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停住
昌
政
突然停住 似乎有人招呼
而更像受到惊吓
那人僵持
似乎与谁对峙
而街上没人
就他与自己过不去
昌政自语:
哲人说,最难理解的是自己。又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所以,内心的格斗无时不有,只是不被发现。若说人生如行走,那人为何突然当街呆立?内心又矛盾了,犹豫不决。禅意在生活中,但只在生活某一有诗意包孕性的片刻。这一刻,在于寻找,更在于发现。
黄亚洲点评:
人间的困顿和人世的
落果小记
昌政
枇杷熟时,
打落了一地的初夏
捡起来
却是早春的嫩芽
里面有一团
多年以后的鸟鸣和枇杷花
2014-05-01
覃可赏析:
昌政的这首《落果小记》,虽短,看似简单,其实耐读,耐品。开头两行以视觉介入,感觉上特别舒畅,接下来一个捡拾的动作,因了“早春的嫩芽”而鲜活不已,“里面有一团多年以后的鸟鸣和枇杷花”则为递进、深化,藉此大大地拓展了诗意的时空感。作者的想象力一直在时间的轴上延伸
诗歌如何别出心裁?
昌政
调侃
调侃,常与“反崇高”、“解构”联系在一起。当“意义”成为一首诗的必需品,调侃也就有了玩世不恭的意味。但是,情感状态多元化,非此即彼的表达非但严酷,更显虚伪。郑文胜(阿满)的《粽子说明书》如下:
大米的一种多面体吃法
口味自选
吃的时候
要想起一个人
哪怕是故意的
也行
端午节与屈原有关吗?无定论。吃粽子是为了纪念谁吗?无定论。那么,以说明书的方式表达见识,别出心裁。我曾评说:“似乎是调侃,然而不正是这样吗?思辨一下:吃个棕子,心情真的有那
现代诗如何有意味地显示?
昌政
视角
许多人宣称自己在写纯诗,即独立表达个人的见识、情感,不媚时俗。写诗当然要独创,问题是如果写得太实、太虚,意味索然,纯有何用?“现代诗是有意味的显示”(蔡其矫语),既要显示,又要有意味,在这虚实之间,如何有个性地表达独特的发现?视角很重要。请读大卫的《栅栏》:
谁说那是栅栏呢
分明是青草
拱出了地平线
谁说那是地平线呢
分明是波浪
遇见了闪电
谁说那是闪电呢
点评现代诗佳作十六首
昌政
这条街
多多
仅适宜鸽子与闲暇的覆盖
而他们的匆忙就是他们的陶醉
当财富如影相随
他们就变得更加相似
守着自身的旷野
你是一粒沙子,仍不属于沙漠
昌政点评:人类的悲哀出于欲望,更悲哀的是为之陶醉且出自一辙。最后一节有洁身自好而却无能为力的况味:“你是一粒沙子,仍不属于沙漠。”这条街可视为这个时代,对现实的批判因简单而更深刻。
提蓝桥
巴客
提蓝桥,
看不见,摸不着,走不到。
提蓝桥,
有时候看得见,摸得着,走得到。
现代诗点评十二首
昌政
白旗
大解
一个废弃的塑料袋,挂在树枝上,
像一面白旗,无论怎么飘,都不掉。
看来失败者是固执的。我也是。
风从远方来,并不愿意
吹拂这些破东西。
黑夜也是。黑夜只是埋没。
只是看不见了,并非真的消失。
昌政点评:风,吹着挂在树枝上一个废弃的塑料袋,这寻常景象能有什么诗意?但经诗人强调后,塑料袋的“固执”和风的“不愿意”,便有了阴差阳错的意趣。尤其将“我”和“黑夜”也加入进来,关于本真的坚定性获得了生动的表达:人在黑夜,“只是看不见了,并非真的消失”。由此及彼,禅境出现。
夏天遍地是火
鬼叔中
福建诗歌与诗群综述
大畜
