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喜帕恰斯发现岁差”的一笔糊涂账

(2021-06-17 20:13:49)
标签:

岁差

分类: 文史随笔

    喜帕恰斯发现岁差”的一笔糊涂账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在这150年间,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

上述引文是百度百科以及诸多网文广泛引用的一段关于喜帕恰斯发现岁差的文字,影响范围和影响力甚广;但笔者发现有不少矛盾和自圆其说的问题,有待澄清以还原历史真像,故特梳理如下以求教方家。

一、查百度百科【喜帕恰斯】词条,汇集起来关于其发现岁差的信息有以下5条:

1、年代:喜帕恰斯(约公元前190-公元前125年)。

2、公元前134年,他决定绘一份标有记录一千多颗亮星的连续位置的精确星图。

3喜帕恰斯的星图导致了另一个重要发现,因为他把自己的观察纪录与他从前人报道中所能找到的观察记载进行比较,发现全部恒星从西向东存在一均匀的移动,他只能这样解释:假设天球的北极在空中作缓慢的圆周运动,完成一周需时26700。这就意味着二分时刻每年都要稍微提前一点,这个现象称为岁差

4公元前134年他发现新星,由此推动他编出一份包括850恒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他把自己对恒星黄经的观测结果同前人的进行比较,根据历法计算出来的时间观测发现黄道和赤道交点的缓慢移动--岁差,并定出岁差值为每年45"46"

5、公元前130年,制造了西方第一份星表:依巴谷星表

      

二、通过对以上引文和词条信息进行梳理分析,可得出以下五项要点:

1、 喜帕恰斯发现岁差的时间在BC134BC130年之间。

2、 依据:一是自己对恒星黄经的观测;

二是前人报道中所能找到的观察记载;

三是在其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

3、岁差:    一是岁差周期需时26700年。反推计算,74.17年西移1度,每年西移

48.54” ,45”46”之说不一致。

                    二是岁差值为每年45"46"以此计算应为80年西移1度,与1001度之说相矛盾;周期应为28800年,与周期26700年相矛盾

                    三是推算出春分点每100年西移1°。以此计算岁差周期应为为36000年,与周期需时26700年相矛盾

                   四是发现150年间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

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

4、星表的星数量: 一是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

                二是包括850恒星的位置和亮度星表

                       到底是1022还是850颗恒星,莫衷一是。不过在其280年之后公元150年的托勒密「天文学大成」里倒是有1022颗恒星的记载;前者抄后者还是后者抄前者不得而知。

5、人物名称的争议:喜帕恰斯的译名极不统一,除喜帕恰斯外,还有希巴恰斯、希巴克斯、依巴谷、伊巴谷等。

 

从以上之梳理分析可见,关于喜帕恰斯发现“岁差”的信息可谓是一笔糊涂账,还有一条“发现150年间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所有恒星的黄经都增加约1.5°”需要通过天文软件进行验证。实际上验证也是多余的,因为“春分点每71.63年西移1度”(每年西移50.256 4角秒,25785.934移动一周)已是现代天文学的常识。以此计算,“150年间”恒星黄经的变化应为2.094度。考虑到当时希腊人的观测条件,误差0.5度(得出100年西移1度之结论)也是可以的理解的;但是上千颗恒星的观测数据整齐划一的都增加1.5度,难免会给人造成一种存在疑似虚假填表的嫌疑之感。

       总体来看,要么是所谓喜帕恰斯发现“岁差”纯属造假,所以漏洞百出,一笔糊涂账;要么是中西学者在传播与翻译过程中,不负责任,敷衍潦草,东拼西凑,以至于歪曲了喜帕恰斯发现岁差的历史真像。

 

延伸阅读相关链接

“国际上有一个共识,如果要查找四百年以上的古代天象记录,只有中国的文献是最靠谱的。”(科创中国 2020.12-15

中国的星表

我国古代最早的星表编制人是战国时代的魏人石申(约在公元前4世纪),他编的《天文》一书共八卷,被后人誉为《石氏星经》。可惜至宋代后失传,还好在唐代《开元占经》中可看到《石氏星经》的一些片断,并整理出一份《石氏星表》,其中明列28 宿距星和一百余颗恒星的赤道坐标位置。依据岁差规律推算证明,石氏星表中至少有一部分可以肯定是公元前4世纪测定的,远比古希腊天文学家依巴谷在公元前2世纪编制的星表还早200年。可见石氏星表是现知世界上最古老的星表之一。

