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斗柄指向的问题,“斗柄指东 天下皆春...”,斗柄指东 天下皆春(春分前后黄昏时分) 的年代,始于BC500年以降,至今已有相当误差。这是战国鹖冠子时期的天象特征,《鹖冠子》记载影响深远直到现在。这一判断无误,天文软件可验证。原因:北斗七星的赤经赤纬始终在缓慢变化。其与正极的相互关系也在变化。见附图。

所以说按照“斗柄月建”是在特定时期的产物,实质上月建主要是将十二支与月份对应。经计算回推,“夏正建寅”没问题,但
是以“立春”为参照的;“殷正建丑”也没问题,但
是以“冬至”为参照的。
“周正建子”既合节令(参照了“冬至“),又能将月份与十二支对应,所以西周建立的是一个理想的历法标准,察先天八卦图有旁证可见;BC1047.12月30日,按照十二月太阳历这一天为“冬至”,按照“朔望月”这一天又为朔日“初一”(朔旦冬至),按照我们今天所沿用的“夏历(农历)”且又正值“正月“。
堪舆学里的“子、丑、寅“——”天、地、人“(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在人成运)正是基于周历的演绎。西周后期礼崩乐坏,至春秋战国历法混乱,各国不一,但岁星纪年多用。秦历(颛顼历)建亥,是以“冬至”为参考系,但此时之“冬至”,因岁差影响,其与相应的月份较周正提前了一个多月,较殷正提前了两个多月。汉代后恢复夏正,沿用至今
,因24节气主要依据于十二月太阳历,阴历依据于朔望月,加之农历又具有阴阳合历协调的极大优势,所以月份与十二支也就相对稳定有序了。
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对于“岁“ 与
”年“的定义是有区分的,”岁“是就岁星运行的次序(十二辰)而言的,据此古人曾以此纪年,但因其实际运行周期只有11.86年,会出现”超辰“,所以后来便自然被废弃了;而
”年“ 则是就十二个月份(因闰还会有十三月)而言的。
关于夏之元年“岁在星纪“的岁星纪年,与”夏正建寅“的历法,二者并不矛盾;BC2109.1.7.冬至,岁星恰位于斗箕之宿,按照十二次当为”星纪“;
而 ”夏正建寅“ 基于 ”立春“,立春日干支交替进入 ”壬子“ 年,所以说 ”禹元年壬子“ ”岁在星纪“
既与天象又与干支吻合。
以上所言,未必正确,欢迎讨论指正。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