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学院08级 刘汉斌 2008211426
幼儿是指处于3-6或7岁的儿童。这通常是儿童进入幼儿园的时期,所以又叫幼儿期。
幼儿园是幼儿接受教育,增长知识的场所,是培养幼儿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阵地,幼儿对幼儿园会产生依赖心理和归属心理。因此幼儿园在幼儿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其极重要的作用。在幼儿园里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是幼儿教师,幼儿教师的心理和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而在《幼儿园》这部纪录片中,就可以发现幼儿教师存在的许多心理与行为的偏差,如当两名幼儿引发争执时,不能集中注意力学习与歌唱,吃饭、甚至大打出手时,幼儿教师在本次事件中应该扮演安抚者与调停者的角色,但是我们却发现,往往幼儿产生以上行为时,幼儿教师经常采取的是眼里说教、惩罚,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出现幼儿教师体罚学生,如扇耳光等。如果方式或者公正的水平有偏差,会对幼儿产生一定的心理影响,如果这种影响随着时间和次数的加深,较造成幼儿错误的价值观或缺陷的性格,对幼儿的成长及人格塑造造成影响。
幼儿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天真、幼稚、可塑性极大的幼儿,在纪录片中,幼儿每周的大部分时间生活在幼儿园这个环境中,与教师朝夕相处,他们的游戏、学习、生活都由教师指导、管理和培养,教师不仅是幼儿知识、智慧的启蒙者,更是幼儿情感、意志、个性的塑造者,在幼儿眼中,教师是无所不能的权威。正是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幼儿教师的心理与行为对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儿童时期的心里正否健康,对幼儿今后的一生健康和幸福产生深远的意义。因而,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所以,根据幼儿职业教育的特点,以及幼儿的心理年龄特征,我认为以下五方面对幼儿教师的心理素质对幼儿的心理健康有着极大影响,分别是:兴趣爱好和求知欲、适应能力和受挫折的能力、性格和意志、人际关系和胸怀、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而在这五方面中,对待孩子的态度和方式是最重要的一点。应该要做到热爱儿童,用自信的心态感染幼儿,通过对幼儿的肯定,增强幼儿的上进心和自信心。其次,尊重幼儿,不偏爱幼儿,教室的偏爱会带来幼儿胆怯、自备的心理,有可能会自暴自弃,甚至讨厌教师,对幼儿与教师的发展不利。第三,要用爱心、耐心和细心对待儿童,以身示范,培养儿童具有相同的行为。第四,沉着与自制。教师的沉着与自制能够有效的影响幼儿的意志品质。在幼儿发生各种行为问题时,教师要善于调整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处事冷静,以平和的态度对待幼儿,同时循循善诱,耐心的教育,不要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如果教师缺乏自制力,用粗暴的方式对待儿童,例如挖苦讽刺,甚至体罚或变相体罚,都会对幼儿造成心理伤害。最后,要善于积极倾听、了解幼儿的内心,锻炼幼儿的自信心和胆量,锻炼幼儿在公众场合的表达能力,满足幼儿的成就感,增加成功体验。
幼儿时期的心理健康与否,将对今后一生的幸福和心理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的心理和行为会对幼儿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而且会产生及其重要的影响。这就决定了幼儿教师心理健康和行为准则的重要性。重视幼儿教师的心理健康,实际上就是培养着祖国未来花朵的心理健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