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问题教学法案例

(2011-08-29 21:17:22)
标签:

育儿

分类: •教育教学

 问题教学法案例(二)

 

——函数的单调性

苏丽

一、案例背景

数学课程应该反璞归真,努力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发展过程和本质。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涵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 上述精神表达了数学教学的新理念,即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在这种理念下,数学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的学生创造性的活动。可是,却有很多学生对数学不大感兴趣,觉得数学很难学,很枯燥。我觉得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没有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问题教学法”正是以问题为主线,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数学发现和构建的过程,完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因此,“问题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尤显重要。

二、案例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函数的三种表示法: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图象法有什么优点?

生:能直观、形象地表示出函数的变化情况。

师:下面让我们来看几个函数的图象,看看函数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投影: 1.如图是某地区某天24小时内的气温变化图。

问题1:这天什么时刻温度最高,最高温度是几度?

什么时刻温度最低,最低温度是几度?

问题2:在4点到14点这段时间内,温度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

问题3:在0点到4点和14点到24点这两个时间段,温度随时间是怎样变化的?

(学生基本上都能回答这几个问题)

师:显然,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是相对于一段时间而言的。

投影:2.以下是一次函数 的图象。

 

问题4: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相应的函数值是怎样变化的?

(对第二个函数,部分学生不知道如何准确回答)

师:对于自变量变化时,函数值是变大还是变小,是函数的重要性质,称为函数的单调性,同学们在初中对函数的这种性质就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没有严格的定义,今天我们的任务首先就是建立函数单调性的严格定义.

(二)、归纳探索,形成概念

1.借助图象,直观感知

问题1:结合刚才的几个函数的图象,能不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增函数,什么是减函数?

生:x增大,y也增大,增函数。x增大,y减少,减函数。

师:你的理解基本正确。由气温变化图我们知道,温度的升高或降低是相对于一段时间而言的。由 的图象我们知道,在y轴的左侧,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相应的函数值逐渐减小,在y轴的右侧,随着自变量x的增大,相应的函数值也逐渐增大。那么谁能对这个同学的说法再修正一下呢?

    (教室里一片安静,我叫了一个学生发表一下他的观点,他说不会。我只能无可奈何地请他坐下继续思考。我心里有点急,继续引导学生,还是自己讲出来呢?继续引导吧,怕时间不够。最后还是自己讲了)

师:如果函数 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也越来越大,我们说函数 在该区间上为增函数;如果函数 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越来越小,我们说函数 在该区间上为减函数.

师:这种认识是从图象的角度得到的,比较直观.

〖设计意图〗从图象直观感知函数单调性,完成对函数

单调性的感性认识

2.通过探究,形成概念 

投影:问题2如图是函数 的图象,

能说出这个函数在哪个区间上为增函数,在哪个区间上

为减函数吗?

(学生的困难是难以确定分界点的确切位置,他们讲出了一个大概值)

师:用函数图象判断函数单调性虽然比较直观,但有时不够精确,所以需要结合函数的解析式,用数学语言来描述“函数 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越来越大(小)”。也就是说,仅仅从函数的解析式出发,你怎么说明“函数 在某个区间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越来越大(小)”。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用数量大小关系严格表述函数单调性的必要性.

投影:问题3:从函数的解析式的角度,如何用数学符号语言说明 在 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越来越大?

1:在给定区间内取两个数,如2322<32

师:取两个数, 22<32.就能保证  在 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越来越大?

2:多取几个数。

师:多取几个数,就能保证 在 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越来越大?

(一些学生说能,一些学生说不能。叫了一个说不能的学生发表一下支持自己观点的理由,她无法很好地把理由讲出来,她觉得显而易见。很多同学还是一脸的茫然,我顿时有点灰心,是我的提问有问题吗?以至于懂的学生说不出理由)

师:多取几个数,也不能保证  在 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越来越大?那怎么办呢?

(发现我自己也不能很好地说出能让其他学生一听就懂的理由,抑或是我设计的问题有问题,抑或是部分学生的理解力真的有问题)

生:取无数个。

(部分学生议论纷纷,无数个无法取啊)

师:有些同学不同意,无数个无法取。那怎么办?

(教室里鸦雀无声,我想此时,无声胜有声吧,学生在静静地思索呢!终于有一个细细的、不自信的声音传来)

一个内向的女生:任意取两个数.

师:任意取两个数,就能保证  在 上随自变量x的增大, 越来越大?

(此时,大部分学生都同意这个小女生的观点)

〖设计意图〗把对单调性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高度,完成对概念的更深层次的认识.

问题4:你能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出增函数的定义吗?

师生共同探究,得出增函数严格的定义,板书定义。引导学生找出定义中的关键字:定义域I内、区间D上、任意、 。并思考以下问题。

投影:下列说法是否正确?若错误,说出为什么。先独立思考,然后与同桌交流讨论,达成共识。最后小组派代表发言。

1) .

