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诗人表达的总是偏见

(2022-03-18 15:33:0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诗人表达的总是偏见作者:昌政

     诗人表达的总是偏见

                     昌政

 

        口语

 

有人不屑以口语写诗,认为浅薄、粗俚。其实,口语入诗、词,古已有之。辛弃疾的《西江月·遣兴》:“……昨夜松边醉倒,问松我醉何如。只疑松动要来扶,以手推松曰去。”这在当时,堪称“口语词”。现代人用现代语言写诗,书面的、口语的,无不可。纪开芹的《鸟是快乐的》,可读:

鸟一定是快乐的

它们轻盈,想飞就飞起来

我不行

太重。想飞

可许多东西拽着我

新鲜、活泼,看似清浅,却因一句“太重”的言外之意而显深沉。优秀的口语诗并不在于出段子,而在于“浅出”时有“深入”。“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何其浅,但又何其鼓舞人心。“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无不鲜活,耐人寻味。

口语诗,或许是对书面语过度修饰的反抗?一派清爽。

 

 

                 禅意

 

现代禅诗常被误解,以为是学和尚、尼姑之类写佛教内容的诗,甚至敬告说:当心,危险!这属无知。禅与生活不矛盾,禅就在当下的生活中,人生适意近乎禅。禅诗表达禅意,其实也是表达诗的意趣,车前子的《小读物(湖边听水篇)》,仅只两行,却曲折幽深——

湖边听水,睡成一片浪。

偏要睡成船的样子,它就沉沦

  诗人在湖边听水,浮想:船会沉,浪却总在水面起伏;既为水,做浪是自然的,做船是刻意的,免不了自讨没趣。当他写诗,以一个“睡”字将人、浪、船三者联在了一起,成浪或成船,是水的选择,也关乎人生的自省、觉悟。全诗含蓄、圆融。

鲁藜写过《泥土》,也是关于选择,但语言修辞大异其趣,各有读者群——

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

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

 

把自己当作泥土吧

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脱俗

 

古人云:陈言务去。诗的脱俗,陈了要脱去用旧了的语词,也要避免人皆有之的俗念。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人表达的总是偏见,与世俗格格不入。人云亦云,不是诗。面对平铺的江面,当然可以写其辽阔,但胡弦却换个时空,写《下游》:

江水平静,宽阔,

不愿跟随我们一起回忆,也不愿

激发任何想象。

 

它在落日下远去,

像另有一个需要奔赴的故乡。

全诗五行,实景有二:江水平静,宽阔,它在落日下远去。这是常见之景,了无诗意,的确无法激发任何想象。但在此抑之后,以一个尖新的比喻,将诗写活了:大江也是游子。让人想到:世上万物,都在还乡。始与终,生与灭,来与去……只有脱俗的诗,才能激发更多的想象。

 

                                  (来源:微信公众号〈中文转播〉)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