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武乡形意拳的传承和特点

(2010-10-07 10:31:46)
标签:

武乡

形意拳

体育

杂谈

武乡形意拳的传承和特点

 

王应忠师父口述   周鹏飞   李爱国 整理

 

   在革命老区武乡,形意拳在武术爱好者心目中有特殊的地位,原因是它为国家和民族的解放贡献过自己的力量。在那抗击日寇的年代,宋家庄村形意拳一代宗师董林书师父,为了保护八路军将士的安全,与小日本展开了殊死的搏斗,打死多名日本鬼子后,壮烈牺牲。宋家庄村王应忠师父全面热心地继承了武乡形意拳,功夫精湛、德高望重。他为了武乡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在艰苦的条件下,一直在默默地坚持着、奉献着,做了大量的工作,如今在武乡形意拳界是公认的掌门人。经常有外地拳师慕名前来拜访,切磋技艺,无不为武乡形意拳的厉害而折服。我们跟随王应忠师父学习形意拳,感到非常幸运,特别珍惜现在的学习机会,虽然也下了一定的功夫去研习它,但也只是知道些皮毛,以后还得更加努力。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武乡形意拳,我们根据王应忠师父的讲述,把武乡形意拳的传承和特点转述如下:

    一、武乡形意拳的传承

最早把形意拳传入武乡的,是一个名叫倪水海的人。此人祖籍河北,形意拳高手,是当时反清复明“红枪会”的头目。来到武乡定居后,和宋家庄村著名洪拳拳师董林书成为好朋友。倪水海经常到董林书家,两人一起研究形意拳,经常是几个月不出门。本来就武功高强的董林书经过多年的潜心研习,得了真传,掌握了形意拳的精髓。董林书师父后来又传下王彩林、董文斌、胡会保、赵福中、董清书、刘森林等徒弟。这几个徒弟都各有绝活,个个都是武林高手,在当地影响很大。其中刘森林,小名“门二”,还专门去形意拳发源地山西太谷走访高师,在那里既学拳又教拳。门二在太谷跟的师父是大名鼎鼎的李洛能之子李太和的徒弟,名叫王友祥。现在在太谷王友祥的弟子们保存有这方面的详细资料。后来,门二回到武乡把师父董林书也请到太谷,看家护院。同时结交当地的名师高手,提高技艺。门二回到武乡后,传下的徒弟有李翼成、刘锁真、曹富堂、高保锁等。刘锁真是榆社县人,现仍健在。刘锁真传下的徒弟有刘凤林、姜亚文等。王应忠师父从小就跟随村里的老师父们学习洪拳和形意拳,以形意拳为主。由于特别爱好,常年苦练不懈,功夫扎实过人。王应忠师父为了进一步提高技艺,又拜门二的徒弟李翼成为师,继续学习形意拳。李翼成师父当时在供销社上班,条件比较好,有文化,特别擅长讲解形意拳的理论。这样,王应忠师父在拳理上也得到了提高。王应忠师父在授徒过程中,也特别注重理论讲解,而且讲得特别到位,很透彻。在当时,师父们由于受封建思想影响,在传授徒弟的时候保守技艺,徒弟们学的东西不够全面。这样就影响了形意拳的系统发展。王应忠师父为了完整地掌握和传承好形意拳这一宝贵的武术文明,下了很大的功夫,基本掌握了村里老师父们的技艺,使其集武乡形意拳的技艺于一身,发展成为一个较完整的体系,为系统的传承打下了难得的基础。现在在武乡出名的形意拳师父还有一个,贾豁郝之角村人,名叫赵留俊。人们都叫他小留。小留就是董林书的徒弟赵福中之子。他也得到了形意拳的真传,功夫相当了得。和王应忠师父是好朋友,两人也经常一块儿切磋技艺。为了使武乡形意拳的传承者一目了然,特绘制以下传承图:

 

 

李洛能→

李太和→

王友祥

→刘森林→

李翼城→

王应忠

(河北)?→

倪水海→

董林书→

(刘森林)

胡会宝→

赵福中

赵福中→

赵留俊

 

    王应忠师父为了武乡形意拳的传承和发展,几十年如一日,倾尽了全部的心血。不图名利、不求报答。在“一切向钱看”的当今社会,让人很敬佩。注重武德和不保守是他收徒的原则,只要是碰到真正喜欢形意拳、品行端正、能吃苦、有毅力、有恒心,诚心想学的人,会毫不保留的传授。

    二、武乡形意拳的特点

    在中国的拳术体系中,总的来说,可以分为“内”、“外”两家,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内家拳”和“外家拳”。内家拳,顾名思义,就是以练内为主,侧重于对气的锻炼,练的时候要放松,不能出蛮力,表现出来就是刚柔相济;外家拳,是以练外为主,主要是通过锻炼筋骨皮来提高功力,练的时候要求猛打猛冲,表现的刚劲多一些。太极拳、形意拳和八卦掌,人们称为三大内家拳。其中,流传的比较广的是太极拳。武乡形意拳的基本内容当然还是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但它同时也把太极拳、通背拳和八卦掌的一些主要技法融入进来,别具特色。这一点可能与其他地方的形意拳是不同的。

    武乡形意拳在内容上很丰富,有七拳、八膀、步法、单练套路、对练套路和刀枪棍等。单练套路包括五行拳、十二形拳、进退连环、进退四把、进退五行、形意通背等;对练套路有推手、缠手、五花炮、推八卦、推野马分鬃和跑拳等。

    在具体的练法上,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放松。从内到外都要松,这样才能保证身体内外的气血通畅,也才能练出内劲来。这一点也可能与其他地方所谓的“硬形意”是不同的。所以武乡形意拳,也称作“软形意”。

    武乡形意拳的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就是“七拳”和“八膀”,这和其他地方也不一样。七拳就是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这七个部位的练法。八膀是通背拳中的八个动作,可以练到身体的各个部位。七拳和八膀是武乡形意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不可缺少的。如果不练七拳、八膀,只练五行拳和十二形拳,会有很大困难,效果也不会很好。

    武乡形意拳有动有静,既练动功,也练静功,内外合一。讲究刚柔、伸缩、轻沉、圆方、内外、上下、前后、进退等阴阳变化。变化一定要轻灵。只有轻灵,才能变化快,对方不易觉察,才能出其不意地攻击对方。说到变化,就离不开“圆”,只有每一个动作都讲究圆,才能顺势变化,否则,想变也变不了。所以 “圆”是武乡形意拳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在步法上,武乡形意拳和其他地方也有区别。最基本的步法有:三踩步、四象步、五行步、六合步、七行步、八卦步等,其中八卦步又分为偏八卦和转盘八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步法是半步,也叫作寸步,半步和寸步是区别于其他内家拳的一个特点,可以说是形意拳独有的,是作为主要内容来操练的,形意拳大师郭云深“半步崩拳打遍天下无敌手”就说明了半步和寸步的厉害。

    在身法、步法和手法上,武乡形意拳也是鸡腿、龙身、熊膀、鹰爪、虎抱头。在这些规矩上和别的地方的形意拳是一脉相承的。

    自从形意拳传到武乡以来,就以它独特的方式在传承,在发展。虽然与外界的交流接触比较少,限制了它的发展和丰富,是它不足的地方。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它原汁原味地保持了老式形意拳的特点。这使得它特别珍贵,很值得我们这些后辈们下功夫去继承它,研习它和发展它,为武乡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0一0年一月三十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