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港漂、北漂与小台劳

(2016-10-30 18:41:00)
标签:

杂谈

1. 港漂

我们公司因为老板希望“打通两岸三地”,所以我与香港同事大致接触过,许多大陆同事也是,需要轮流去香港交流。

交流的成果吗?嗯……

“只要讲到大陆政府的一些优势,他们还是会觉得我们被洗脑。”

“有些事情明明就不是这样子的!”大陆同事懊恼。

一则香港媒体发的文章“在港陆生,无处投递的热爱”也曾说过类似的事情,“他(港漂者)承认自己在运动(指占中)结束后变得有些被害妄想,总觉得同事和上司似乎对他有些特别,总是对他强调香港的工作模式与内地不同,觉得他又不懂规矩,又没有经验,做不好工作。”

在香港公司的一个妹子对这种情况有点同感。妹子九零年,研究生刚毕业,大陆人漂在香港。

“上次我写稿被香港同事驳回了,说这样不香港、我不懂香港中产阶级的想法…但,我也在香港待了几年呀。”

我在香港公司时看到的情况是如何呢?

大家十点上班,下午两点吃中饭,晚上七点至八点下班,有些公司周六要上半天班,同事看起来也没有很疲惫。我和大陆同事一起出差,热热闹闹地讲普通话,香港同事很客气疏离。

一会儿,计算机坏了,负责修计算机的大哥一边检查,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跟我聊天。

“你是台湾人呀?我们很喜欢去那里。”

“嗯,台湾很多香港人。”

“我有点羡慕台湾。你知道我们的房子好小,贵,年轻人买不起。想找几个好朋友聚会也都只能在外面的餐厅,不能带回家,太小了。”香港人讲普通话的用词有限,听着很可爱。“香港人呀,累,房子小,贵,我们能怎么办?”

2. 北漂与小台劳

然后,经过短短的出差,我又回到北京啦,住在我的小次卧,有张双人床,没有我喜欢的夜景,但是有“床前明月光”,租金又便宜,有点“小确幸”的感觉。

我的室友跑过来,去香港啦?买点什么了?我说,没买呀,你需要什么?以后有机会去香港自己买!

她说,不如去韩国呢,香港也不喜欢我们,想了想,补充,而且可以代购!不用花机票钱啦!

我的室友,曾被我引为模范,教训一些台湾朋友──人家大陆年轻人也是苦过来的!不抱怨,快滚去工作!

室友毕业于一个不太好的学校,刚毕业时薪水三千,漂在北京,住过地下室,看见我瞪大眼睛一派自若地跟我说“还好吧?没那么可怕呀?”

工作六年,现在她薪资也近万,之前我们聊过未来,她像其他大陆年轻人一样侃侃而谈,我的薪资到三十岁之后也要有多少多少钱吧。

人家並不是“都市里的中产阶级”。

她是中国电视剧那种“北漂典型”,出身农民家庭,没有户口房子,没有亮眼学历,时不时给家里寄点钱,幸好,她的家人比樊胜美的家人好,算是疼她。她有时无奈地叨叨,我爸啊,被我妈宠坏了,我弟啊没钱干嘛生二胎呢……

某次室友晚上打电话给我,语气又急又无奈。“我爸爸临时到北京来看我,不肯去住旅馆,说不想花那笔钱。”

“我们家都是女孩子,他不想住旅馆,难道不觉得跟我们住不方便?”我当时又气又不解。

“我当然知道那不方便,但他就是坚持不住旅馆,不然他就睡车站了。”我室友感觉快气哭了。

我说,那我去住美国佬那吧!在晚上九点打了滴滴,路过住家附近的锦江之星,在心里嘀咕──气死宝宝,真不懂人情世故……

后来我才知道,室友的弟弟结婚了她借钱给他买房、生孩子也借奶粉钱,她自己殷殷勤勤地工作,看见我准备张口大骂,她连忙补充:但我现在有存钱的!

但是,她还是乐观的,之前还告诉我,哼,公司开了我没关系,我有经验,再找下家也就是了,反正我也没压力(我在心里想:这叫没压力?)

除了家庭背景外,我们生活在一起,观念上基本没有距离──用iphone,买衣服,做指甲,想背包旅游,偶尔讨论国家大事。

我突然感觉有点奇异,就是──太快了!我和我爸妈那代并没有那么巨大的落差感,大陆感觉一下子从“比我爸妈还更早”的年代过度到跟我同一个时代。

甚至还有更快的,比如媒体,台湾的新媒体人还在经营Facebook网页,大陆各种自媒体突然发展,许多记者编辑转去做自媒体赚广告费,收入噌噌噌上涨。

这一年多,我这个在北京的小台劳真的体会到什么是“被追着跑”,我也觉得好急啊,哎感觉好像“快落后了”,早上一打开公众号都是鸡汤。

但有时候我又觉得要慢一点,很多人说中国大陆跑得太快,可能失去一些东西,但我不确定那个“东西”是什么?人的文化?环境?

我觉得大陆年轻人这几年一下子被塞了好多东西──相较父母辈,他们在与西方潮流截然不同的体制中真正“看见”欧美。有人说,这是中国大陆第一批直视西方、能较客观面对中美差异的世代,因为许多九零后一方面被塞进民主价值,一方面也能理性面对“中国式体制”的好与不好。

但是,我一年多来做过香港新闻、两岸新闻,发现不少高等教育的大陆年轻人确实能理性分析中美或中日关系,但为何对“更近”的陆港矛盾、两岸议题容易情绪化或悲观、甚至说是死结呢?

(我心里当然也有答案,但欢迎大家分享感想给我,作为下次题材参考。)

3. 台北,北京,香港

这是我从业一年多来,比较频繁来往的城市,也正好是两岸三地的代表城市。

然后我发现,我们三地年轻人共同的问题是买不起房、对于“啃老”的无奈,比较不一样的是心态。在北京,目前还没有人说我跟他们抢工作,也很少有人带着一点比较不友善的口吻说,妳台湾的,不懂啦!

台北和香港,以前提倡全球化,如今也紧跟潮流,认为“全球化跑太快,遗弃了很多人,不患寡而患不均”,两地的解决之道也同样糟糕,将根本的经济问题,视作政治问题。

也偏偏我的老板很有理想,九零年代开始,就想要打造华人共同的媒体,我也耳濡目染,有点大华人主义,哎,何必这样不谅解同文同种的邻居呢?

再然后,我突然想到,都是华人,按理讲有相似的民族个性,但为什么当我们面对更剧烈的竞争时,不会先想到“我也可以去北京闯天下”,而是先想到“不要来抢走工作”?

台北与北京,如果我们连语言和文化相似的地域隔阂都没打破,那小时候听到大的“地球村”概念不是更可笑?是不是随着大陆经济放缓,往后也会有人希望“台湾/香港人不要跟我抢工作”?

这样一想,又不知道该怎么收尾了,范围越拉越大,赶快收回。

再次借用本文一开始提到的那篇“在港陆生,无处投递的热爱”,最后的结尾是这样的:

“他(港漂者)换了新工作,不论别人怎么贴标签,都决定与自己的大陆身分‘和解’,也期望以后能为香港尽一份力。”

我想,这也是很多小台劳和北漂者的想法吧。

科苑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