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沈阳记忆123 |
盛京城《盛京城阙图》
http://s12/middle/001ZF6JVzy722nuvw83fb&690《盛京城阙图》
《盛京城阙图》是1982年沈阳故宫学者王佩环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发现的,标号为舆字225,此图为绢本净心为100*128厘米,图上标注当时盛京的宫殿和各王府、衙署、寺院的方位,最为重要的就是图上标有清初清太祖努尔哈赤的居住地汗王宫的位置,这一发现对于沈阳城当时的容貌有了一个详细的描述,对于沈阳故宫的建造时间有了一个大致确定,在没有发现此图时对于努尔哈赤迁都沈阳以后的居住地一直是一个历史之谜,此图一面世一些历史问题迎刃而解。《盛京城阙图》对于研究沈阳清初的建筑史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康熙年间绘制的《盛京城阙图》中我们可以获得清晰的答案。城阙图呈正方形,长与宽均为1.3米,是一卷描绘于绢本之上的彩图,展现的是17世纪下半叶的沈城建筑景观,图内的重要建筑还注有满汉文字标明名称,是现存最早的沈城形象资料。追溯沈城的发展史,由土城墙变为砖城墙,始于明代。而城阙图反映的内容是清代增拓沈城之后形成的面貌:
全城被犹如锯齿状的青砖高墙围绕着,城墙四面已被增高加厚,可谓固若金汤,是典型的正方形军事围城。用“壁垒森严”这四个字来形容,是十分恰当的。正如史籍《增修盛京通志》所记载的:城墙“内外砖石,高三丈五尺,厚一丈八尺......周围九里三百三十一步。” 由此可见,当时的沈城还不过是弹丸之地,即使是绕城墙走一圈,也不过5公里左右。
在这幅城阙图中,可以直接目睹老沈阳盛京城的容貌,城内的大街呈“井”字状格局,将全城形形色色的楼阁庭院分割成若干“田”字状的群落。分割开的纵横九块城区中,纵向中间的三块大于其左右的六块。其中最能显示磅礴气势的建筑群,非盛京宫殿莫属。这是现存沈阳故宫的早期建筑,坐落于井字大街的中心位置,分为东西两路建筑群体。而图中皇后居住的清宁宫是在正中间开门,与现今在东次间开门的格局迥然不同。毫无疑问,清宁宫后来经过改建。
http://s6/middle/001ZF6JVzy722nvb1A1f5&690
今人所见的西路文溯阁、嘉荫堂、戏台、梧桐院,中路迪光殿、保极宫、继思斋、崇谟阁、颐和殿、介祉宫、敬典阁等众多现存建筑在图中无影无踪。据考证,此图是清朝迁都北京不过30年的景象,与现今的沈阳故宫相比,更接近于昔日当作皇宫时的真面目。而皇亲国戚居住的王府,几乎布满城内的各个角落,共达十一处之多。这些王府的建筑格局大同小异,多以二进院落为主。
http://s3/middle/001ZF6JVzy722nv1BGa52&690清太祖努尔哈赤像
清初的六部三院等衙门,以及寺庙之类在图中也有展示:“大内宫阙”的东墙外有礼亲王府、奉天府;西墙外有庄亲王府。南区有理藩院、都察院,户部银库、造办库。西区有饶余郡王府、肃亲王府。东区有颖亲王府、成亲王府。东北区有长安寺。东南区有吏部、户部、礼部,敬谨亲王府、文庙。西南区有兵部、刑部、工部,郑亲王府、承德县衙。
在沈城居住只有短暂18个月便告别人世的努尔哈赤,自辽阳迁都沈城后于何处居住?历来真相不明,既不见清朝官方文献有确切记载,又少闻于野史传说,颇有几分扑朔迷离的神秘感。史籍《奉天通志》将皇太极所建的沈阳故宫早期建筑推测成是努尔哈赤所建并居住,而城阙图首次一清二楚地标明“太祖居住之宫”并非位于故宫之中,使这一谜团真相大白。“太祖居住之宫”坐落于沈城最北端的明代镇边门前面,面向故宫东路与中路之间“通天街”,左前方是武英郡王府、睿亲王府;右前方是豫亲王府、城隍庙。
努尔哈赤居住的宫室两恻各有厢房,迈入宫门穿过耸立于高台之上的川堂,便会看到二进院落正面是三间宽敞高大的殿堂,正殿之前的东西两厢各有三间配殿,其建筑风格与沈阳故宫相比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为围廊式建筑,屋顶铺有黄色的琉璃瓦镶绿边,气势非凡。那么努尔哈赤把自己的宫室地址选在“九门”前面呢?这绝非历史的偶然巧合,而是由于“九门”独特的两个对顶“十”字形状结构,使之坚不可摧、牢不可破。努尔哈赤因此对这个宫室的配套设施刮目相看。
附:北京“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
这是老北京一直流传的顺口溜
北京流传着:“内九外七皇城四,九门八点一口钟”的说法,什么意思呢…
内九外七皇城四
内九城是指北京内城北面的德胜们、安定门,西面的西直门、阜成门门,东面的东直门、朝阳门,南面的宣武门、正阳门、崇文门,外七城是指北京外城的北面的西便门、东便门,西面的广安门,东面的广渠门,南面的右安门、永定门、左安门。
北京内城九门(红)外城七门(绿)示意图