2)若函数 .

3

(给了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几个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全班讨论、分析,达成共识)

然后引导学生通过类比得出减函数的定义。接着给出单调性、单调区间的定义。

问题5:你能找出气温图中的单调区间吗?

问题6:如何说明一个函数在某个区间上不是单调函数?

(对于问题4,多数学生能回答,对单调区间的区间端点可不可以取,适时引导,对于问题5,学生回答得不理想。其实从正误判断题(2)就可知道问题5的答案,而正误判断题(2)学生已经做了充分的交流,有了充分的认识,但大部分学生为什么还是不会回答问题5呢?我想,又是我设计的问题的问题了,或者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怕时间不够,我自己讲了出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由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归纳出单调性的定义,通过对几种说法的辨析,加深学生对定义的理解。

(三)、掌握证法,适当延展

1 证明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

1.让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由 ,理由:分母越大,分数越小。

师::分母越大,分数一定越小吗?

(这些学生一愣,心想难道不是吗?)

师:

生:这里讲的两个数都是正数!

(学生强烈抗议!)

师:为什么两个正数 ?谁告诉你的?初中课本上明文写着吗?没有明文

写着的东西,你能直接拿来用吗?

(在我咄咄逼人的话语进攻下,学生终于心服口服了)

师:课本上明文写着的定义、定理、公式等,如果我们还没学到过,也不能直接拿来用,更何况书上没有明文写着的,错误的结论就更不用说了。

证明:任取 ,          设元

                   作差

                          变形

                       断号

∴ 即

∴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              定论

(这里断号的根据初中课本上明文写着的)

2.归纳解题步骤

引导学生归纳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

列举变形的常用方法:通分、提取公因式、因式分解等。

练习:证明函数 在R上是减函数。

学生板演,然后由学生评价。教师强调书写格式和注意点。

〖设计意图〗初步掌握根据定义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和步骤.

(四)、归纳小结,提高认识

教师小结:

(1) 概念探究过程:直观到抽象、特殊到一般、感性到理性.

(2) 证明方法和步骤:设元、作差、变形、断号、定论.

(3) 数学思想方法:数形结合思想.

(由于时间不够,也没能由学生做课堂小结)

三、案例分析

(一)本节课的设计分析

1、教学难点的确定

对于函数单调性,学生的认知困难主要在两个方面:(1)用准确的数学符号语言表述出增(减)函数的定义。(2)单调性的证明是学生在函数内容中首次接触到的代数论证内容,如何进行严格的推理论证并完成规范的书面表达。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新课标对本节课的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水平,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确定了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从形与数两方面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定义判断、证明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从生活实际和已有旧知出发,引导学生探索函数的单调性的概念,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抽象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函数单调性的证明,提高学生的推理论证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知识的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细心观察、认真分析、严谨论证的良好思维习惯,让学生感知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选择

本节课是函数单调性的第一节课,采用教师设问启发引导,学生探究学习的教学方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探究,师生交流,最终形成概念,获得方法.本节课使用了多媒体投影来辅助教学,为学生提供直观感性的材料,有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

4、教学过程的设计

   针对本节课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课题引入阶段:提出的问题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能引起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通过图形的直观感觉,给学生函数单调性的感性认识,为突破难点做好铺垫。从而自然地导入课题。

2)定义探究阶段:重视课堂问题的设计。围绕四个问题,对定义进行探究,层层深入,发动学生,积极思考,最终形成概念

3)概念应用阶段:函数的单调性定义应用只设计了例1,这一过程由学生来完成,使学生自主进行学习,独立探究问题,充分暴露思维中的缺点,最后由学生总结出证明的步骤。

(二)本案例课堂教学的特点

1.重视课堂提问的设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3. 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建构新知。重视概念形成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4.重视交流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思考

在这个班的教学效果可以说是非常好的。上完课我的感觉很好,学生的作业完成得也很好。但在第一个班级上课,由于时间控制得不好,讲到1:证明函数 在 上是减函数时,缩短了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没有让学生充分地展示他们的一些似是而非的想法,怕时间不够,我自己给学生做了详尽的分析和解答,该强调的也都强调了。但作业一反馈过来,比这个班差好多!可以说,这给了我一次震撼:我多讲是没有用的,把知识强加给学生,只是我的一相情愿,学生并不会因为我讲得有多卖力而买我的帐。我深深感到,教学非以学生为主体不可。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得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状态和生活经验, 设计一系列的问题, 让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主动去发现、建构新知识,获得对数学学习的积极体验。

探究活动比较费时间,我有时一发现个别学生得到了正确的结论,就让其回答,并结束这个探究过程。或者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我的提问时,我怕时间不够,就自己讲出答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探究过程与时间限定的矛盾呢?这个也是我从本案例课堂教学引发的另一个思考。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