 

  恒星年            

恒星年是地球公转的真正周期(360度),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在太阳上看,地球中心从天空中的某一点出发,环绕太阳一周,然后又回到了此点;如果从地球上看,则是太阳中心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面截天球所得的圆)上的某一点(某一恒星)出发,运行周天,然后又回到了同一点(同一恒星)。在一个恒星年期间,地球公转360°所需时间约为3656910   

回归年

回归年历法年, 指太阳连续两次通过春分点的时间间隔,即太阳中心自西向东沿黄道从春分点到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又称为太阳年。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视太阳从春分点,亦即从黄经零度出发(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道),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  1回归年为365.2422日,即3655小时4846

 

岁差,是一种天文学现象,是指地球自转轴长期进动,引起春分点沿黄道西移,致使回归年短于恒星年的现象。岁差是地球公转和地轴运动相结合的结果,这种结合决定了二分二至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不是定点,而是不断西移的动点,从而导致地球公转一周不等于太阳直射点纬度变化一周 。正是由于春分点的移动,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回归年)较之恒星年存在约2024,的差别,亦即春分点沿黄道以每年50.256 4角秒的速度西移,约25785.934年移动一周,岁差也因此得名 。据此,按照现代天文数据可推算出春分点约为71.63西移1

 

“牛顿首次对岁差现象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在绕太阳公转的同时,地球自身绕地轴进行自转。而受太阳和月球不平衡引力的共同影响,使得惯性作用下的地球自转轴产生摆动,这种摆动表现为地轴绕着黄轴旋转,在空间描绘出一个半径约为23.5°(黄赤交角)圆锥面, 从而使天赤道与黄道的交点——春分点和秋分点在黄道上向西移动, 76 年约移动,整个循环周期约为25700 刘晓东,石正国.岁差对亚洲夏季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进展[J].科学通报,2009,54(20):3097-3107 

公元前二世纪,古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在编制一本包含1022颗恒星的星表时,把他测出的星位与150多年前阿里斯提留斯和提莫恰里斯测定的星位进行比较,发现恒星的黄经有较显著的改变,而黄纬的变化则不明显。喜帕恰斯认为,这是春分点沿黄道后退所造成的,并推算出春分点100年西移。这是岁差现象的最早发现 ”( 年与岁差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9-12-21]  

东晋虞喜之岁差

虞喜(281356年),字仲宁,会稽郡余姚(今浙江慈溪)人, 东晋天文学家。虞喜作为宣夜说的继承和发展者,是我国最早发现岁差,并定出较为精确的岁差值的天文学家。

虞喜研究了历史上冬至点的观测结果,比较自己的实地观测,发现尧时冬至日短星昴,今二千七百年乃东壁中,则知每岁渐差之所至 他认为:通而计之,未盈百载,所差二度,由此得出五十年退一度的结论,提出了岁自为岁,天自为天的结论,把太阳在一回归年内的运动与其在一恒星年中的运动区别开来,创立了岁差的概(古人又称为恒星东行,或节气西退)。 132年后(公元463年),杰出学者祖冲之参考虞喜的岁差值,将岁差引入历法计算,制订出了《大明历》,发现岁差并把它纳入历法计算之中,虞喜和祖冲之在世界上可谓是首创。

学界普遍评价虞喜之岁差“五十年退一度”“虽然比现代观测数据718个月后退1)相差颇大,但比希腊天文学家喜帕恰斯所得出的结论(每100年西移1度)精确得多

请注意,喜帕恰斯仅仅是对前后相差150年的星表进行比较得出的结论,而虞喜则是对自帝尧到晋前后长达2700多年的数据进行比较才得出的结论。况且,人们还忽略了中国古人量天尺之“度”与当今之“度”的差异。中国古人对二十八宿的星距度是按照一年365天以周天365度计算的。也就是说1中国古度 = 今之“0.9863度”(360/365);而今之1= 1.01389中国古度(1/0.9863)。细算起来,经过矫正,虞喜的岁差数值还会更接近实际数值一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