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身份,一个必须做出的抉择

(2013-09-12 16:29:42)

经过这几次的影展经历之后,我对于一个电影节参与者的心态的重视,越来越甚于电影节本身。想当初第一次来电影节的时候,我完全把自己当作一个影迷,想象着每天起床看电影,看完电影上床睡觉的美妙生活,电影节本身对于一个影迷来说就是一场大梦。但是电影节还没结束,我的心态就变了,作为记者,在看电影的同时做采访,逐渐开始了解电影节的方方面面,知道电影节基本上是怎么回事,大家都在做什么。采访做到一定程度了,就会发现自己在做记者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很多现实的问题摆在我面前,这个时候我已经把自己当作一个记者了,在这之后跑电影节对我来说一直是在提升做记者的能力,看电影反而不那么让我兴奋了。

这次威尼斯闭幕的当天,我像往常一样守在得奖人发布会外面做拦采,姜文从我们面前走过,我大声喊他的名字,他没有接受我们任何人的采访就走了。我突然想起第一次来戛纳做得奖人拦采,眼看哈内克抱着金棕榈走过去,南尼•莫莱蒂严肃地径直走向身旁的意大利媒体接受采访,我紧张得张不开嘴喊他俩的名字。今年戛纳庆功宴门口拦采,面对远处向我们招手的李安,旁边的记者同行大声叫嚷李安的名字,我却羞涩得一个字也喊不出。正想到这儿,我看见保罗•施拉德走出发布会大厅,周围的记者却没有一个认识他,叫他来采访,我马上进入状态,毫不犹豫地大声把他叫了过来,即兴问了4个问题。问毕,看着施拉德一边擦汗一边离去的背影,我突然意识到我已经克服了自己最大的心魔。陈可辛抵达丽都岛,我在接船的时候和一位记者同行一齐递话筒拦采陈可辛,之后才发现因为太紧张,把记者同行的麦标遮住大半,当天晚上我为这事懊悔不迭。出门在外的中国记者是一种“互相防备又相互依靠的生存关系”,大家都能有肉吃才是可持续发展的铁律真理,后来拦采得奖人的时候我帮记者同行递话筒,也是怀着一种“赎罪”的心态。

这种状态促使我思索下一步应该何去何从。电影节记者的技术和人情我都意识到了,那么我来电影节还能学到什么?

第一个选择是在本职工作上做专做精。这一次做一位合格的记者,下一次就应该做最好的记者之一。如何找到新的新闻点,把问题问得深入有内容,让采访对象兴奋,如何像聊天一样做采访,启发激励采访对象对我的信任,引导采访对象回答问题的时候像讲故事一样动听,如何把采访稿写得有料又有趣,对话体和段落体孰优孰劣……等等。无论如何,电影节对于一个记者的要求并不高。战地记者迎着炮火冲向前线的胆量,民生记者不怕危险揭露现实的勇气,娱乐记者旁门左道捕捉素材的智慧,远比电影节采访要高端得多,岂是我举几次话筒问几个问题写几篇稿件所能体会的?

更加无法避免的是记者身份的局限性。多年以来,电影节报道的新闻点已经饱和了,越是隐藏在深处的新闻点,越不容易被拨云见日,记者的资源很有限,很多商业机密和游戏规则是不可能随便对记者公开的,硬去刨根问底的话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刚刚还提到了人情的重要性,这会儿为了电影节报道的新闻性,撕破脸皮破坏和气,值得么?

所以第二个选择,就是向更上游的身份实现自我转变。参与电影节的人不仅是影迷身份和记者身份,看看来参加电影节的人群,你还会发现这里面有宣发身份,片商身份,组织者身份等等。没有这么多人的辛勤参与和组织,影迷们就不会看到这么多好看的电影。没有片商的参与和资本的流动,业内最核心的人物就不可能来电影节,电影节的气氛就不可能红火。这些人在影展期间做的事情,学问更大,重要性更强,是影展的绝对核心内容,决不是一个记者仅凭观察,就能轻松想象得到的。

记者在从事采访工作的过程中要不断成长,这种成长应包括自己在媒体方面的职业素养,和对于产业核心业务的认知。如果一位影展记者的心智足够清醒,他一定可以通过影展丰富的活动,帮助自己在成熟度上实现质的提升。如果这种提升有幸达到了某个阶段的顶点,那么就可以继续在这个层次上做到比所有人都更好,或者就该考虑把自己的身份向更高一级调整了,迎接新的挑战。一位记者老师说,我们来国际上的电影节,是要认识这个世界,让我们大家知道做记者做电影并不只是国内那一套。那么国际上的电影节有什么东西值得见识呢,这个“世界”对于大家来说,优越在何处?这些值得见识的东西,也许到最后会帮助一名记者跳出记者的身份,以更高一层的视角看待这个产业,看到更深一层的新内容。在原有的岗位上做成专家,或者走出记者身份,进军高处不胜寒,挑战无极限的上游,应该是摆在所有电影节记者心中的一个必须做出的抉择。

威尼斯得奖人拦采的时候,我身边站了一位罗马尼亚记者同行,当我知道她是罗马尼亚人,我马上对她说,我最喜欢的罗马尼亚导演是鲁奇安•平特莱(Lucien Pintilie)。这位记者同行马上一脸惊讶地说:你是个真影迷!——这是一种久违的感受,经过这几次电影节之后,我在拿着话筒等待拦采的间隙,竟然还能瞬间穿越回到影迷身份。下一秒钟见到得奖人走出发布会大厅,我马上又要抖擞精神,思考下一个问题该问什么。我从没觉得迷恋电影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至少在当下我越发坚定地觉得,如果一个电影节参与者的追求仅止于影迷身份,那么电影节如此庞大的资源对于他来说,岂不是显得过于浪费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