福建省的一些文化现象被贴上“闽派”的标签,如闽派建筑、闽派批评,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闽派诗歌或诗群。因此,“福建诗歌”是指福建地区创作的各种诗歌及其现象,“福建诗群”是指福建地区存在的一些地方诗群或诗歌流派。21世纪以来,众多福建诗人创作大量作品,福建各地诗群也在八闽大地争奇斗艳。下文试对福建诗歌与诗群分而述之。
一、福建诗歌
汤养宗在《“门”里头的福建诗歌》认为,“闽”字是门里有“鸣虫”,这道出了福建诗歌自闭自鸣的普遍心态。福建诗人极少在诗歌界张扬与作态,他们更相信作品的硬件,不相信名声的软件,从而用厚重结实的诗歌作品来取得诗同行的信任感。在文中,汤养宗点评了吕德安、游刃、安琪、俞昌雄、道辉、康城等的诗歌特色。最后对福建诗歌进行反省。比如,福建诗歌有的只是按照自己的才情惯性写诗,显得不可靠和小家子气。
伍明春在《用自己的声音说话》一文,论述“新世纪以来的
《春日行走》(3)
叶来
泥是好泥,我带不走,但还好我的心里有一块,属于丙戊年春的青印溪的泥。
旅馆隔壁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像一些舔臊的鸟把我们从被窝中端了出来,却是已近中午了。昨晚又是一场宿醉,然而我想了想阿莲,擅饮的阿莲,爱唱歌的阿莲,会跳舞的阿莲,此时,我要说:再见,阿莲!再见青印溪!
退房后,我们再次光顾了那间'民间小店'。给沈河、卓子挂了个道别的电话,而后直奔车站,车总是熙熙攘攘的,是每个上车或下车人的起点和终点,别看它热热闹闹的,其实,我认为车站反而是最寂寞的地方,在那里一站,脚怎么也潇洒不起来了,人更加孤独了,看的尽是颠沛流离。
“中国爱情诗人”名片
(总第54期)
荐评:卢辉 组稿编辑:逸非 做客诗人:昌政 排版:江飞
卢辉荐评:在三明诗群乃至中国诗坛,昌政的禅诗可谓独树一帜。他讲究的是生命还原、精神透视和时空交错。要实现这三者之间的“互通”,这得益于他“于自性中,万法皆见”的禅宗要义。读昌政的诗,你会很自然的被他的那一种:物随心去、心及万象、自性而生、不从外入的“心象”所吸引:“我不能让一只陶罐回到土里去/它毕竟怀过火/以及满满的江湖/碎片/以及碎片上的指纹/仍也不能回到土里去”(《
不能》)。在这里,诗人确立了生命、精神、时空“三个维度”的“临界点”和“还原点”,使原本一个“静态”的物象陡然“动态”起来,一种“回溯”生命的企图与时光不可“倒流”的情状在一个静态的“陶罐”里胶着着,我把这个胶着状看成是实时的“虚妄”实践以及超验的心象“投影”。的确,禅宗诗歌要的就是这种妙处:它既可以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也可以“道法自然,取法于中”:“晃荡的一片茶叶在杯里/你
昌政作品:《黄河诗报》总13卷“黄河诗会”作品展示(连载10) (2011-04-07 16:37:42)转载
标签: 杂谈 《黄河诗报》 北京
《黄河诗报》总十三卷于2011年3月31日在北京出版,从总十三卷开始,“黄河诗会”栏目作品出版后在网络公开展示,让更多的诗人、读者欣赏!
黄河诗会(主持:姜维功)
l 昌政作品
火车停在多年以前(组诗)
〇另一场雪
花生所能找到的荚,
都被剥开。
苞谷用了一层又一层的紧裹,
也包不住玉米。
谁能藏在季节之外?
马齿苋跌入菜谱设计的腌缸。
青蒜头放弃旗杆,
各瓣走向各自的小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