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小儿夏季多发三类病的防治

(2013-07-21 11:06:20)
标签:

医学

夏季

胃肠道病

手足口病

皮肤病

分类: 营养消化

    核心提示:夏季是小儿胃肠道病,手足口病,皮肤病的高发季节,应注意防治

    盛夏,酷暑难当,是各类疾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小儿的监护人应及时调整护理方式,应对以下小儿夏季多发的三种疾病。

    胃肠道疾病

    夏季气温高,食物容易腐坏变质,且蚊虫肆虐,极易诱发感染性腹泻。感染性腹泻(病毒、细菌)在我国夏季是小儿常见的多发病。

    轮状病毒肠炎 是病毒性腹泻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为消化道传播,托幼单位和学校常有暴发流行。发病时可有短时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如流涕、咳嗽等,发热体温轻度至中度升高,呕吐、腹泻日十余次至数十次,水样便或黄绿色稀便。常伴有腹痛。腹泻可持续3~7天。轮状病毒感染的肠道外表现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有报道,轮状病毒可引起肺炎、气管炎、脑炎、心肌炎等。治疗:吐泻频繁者,禁食8~12小时,然后逐步恢复饮食。禁食期间应予以静脉补液。口服肠粘膜保护剂,如思密达。微生态制剂,如金双歧。抗病毒治疗,如利巴韦林等。预防:发现病人早期隔离治疗,加强饮水和食品卫生管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

    致病性大肠杆菌肠炎 是细菌性腹泻中最常见的疾病。以粪-口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手、食品、饮水等传播。主要症状是腹泻,每日大便数次,黄绿色蛋花样便,重者可有发热、呕吐、腹痛、粘液脓血便。病程1周左右。治疗:轻者不用抗生素,重者可选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急性期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小儿不吐即主张继续喂养。脱水者予以静脉补液。口服思密达和双歧杆菌。预防: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好易感人群。注意饮食卫生,防止食品被污染。

    手足口病

    近日来,岛城儿科门诊小儿手足口病又开始流行,引起社会和家长的广泛关注。目前主要是以疱疹性咽颊炎表现为主,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伴有高热,咽痛。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常见传染病,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型),主要为科萨奇病毒、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其中以肠道病毒者71型(EV 71)及科萨奇病毒A 16型最为常见。EV 71感染与A 16感染可在手足口病流行期间交替出现,或共同存在,成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体。流行好发于夏秋季节,6~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尤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小到2个月,大到三四十岁的成年人。传染源为现症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主要通过人群消化道、呼吸道和分泌物密切接触等途径传播。因此建议儿童应远离感染源,勤洗手,勤消毒,室内多通风,切断感染途径。手足口病可引起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个别患者可引起脑炎、脑脊髓炎、脑膜炎、肺水肿、循环衰竭等。根据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表现,一般诊断不难。

    典型的临床表现:一般急性起病,常有发热,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手、足和臀部出现斑丘疹、疱疹、疱疹周围有炎性红晕,疱内液体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头痛等症状。

    皮肤病

    由于夏季太阳强烈,紫外线照射量增多,气温和湿度均升高,各种昆虫蚊蝇大量繁殖,极易引发各类皮肤病,常见的有荨麻疹丘疹性荨麻疹接触性皮炎痱子等。

    详情见前文《夏季小儿常见几种皮肤病的防治》( 2013.06.16

                                           (文/尹振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