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分析
(2010-11-22 18:40:32)
标签:
幼儿气质前运算阶段自我中心性别角色认知社会经验 |
分类: 案例分析 |
社会学院
现象一:很多孩子来到幼儿园就开始疯狂地哭,但是有的孩子则很安静,默默地注视着这个陌生的环境;有的孩子可以认真安静地穿好衣服,有的孩子却表现的十分暴躁缺乏耐心。
分析:每个孩子的气质不同导致不同的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不同,有的孩子属于容易型,即生理活动有规律,情绪愉快、容易适应新环境、讨人喜欢。有的孩子属于困难型,难于抚养,烦躁不安,大声哭闹,爱发脾气,不容易安抚;生理活动没规律,不容易接受和适应新环境;有的孩子属于迟缓型:反应缓慢,强度小;情绪低落、安静,愉快情绪少;对外界环境和事物适应较慢,慢慢活跃起来。还有一些孩子具有上述两种或三种气质类型的混合特点。对于不同类型的孩子,家长应选择不同的教养方式,容易型:父母的教养应与学校教育标准一致;困难型:父母应耐心热情、有爱心;迟缓型:顺其自然,多鼓励。
现象二:有个小男孩在妈妈离开时一直在哭,有个女孩子的家长已经离开可是看着他哭自己也哭了;有的孩子不听地被老师点名批评扰乱课堂纪律,有的孩子则是没来由地欺负其它的同学。
分析:根据皮亚杰的理论,学前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不能进行思维运算。“前运算”这个术语就表明了这一点。他们还不能按照逻辑规则进行心理上的操作。相反,他们的思维是呆板的,在某一时间局限于某一情境的某一方面,而且受此时此刻出现的事物的很大影响,前运算思维最严重的缺陷是自我中心。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之外的他人的观点,他们的认知水平还没有达到纵观整体的水平,他们关注的更多的是自己内部的想法,对外界他人的意见缺少关注。这也是皮亚杰认为的在这一阶段儿童思维的自我中心性的特点。他们认为,其他人理解、思考和感受世界的方式都与他们自己一样。因此那个小女孩会立刻想到自己父母离开时的情节而大哭,有的孩子会太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破坏课堂秩序,欺负其它的同学。
现象三:在把孩子们放在一起洗澡时,他们并没有明显的害羞感;当被问到长大后是做爸爸还是妈妈,男孩说做爸爸,因为他认为做爸爸好一些。当被问:“你可不可以做妈妈呢?”他回答“要看情况”“要看我们头发的情况””还要看我们身体的情况”。
分析:此时的幼儿可能对自己的性别已经有了认同,但对于异性还没有本质了解,与异性洗澡也不会觉得害羞。他们性别稳定性还不是很强,例如这个孩子认为自己的性别还可能会改变。一般在3—4岁的年龄,幼儿认识达到性别稳定阶段。他们能够认识性别在一生中是稳定不变的。幼儿对性别稳定性认识随着年龄增长其正确率升高。性别稳定性的发展依赖于幼儿对活动、外表特征的认识。幼儿性别恒常性出现较晚,且会因幼儿年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幼儿虽然很早就形成了一些对男性行为特点和女性行为特点的认识,但幼儿大部分还是因其衣着、活动发式改变而认为性别也在变化。性别恒常性要在5—7岁才得以基本确定和形成。
现象四:有的孩子会说你爸爸是警察,你爸爸是公安局;交警是很威武的,交警是可以收钱的,但是交警收的钱不可以不分给领导;还有些孩子会有对美国的仇视言论。
分析: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是建立在对事物表象的观察上所有才会有这些幼稚的言论,这个时期的幼儿已经具备初步的观察能力,但缺乏深度,看不到事物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同时,这也说明幼儿对社会经验已经有了一些了解,这些社会经验也促进了儿童对心理的理解,幼儿可能在与较成熟的社会成员交往中获得某些社会经验,而这些经验为儿童提供了觉察不同观点、讨论内部状态的机会,家长应注意对幼儿这方面的教育,多言传身教一些正确的价值观,尽量避免孩子被错误观念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