺城路,东、西顺城街所圈定的范围就是老沈阳城的大致范围。这些街路就是在原护城河的大致位置上修建的
皇太极把沈阳城四门改八门,康熙年间,在八门外又增加了边门,形成八关。“边门和内城的格局是内方外圆,在外面增加了一道土边墙,有二三尺高,墙下有沟,各留一个边门。边门和城门之间叫关,比如大东门和大东边门之间叫大东关,这样沈阳在康熙年间就形成所谓的八门八关。从当时的沈阳地图可以看出来,外城,即边门所在的墙是圆的,城门一圈的墙是方的,过去讲叫城郭,郭圆象征天,城方象征地,整体格局寓意‘天圆地方’。
上世纪20年代,依据盛京(沈阳)城“八门八关”分布位置,沈阳曾划分为5个区:方城内为1区;以此由东顺时针类推,依次为2区(大东中部);3区(沈河南部);4区(沈河西部);5区(大东北部)。
沈阳古城遗址,按有关资料记载,1936年9月,开始拆毁大西城门。1941年扒掉了大东门。1951年7月,小西门、大南门,先后被拆除。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沈阳古城的城楼、角楼、城门和城墙大都相继被拆除。到20世纪90年代,沈阳古城遗址,仅存东北角及西北角之间的四段墙基,总长约九十米。
以市府广场西南角作为起点,描摹一番盛京(沈阳)“边墙”走向、“边门”原址:市府广场西南角,为“小西边门”原址;据此向东北方向延伸,沿惠工街到惠工广场,由惠工广场沿联合路,到联合路与小北关街十字路口,为“小北边门”;沿“奉海铁路”至大北关街与北边城路铁路道口,为“大北边门”;再沿“奉海铁路”折向东南,至东边城街与小东路十字路口(老龙口酒厂门前),为“小东边门”;沿东边城街南行,至大东路十字路口,为“大东边门”;沿堂子街东侧向南,穿过万泉公园“水栅”(俗称“墙豁”),再沿先农坛路向南,经过万柳塘公园向西,过勒石巷到大南街,为“大南边门”;沿南关路西行,到南关路与小南街十字路口(西南侧),为“小南边门”;从“小南边门”斜向西北,沿顺通路西北行,至青年大街,为“大西边门”;沿青年大街北上,直至回到市府广场西南角“小西边门”为止,为“边墙”沿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