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小儿性传播性疾病杂谈 |
分类: 传染病 |
在上文“关注小儿性传播性疾病”(2014_03_11)一文中,重点介绍了淋病、先天性梅毒。本文简单介绍艾滋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沙眼衣原体感染等。
一、艾滋病
概述
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致。成人艾滋病的传播通常是由于静脉滥用毒品和性接触传播,小儿可能有以下途径传染:胎内感染即经胎盘传播;分娩时感染;哺乳感染;血源性感染。有学者指出小儿艾滋病发病率的增长可能比成人更快。
临床主要表现生长发育障碍、淋巴结病、肝脾肿大、慢性腹泻、间质性肺炎及细胞免疫异常,与成人患者相似。感染包括肺孢子虫性肺炎、皮肤粘膜念珠菌病以及复发性细菌感染等。
治疗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仍缺乏根治HIV感染的有效药物。现阶段的治疗目标是:最大限度和持久的降低病毒载量;获得免疫功能重建和维持免疫功能;提高生活质量;降低HIV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治疗强调综合治疗,包括:一般治疗、抗病毒治疗、恢复或改善免疫功能的治疗及机会性感染和恶性肿瘤的治疗。
二、单纯疱疹病毒感染
概述
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率大约1/7500,2/3的病例由患病的母亲传播而感染。可先天或后天感染,经胎盘传播机会少,多经产道与周围人员暴露部位的接触而传播。
临床可表现为单纯皮肤粘膜感染,有皮疹,或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有脑炎、智力低下等,亦可引起全身传播性感染。新生儿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的皮疹易与脓皮病相混,直接荧光检查及培养可资鉴别。
治疗
无环鸟苷和阿糖腺苷每天10mg/kg体重~15mg/kg体重,12小时内静脉滴注,共10天为1疗程。需检测白细胞及血小板变化。单纯疱疹病毒所致眼角膜炎可局部应用疱疹净眼药膏或溶液。
三、沙眼衣原体感染
概述
沙眼衣原体是一种细胞内寄生物,有15种可识别的血清型,其中3种可引起性病淋巴肉芽肿,12种可引起眼和生殖器感染。小儿衣原体感染率较高,尤其新生儿主要与母体生殖器感染有关。衣原体在小儿可引起眼、咽、中耳、呼吸道、阴道及直肠感染。
临床主要表现新生儿期感染为包涵体结膜炎。起病常在1周以后,多为单侧,分泌物粘稠或无分泌物而仅表现为睑结膜充血,也可为无症状带菌者。有时沙眼衣原体与奈瑟淋球菌感染二种病原体同时存在。有报道,美国曾患肺炎的婴儿,其病原体25%是沙眼衣原体,侵入途径常是结膜或咽部,表现为断断续续地咳嗽,似百日咳,无热,也无弥漫性罗音。嗜酸性细胞增多,IgG、IgM抗体浓度降低,从呼吸道分离出病原体可明确诊断。
治疗
应用药物主要是,大环内酯类药物红霉素或半合成品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阿奇霉素剂量为每天5mg/kg体重~10mg/kg体重,1次口服,3天~5天为1疗程。必要时1周后再重复1疗程。眼炎治疗是局部使用红霉素眼膏2周~3周。
其他儿科性传播性疾病
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经胎盘传给胎儿,宫内感染的危险性是50%,感染发生的越早,对胎儿的损伤越大。新生儿表现为肝脾大,黄疸、瘀点、脉络膜视网膜炎、大脑钙化等。小头畸形,神经发育迟缓,运动功能障碍。乳头瘤病毒感染可引起青春期女孩子宫发育不良及宫颈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也可经过胎盘垂直传给小儿。因此,做好产前孕妇保健工作,或对已感染性病的孕妇积极进行治疗,对预防新生儿性病的发生是非常必要的。
(文/尹振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