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今年7月28日有幸以嘉宾的身份,受邀到北京参加由中国营养学会主办的母乳喂养周倡议联合发布会暨“坐月子”膳食风俗及营养观研讨会。
上午是「母乳喂养周倡议联合发布会」。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49742667/0
首先是中国营养学会杨月欣理事长的开场致辞。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69521104/0
接着是多位专家的分享,例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李菁副教授分享了她的有趣研究:关于上海乳母早期泌乳阶段膳食调查及人乳成分研究(Muru研究)。
这个Muru研究之所以要分析母乳中的营养成分,是因为:
“母乳喂养不仅有利于婴儿健康,更对其成年后的健康有着长远影响。
而乳母膳食对乳母自身健康及母乳喂养都至关重要,因此深入研究母乳膳食及其对母乳成分的影响,不仅为专业领域增添科学依据,并且将相关科学知识用于教育孕期及哺乳期的妈妈,对支持母乳喂养有着积极作用。
研究显示,母乳中含有免疫因子、益生菌和益生元能帮助宝宝建立免疫屏障,降低过敏风险。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69521945/0
母乳中还富含其他各类营养:母乳低聚糖、脂肪/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矿物质、活性细胞。
不仅如此,母乳还可以传递食物的味道,母乳喂养的宝宝可以尽早适应各种食物的味道,从而更好地接受辅食。
更有趣的是,母乳成分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始终恰到好处地满足不同阶段婴儿的营养需求。
在哺乳期的不同阶段,母乳中脂肪、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等营养成分自动调节,与宝宝生长发育相适应。
母乳提供了最好的蛋白质组合,其中蕴含的氨基酸有助于宝宝的健康发育成长,也更适合宝宝。”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49742670/0
下午是「“坐月子”膳食风俗及营养观研讨会」。
首先是汪之顼教授的分享,关于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角度审视中国妇女的“坐月子”习俗。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69523062/0
然后是全国各地营养专家“坐月子”的膳食风俗及营养观点的分享及发言。例如: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69523544/0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69524118/0
我很幸运,无论是膳食风俗和营养观的分享,还是最后的讨论,都是“压轴”的。
我分享的是关于广东潮汕“坐月子”的膳食习俗和营养观。
最后的讨论,我提了3个小建议:
1、由于全国各地膳食风俗和营养观不尽相同,比如有些地方坐月子不能吃猪肝,有些却能吃,所以希望学会在这方面为大众提供一个靠谱的指导,比如以宣传册子、专家共识、指南等形式。
2、如今月子中心会所不少,但其营养师专业水平却参差不齐,希望学会在这方面提供营养专家人才的输出。
3、不少地方产妇都是在婆婆或妈妈的照顾下“坐月子”,建议不仅仅对产妇,也要对其家人进行营养指导。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49742671/0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坐月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月子餐是坐月子时必不可少的元素,对产妇产后营养维持和身体机能恢复起到很大助益,另外坐月子也是维持传统家庭和睦的方式之一。
但对于地方性月子餐饮食特点,应该持有“辩证吸取”的态度,以平衡膳食为基础,科学看待乳母营养需求,避免某种食物摄取过多,产生营养不良等问题。
因此,“坐月子”和月子餐虽不是必需的,但要科学对待,切勿盲目从众。只要在保持传统、维护家庭和睦、促进产妇产后恢复保证产妇营养健康的基础上,是可以选择性保留的。”
http://inews.gtimg.com/newsapp_match/0/449742672/0
在此次行程中,我还有幸向中国营养届的多位专家大咖学习,这真是一次难能可贵的交流学习机会。
再次感谢中国营养学会对我的认可。也谢谢朋友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支持和信任。
作为一名营养科普工作者,我会努力传播靠谱的营养知识给大家。感谢大家!
作者:刘萍萍,营养师&专栏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