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不读书的原因,最常见的就是“看不懂”、“记不住”。
可你想过没有,即使你全读懂了书中内容,且全背过了,又怎样呢?
作者不会给你发奖状,也没有老师出一张关于这本书的试卷让你得满分。
看书要看懂,还要记住,这是知识学习的思路,是应付考试的思路,是学院教育的思路,而不是成人学习的思路。
这是以图书为学习的主体。你可能会说:“这么做错了吗?”
当然错了,学习的主体应该是学习者,是你自己。
有人可以通过记忆一本词典来学会一门语言吗?不能。所以我们也不能通过熟读一本《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著名教育家克里提克斯(Criticos)说:“经验本身有价值吗?并非如此——真正有价值的是在对经验进行反思之后的智力发展。有效的学习来自于有效的反思而非积极的经验。”
同样,阅读本身也不能创造价值,理解和记忆知识都不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才有可能创造价值。改变行为只发生在把读来或者听来的知识结合自身经验进行反思之后。
成人不读书的原因之二:看不下去。
正如大部分人学习使用电脑,不应该从汇编语言或C语言学起,也不应该从五笔学起,而是从实用目的开始了解——想跟人交流,就学怎么发 邮件、聊QQ;想写个文稿,就学拼音输入法和Word排版。你,如果出于学以致用的目的,也不必须写索引、列大纲、记笔记。甚至,你不需要读完整本书。
《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中,华生医生惊讶地发现,福尔摩斯居然不知道地球绕着太阳旋转。福尔摩斯解释道,因为人的大脑容量有限,他不能让这些没用的知识占据那些有用知识的位置,“这与我有什么关系呢?你说我们在围着太阳转,就算我们是在围着月亮转,对我或我的工作也不会有半个子儿的影响。”
在任何一个领域,任何一本书中(包括本书)都有很多你能学习的知识。但是,其中有相当多是你不需要学习的。
这是没有必要读完一本书的第一个原因。
第二个原因是,读的越多,不见得用的越多。
不妨回忆一下,近年来你彻底读完的一本书,是不是对你帮助最大的一本书?或者,你读过的最厚的一本书,是不是为你创造价值最多的一本书?答案恐怕都是:未必。
所以,用的多少跟读的多少没有关系,甚至少而精反而更可能去应用。
第三个原因是,只要你能在工作中用上一点,任何一点,图书给你创造的价值已经远远值回书价。
我能理解人们抱怨肉价太贵,但越来越不能理解有人抱怨书价太贵。
在这个通货膨胀犹如脱缰野马的年代,收益率最高的投资就是提升自己的能力,性价比最高的商品就是图书。
尤其是,你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跑去教室,你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做读书笔记,你不需要花很多时间准备考试,你甚至不需要拿整块的时间读完这本书——相比于书价,这些时间是高得多的机会成本。
现代职场工作者没有充裕的生存余力,那么更应该掌握投资收益率最高的学习方法。
你在车里、床上、厕所都可以翻几页(欧阳修对自己治学经验的总结:“余平生所做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如果书中有一个地方让你想到自己的工作,就可以合上书琢磨一下可以怎样将其用到自己的工作中。下面就是一个小例子:
R阅读原文片段
汤姆·彼得斯,《追求卓越(个人成长版)》,26页
别忘记写感谢卡。这句话,是这本书中最重要的忠告。如果你铭记在心,现在就可以把这本小书扔进垃圾桶,而且已赚回10倍的书价(不,应该是万倍)。道谢(用感谢卡或其他形式都好)的威力很难有相比拟的东西;不,应该说无可比拟。
A学习者活学活用:
昨天小刘加班帮我做了样品的检验。我现在就给小刘发个邮件表示感谢,抄送给他领导。
读书难,因为没时间、没精力,因为看不懂,因为看不下去。所以,职场工作者若想更好地通过阅读提升自己的能力,就需要先装备更对症的学习方法。这方法应具备如下特征:
第一,不会成为新的负担——不像读书会要求读完全书,不像MBA要求通过考试,甚至不要求用整块时间,用零碎时间即可完成;最好像设计精良的现场培训一样,轻松、愉快、有效。
第二,以学习者为核心——而不是以书或培训师为核心。
第三,致力于能力提升和行为改变——而不是致力于知识的整理与记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