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夏秋交替小儿腹泻病是常见的多发病,治疗多不需要抗生素,以对症处理为主,严重者给予静脉输液。
夏秋交替,气温高,湿度大,病菌繁殖快,食物易腐败。同时,因高温小儿肠道功能普遍减退,抵抗力下降,这时特别容易诱发一些肠道疾病(腹泻病)。小儿腹泻病,夏季以细菌感染性多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痢疾杆菌、沙门氏菌等;秋季以病毒为主,轮状病毒较为多见。
细菌性食物中毒
由吃了被细菌及其毒素污染的食物引起,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
旅游性腹泻
在旅游中常因摄入受污染的食物、饮料和饮水而发病,过度劳累,“水土不服”也是重要原因。
大肠杆菌性肠炎
吃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蔬菜、肉食、海产品、自来水、冷饮、水果、乳制品等而引起。主要表现为腹泻,黄色蛋花样便、量多,随病情发展可出现发热、呕吐、食欲不振、腹痛等,甚至出现粘液血便、里急后重等,与菌痢相似。
细菌性痢疾
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污染食物、饮水而经口传染,还可通过手、苍蝇而传播。通常起病急剧,先是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后出现腹痛腹泻、里急后重等。
耶尔细菌性肠炎
也叫冰箱性肠炎。耶尔细菌广泛于牛奶、肉类、鱼、禽以及蔬菜等许多食物中,在零下4℃以下的低温下生长繁殖。耶尔细菌性肠炎和普通肠炎症状相似,但腹痛、腹泻更为严重。
秋季腹泻
是由轮状病毒引起的小儿腹泻病,潜伏期通常为2~3天。起病急,主要临床表现为腹泻,排黄色水样便,无黏液及脓血,量多,一般5~10次/天,重者超过20次/天。多数伴有发热,体温在37.9~39.5℃。30%~50%病儿早期出现呼吸道症状。
夏秋时节,小儿腹泻病发病率高,影响小儿的健康,是造成小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障碍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许多发展中国家腹泻病是小儿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故WHO把腹泻病的控制列为全球性战略。在我国由于儿童营养状况及医疗条件的改善,本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已明显下降。但仍然是我国小儿重点防治的疾病之一。为了促进腹泻病的诊断治疗更趋规范化,我国儿科专家制定了【中国腹泻病诊断治疗方案】,对提高我国腹泻病诊治水平,改变传统的禁食、静脉输液、使用抗生素治疗腹泻病的旧原则,接受WHO提示的治疗小儿腹泻病的新观念,继续饮食,合理用药,尤其推广使用“口服补盐液”或“口服补液疗法”起到了重要作用。
腹泻病根据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大类。在感染性腹泻病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滥用或不合理使用抗生素。WHO腹泻组提出,90%的腹泻不需要抗生素。国内学者根据我国腹泻病原谱的组成及临床观察证明在我国约70%的腹泻病人,可以不用抗生素,仅30%病人为侵袭型细菌感染,适用抗生素治疗。一般腹泻病人,以对症处理为主。腹泻病的治疗原则:预防脱水,纠正脱水,继续饮食,合理用药。
(文/尹振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