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王耀东国学诗书画
王耀东国学诗书画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809
  • 关注人气:34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苗雨时诗评

(2022-05-26 15:29:26)

简评东篱诗集《秘密之城》

苗雨时

 

“秘密之城”,城乃场域、人间、世界。“城之秘密”,秘密,乃城之幻影,人居城中,秘密乃生命之思,人生之谜,存在之梦……

日常生存,个体经验。诗人行走在尘世上,天空渺渺,大地沉沉,穿越于滚滚红尘,在上升与下沉、开始与终结之间,有他自己的生存方式、生命状态、心灵悸动。这一切,构成了他个体的日常存在。他的诗根植于此种日常个体存在的土壤。他写“春日迟迟”、“桃花盛开”,他记“雨天书”、“满世界都是棉花白”,他说“雾起时”、“大雪无痕”,他录“在路上”、“风雨夜怀人”,甚或状写“文化路上的合欢树”、“背着风筝穿过大街”、“听古典民乐”,乃至沉吟“片刻欢愉”、“夜读”、“嗑瓜子儿”、“静物”等,充盈于他的笔下,多为季节转换,花开花谢、草木姑荣、风霜雨雪,日常事物、生活纹理、细微情节、点滴感动……。诗人曾说:“我对日常经验写作抱有好感”。在此种日常的审美空间中,他规避了宏大意识形态的挤压,也拨开了焦约与浮躁的云翳。社会脉息的个体化,绝对的自由书写,充分的自我生存时空,使他卸却了一切负累,只是怀着对生活和诗歌的敬畏感,小心翼翼地择取生活原在的诗意。如此,不仅极大地激发了他的创作才情,而且也使诗歌成为他生命活力的纯然展演,从而在一派平和、轻松的气氛中,催发诗意绽放出多姿多彩的艺术花束。

身体感知,适度超拔。一切写作,都从身体开始。身体是文学之母。诗歌写作,也应该用身体去感知、去发现、去创造。日常生活的全面呈现,是和身体的细节密切相关的,身体是真正人性的基础。身体写作,避免了凌空蹈虚,矫揉造作、空泛抒情。诗人敞开身体的全部感官,拥抱世界,通感、统觉、内感觉,以此扑捉千姿万姿的物象,因此他创造的意象,是有血有肉的,鲜活生动的。“紫玉兰”在早春开放,个个孤独而又抱成一团,“像女王坚守自己的封地,像贞女/守护身体”;“阳光”,在小镇上,“它是潮乎的、温热的,润滑的/此时,我愿意将这座小镇/都看做是阳光的孩子”;“雨水”,“这个夏天的雨,有些缠人/像旧时女人的小脚,有些急切,有些碎”……凡此种种意象,都有着呼吸和生命。

然而,身体写作并不止于身体。肉体之上还托举着灵魂。灵魂是肉体的活力。灵肉和谐,才是真正的生命意识。既保持内体欲望中美妙的、合理的成分,又不使欲望过度的、无限制的澎涨,这就要灵魂对肉体做适度的超拔。具体到创作中,诗人要处理的就是物象与情理间的张力关系。“我”站在“后窗户”看小梅洗澡,想偷看又不敢看,不敢看还想看,最后是人去后空茫看地,在情与欲往返冲折中,他守住了道德底线,表现了一个男人对一个女人的爱恋和尊重,极有分寸感;“桃花盛开”,诗人感到“肉体在叙事,灵魂却在抒情”;“雪落无声”,天地皆白,“我走在一条路上,而一条路也无所谓路/正如我,我是空旷的核心,无所谓前进或后退”……,这些诗,不仅具有事物的感性的特征,同时又蕴含着哲理思致的厚重。

包藏爱心,涵泳万物。诗人的智慧在于平等、尊严地对待世界的一切,他的写作姿态是对人、事、景、物的包容,而此种包容都浸润着爱。虽然这种爱不是显在的,而是深潜的、弥漫的,但它涵泳着万事万物。其爱的质地,是忧伤的、悲悯的、平静的、舒缓的。在“海棠树下”,“当美好的事物被撕碎,我的心会战栗。疼痛”;“一个人搬走了”,“一个我熟悉的人搬走了”,我也要于一次又一次扣响那房门中,保持我“悲伤的坡度”;“秋尽了,大地运载完黄金,开始承受腐烂”,我也遭遇了“不可遏止的衰老”,“并在衰老中爱上了时光本身”;即使为纪念唐山大地震三十周年做“准备”,“作为劫后余生者,我想没有什么可准备的/在这一天,我愿意比往日更忙碌,以至焦头烂额/我愿意用忙碌,覆盖那些带血的文字、图片、讲述”……“如果非要让准备什么,我更愿意是忽略/所带来的内心永世的平静和安宁”……,这忽略的平静和安宁,是更深刻的疼痛和爱……。诗人以心境之轻,承载了生命之重。

东篱的日常生活写作,不同于其他诗人。他把日常生活置放于灰暗的文化历史语境之中,入乎其内,又超乎其外。这种审美取向,不只使他的写作氤氲着时代气息,也使他的诗歌有了内在机质,并孕育了诗人的生命温度。这样,诗歌真正贴近生活,因此,在生活的沃土便生长出原初、本色的艺术风姿。他的语言是生命语言,除广泛使用当代鲜活的日常语言之外,还葆有中国古典诗歌的气韵。他的话语方式,是自语独白和向人倾诉,其语感和调性,则是真实、质朴、自然、亲切……,从而使诗人的生命意涵获致了一种生气灌性的生命表现性形式。

诗人生存在当下困顿之城,他叩问、探寻城之“秘密”,实际上是渴求“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构筑现代人的诗意栖居。我们以他的诗句,为这篇短评作结。他写“抗震纪念碑”,在蓝天之下、城市之上,它的手永远高高地举着:

    他还在高高地

    举着

    就像

 

    我的身体举着我的脑袋

    骨头举着肉

这无疑昭示了唐山诗人的自我形象,也预约了新唐山现代文明的人文构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