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北京的内城除了正阳门(前门)的城楼、箭楼,德胜门箭楼及东南角楼,城门拆除的没有了痕迹。只是保留了原城门的名称作为地名标志。现在的二环路,就是在内外城墙的基础上修建的。
北京城从永定门经故宫到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是世界上现存最长的城市中轴线。1957年,永定门被拆除。北京的城市中轴线也因此断了一半,其南端起点由永定门变成了正阳门。
历史性的转变发生在2000年,这一年的6月1日,有关专家提出:“完整的中轴线代表了北京的历史文脉。中轴线上的门、桥、枋、殿,就是文脉的标志,每处都记载着首都的历史变迁。城市失去历史标志,等于失去了记忆,保护好中轴线,也就是使后人不至于看到一个失去记忆的城市。”
2004年9月,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永定门城楼复建后重新屹立在中轴线的南端,北京断了一半的城市“脊梁”也再次得以完整。
2004年9月复建后的永定门城楼重新屹立在北京中轴线的南端
有人说了,北京长安街东西的复兴门和建国门怎么没说到?其实复兴、建国本无门,它们是日寇侵占北京时,在内城东西城墙上扒开的两处缺口。叫长安门和启明门,1945年日本投降后,国民党北平市政府按照当时流行的“复兴、建国”的政治口号,将日寇命名的“长安门”改为“复兴门”,“启明门”改为“建国门”。
皇城四,是指明、清的皇城,既南北西东的天安门、地安门、西安门、东安门。天安门、地安门南北相互对应,寓意天地平安、风调雨顺。
西安门、东安门早已无影无踪,东安门的位置就是现在繁华的王府井商业区,地安门建国后已拆除,它北邻的钟鼓楼,南接积淀深厚历史文化的什刹海景区。
九门八点一口钟
按老规矩,内九城门,本都应悬挂一个报钟点的“点”,当听到城中心钟鼓楼“定更”(一更)和“亮更”(五更)的钟声时,各城门就打点关闭或开启城门。可怎么“九门八点”呢?,
原来崇文门挂着一口“城钟”,怎么回事呢?相传,京城东南方不安宁,奉永乐皇帝旨意铸了一口遍身佛经的永乐大钟,把京城东南侧崇文门的点摘了下来,换上了这口“城钟”。
钟楼、鼓楼是坐落在北京南北中轴线北端的一组古代建筑,两楼前后纵置,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元、明、清时的报时中心。
北京中轴线北端的鼓楼(前)钟楼(后)
钟鼓楼每到定更先击鼓,后敲钟,提醒人们进入睡眠,二更到五更则只撞钟不击鼓,以免影响大家睡眠。到了亮更则先击鼓后敲钟,表示该起床了。击鼓的方法是先快击18响,再慢击18响,共击6次,共108响。撞钟与击鼓相同。
2001年岁末的午夜11时57分,北京鼓楼沉寂了近百年的群鼓再度被敲响,鼓声持续3分钟,到2002年元旦0 时结束。
鼓楼从2002年元旦起,正式对外开放。每天将四次击鼓,每次15分钟。如今的钟鼓楼虽已失去司时的作用,但每到年节,依然能听到宏厚有力的钟鼓声,成为京城著名的一景。
“九门走九车”,也是人们了解“记忆之城”的一个捷径。封建礼制对进出城门有严格的规定,九门各有分工严明的用途:
正阳门为京城正门,最为高大,走皇辇宫车,箭楼门洞的对开铁页大门和“千斤闸”,只放行皇家宫车和祭祀时的仪仗队伍;
崇文门是“税关”,纳百货和利税最大的酒水之税,走酒车;
朝阳门为江南粮米漕运入京之门,漕粮到通州后,经通惠河、护城河由朝阳门存入粮仓,所以朝阳门俗称“粮门”;
东直门为土木建筑材料入京之门,走运输建材之车;“德胜”谓道德高尚之义,因与作战“得胜”谐音,口彩好,军事出兵,必走德胜门;得胜回朝,国泰民安,走安定门;
安定门走粪车;城中垃圾、粪便要外运,
西直门走水车,因皇帝御用之水取自玉泉山;城里人烧饭和冬季取暖离不开煤炭,
阜成门成为京西煤炭入城之门;宣武门为法门,清代走囚车,押往菜市口,
宣武门或走殡葬之车。衣食住行,各得其所。
关于九门八点一口钟的说法是错误的。 相传在明朝朱棣迁都北京时为了修建城墙,动用了大批的人力、物力,其他的城墙、城门都修好了,唯独崇文门不行,因为地基怎么夯都夯不实,这是从城外来了一位道长,看了看地基说:“这下面有只千年龟,因为他的存在所以你们的地基是夯不实的。”这时督办处的人过来问道:“仙长,那可有破解之法?”老道没有答话,但见他念动真言,那只千年老龟从土里爬了出来,老道说道:“妖孽,此处地基不实,要用你的身体作为地基,尔可晓得!”老龟竟然口吐人言,问道:“可以是可以,但是我什么时候能够出来?”老道答曰:“当城门打点之时,就是你重见天日之日。”老龟闻听,点点头,又爬回到土中。老道说:“你们可以继续建你们的城门了。”他又叫过督办处的负责人说到:“从城门建成时起,就不要打点了。”负责人问道:“哪打什么呀?”老道答曰:“可以打钟。”说完后老道就消失不见了。这就是“九门八点一口钟”的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