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流感在我国进入高发期,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因此,人们有必要了解流行性感冒病原学及其流行特点的相关知识,以加强对流感的预防,本文简单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流行性感冒病原学
流感病毒 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 是一种造成人、狗、马、猪及禽类等患流行性感冒的RNA病毒,它会造成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及呼吸道外的各种病症。并借由空气迅速的传播,易在人群密集区进行传播或扩散且致流行。根据流感病毒感染的对象,可以将病毒分为人类流感病毒、猪流感病毒、马流感病毒以及禽流感病毒等类群。根据其核蛋白和基质蛋白分为甲(A)、乙(B)、丙(C)、丁(D)四型。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在动物中广泛存在,如禽类、猪、马、海豚等。其抗原性易发生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乙型流感病毒对人类致病性较低,也可引起季节性流行;丙型流感病毒可感染人类和猪,但感染后症状较轻微,很少造成流行;丁型流感病毒主要影响牛,是否导致人发病并不清楚。感染鸟类、猪等其他动物的流感病毒,其核蛋白的抗原性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同,但是由于甲型、乙型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类只是针对人流感病毒的,因此通常不将禽流感病毒等非人类宿主的流感病毒称作甲型流感病毒。
目前感染人的主要是甲型流感病毒中的H1N1,H3N2亚型及乙型流感病毒中的Victoria和Yamagata系。
2、流感的流行特点?
世界卫生组织(WHO)调查显示,全球每年约5%~10%的成人和20%~30%的儿童罹患季节性流感,导致全球300万~500万住院病例和25万~50万死亡。我国每年有约有6500万~1.9亿人感染流行性感冒。甲型流感病毒容易变异,多次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例如1918~1919年的大流行中,全世界至少有2000万~4000万人死于流感。甲,乙型流感病毒有H及N抗原,而丙型流感病毒则缺乏N抗原,此二种抗原(H,N) 很容易发生变异,当出现小的量变时,产生新的流感病毒株,称变种,常导致局部小流行,一般2~3年发生一次。而当H、N发生完全质变时,产生新的亚型,往往引起世界性大流行,一般10~15年发生一次。一个新的亚型出现后,抗原性一般稳定3年左右。经过一次或多次大流行后,人群对该型的免疫力逐渐提高,流行规模愈来愈小,发病减少不再发生大流行,一旦出现新变异毒株,人群对它的免疫力较低,低到一定程度,又可引起流感新的流行如此反复。乙型流感病毒的抗原变异不如甲型明显,但也有因抗原变异而引起流行,以局部流行为主,约4~7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病毒则相当稳定常为散发。流感会呈现周期性波动特征,就是因为,多种毒株循环每年不一样,导致人群免疫力的变化最后会出现周期性的波动,有高的年份,有低的年份,今年是这样的毒株优势,明年可能会是那样的毒株变成优势毒株。
(文/尹振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