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重视手足口病的预防问题

(2014-06-04 06:29:47)
标签:

医学

小儿

手足口病

预防

杂谈

分类: 传染病

导读:近日来,岛城儿科门诊小儿手足口病又开始流行,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再次提醒家长做好预防工作。

近期,我国部分地区陆续发生手足口病疫情,各地报告病例数呈明显增加趋势。近日,岛城儿科门诊小儿手足口病亦开始流行,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由于患者以婴幼儿为主,医疗救治工作任务艰巨。尤使人们担忧。

手足口病年年都会发生,每年患手足口病的孩子并不少,但是病情都比较轻,一般1周左右就会痊愈,虽然医生告诉家长患病期间不要让孩子去公共场所,不要送孩子去幼儿园,但是还是有一部分家长隐瞒病情继续送孩子去幼儿园。因此手足口病会在幼儿园继续传播,引起更多孩子患病,但是病情都比较轻。自从2009年年安徽阜阳爆发手足口病疫情,并且出现死亡病例,卫生部紧急决定把手足口病纳入丙类传染病管理,并制定了一系列应采取的监督、监测、治疗、预防、管理措施。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主要为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肠道病毒者71型(EV 71)及科萨奇病毒A 16型最为常见。其传染性强,隐性感染比例大、传播途径复杂、传播速度快,在短时间内可造成较大范围的流行,疫情控制难度大。其中肠道病毒EV71型感染引起的疾病潜伏期短,发生重症的比例比较大。该病毒适合在湿、热的环境下生存与传播。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长期保存,在外环境中病毒可长期存活。对紫外线及干燥环境敏感。各种氧化剂(高锰酸钾、漂白粉)、甲醛、碘酒能灭活病毒。在50℃即可被迅速灭活。

       人是肠道病毒的唯一宿主。患儿、隐性感染者、病毒携带者是本病的传染源。各个年龄组都可以发病,小自2个月婴儿,大至三·四十岁成年人。主要以5岁以下的孩子发病率最高。传播途径主要经粪-口和/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经过接触病人皮肤、黏膜疱疹液而感染。例如,病人粪便、疱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绢、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内衣以及医疗器械等均可造成本病的传播。发病后一周内传染力最强。患者在发病12周自咽部排出病毒,约35周从粪便中排出病毒,疱疹液中含大量病毒,疱疹破溃时病毒即溢出是造成流行的重要原因。

手足口病潜伏期为2~7日,隔离期为症状出现后2周或全部症状消失1周。

       手足口病的预防:

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小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医院是交叉感染的重灾区),特别是避免与其他有发热、出疹性疾病的儿童接触,减少被感染的机会。

    1)小儿养成良好健康的生活习惯,均衡饮食,充足的睡眠、适度运动和避免被动吸烟,远离发热的病人。

     2)讲卫生,勤洗手,避免交叉感染。勤洗手是减少手足口病的有效方法,小儿及其监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要养成勤洗手的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病儿后、外出后都要洗手。

    3)病人的衣物,哺乳用俱等均要清洗或者消毒。

    4)易发季节可戴口罩,少去人多拥挤的公众场所。

     (5)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换气,最好每天2次,每次30分钟。

     (6)孩子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并不要接触其他儿童。

     (7)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8)托幼单位及小学亦做好晨检,通风,消毒隔离,发现有发热、皮疹的孩子要立即要求家长去医院就诊,同时报告相关部门。

     (9)药物预防:有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小儿,可服用转移因子、玉屏风散等,提高病人自身免疫力,以减少手足口病的感染。

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儿童外出的机会,只要认真做好(绝不敷衍)各项预防措施,手足口病完全是可以控制和预防的。

                                                      (文/尹振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