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幼儿的大便次数和性质常反映其胃肠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故检查粪便极其重要。
婴幼儿的大便次数和性质常反映其胃肠道的生理与病理状态,故检查粪便极其重要。粪便检查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消化道有无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粪便中是否有致病菌等情况。正常大便含水分80%,其余主要是由已消化的和消化不全的食物残渣,包括一定量的中性脂肪、脂肪酸、未完全消化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以钙盐为主的矿物质。还有少量细菌,也可带有少量粘液。
1、正常粪便
⑴胎便:新生儿出生3日内排胎便,性粘稠,色黑绿或深绿、无臭。是由脱落的上皮细胞、浓缩的消化液及胎儿时期吞入的羊水所组成。若哺乳充分2~3日后即转为正常婴儿大便。
⑵人乳喂养儿的粪便:未加辅食的人乳喂养婴儿的粪便呈黄或金黄色,均匀呈膏状,或带少许黄色粪便颗粒,偶稍稀而略带绿色,不臭、有酸味呈酸性反应(pH4.7~5.1)。每日排便2~4次。但如果平时每日大便1次,忽增至5~6次,应考虑为病态。如平时经常每日大便4~5次,甚至7~8次,但大便不稀,小儿一般状况良好,体重增加如常,不能认为是病态。一般在逐渐增加辅食后,次数即减少,1周岁后减至每日1次。
⑶人工喂养儿的粪便:牛、羊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呈淡黄或灰黄色、较干稠、呈中性或碱性反应(pH6~8)。因牛奶含蛋白质较多,粪便有明显的蛋白分解产物的臭味。大便每日1~2次,将奶中糖量加多后,粪便可较柔软,次数亦可增多。鲜牛、羊乳喂养的婴儿粪便内易混有白色酪蛋白凝块。
⑷混合喂养儿的粪便:人、牛或羊乳喂养儿若同时喂淀粉类食物,则大便次数增多,稠度稍减,稍呈暗褐色,臭味加重;若增加菠菜、水果等辅食,大便外观即呈近似成人者。初加菜泥时,常有小量绿色菜泥自大便排出,易被认为是消化不良,实际这是小儿换食物时的常见现象,如不发生腹泻,继用数日,肠道习惯后,绿色即减少。
2、粪便肉眼检查临床意义
根据以上所述,肉眼检查大便情况,可大致了解小儿消化情况,如有臭味,表示蛋白质消化不良;带酸味多泡沫,表示淀粉类食物消化不良,肠内发酵旺盛;如外观呈奶油状,表示脂肪消化不良;粪便中的奶瓣(即乳凝块),多是未消化的脂肪与钙或镁化合成的皂块,如量不多无临床意义。
粪便的颜色和其中所含胆汁的化学改变有关。小肠上部胆汁含胆红素及胆绿素,使粪便呈黄绿色。到结肠时胆绿素被其中细菌还原成胆红素,大便变黄色。人乳喂养时粪便偏酸性,可因氧化性细菌的作用,氧化为胆绿素,使大便略带绿色。牛乳喂养时大便偏碱,可使胆红素还原为无色的粪胆原,故大便色较淡。如牛乳喂养儿大便呈绿色,表示肠蠕动加快,或肠道有炎症,是腹泻将至的象征。如胆道有梗阻,则大便呈灰白色。大便呈黑色为上消化道有出血,或服用铁剂、铋剂所致。大便正常或稍干表面带有血丝,多系肛门裂口或直肠息肉引起。若出血液外,有大量粘液而粪质极少,如同时伴有阵发性哭闹,常为肠套叠。若为脓血稀便,则应考虑为痢疾。如带有粘液或如蛋花汤样,多见于“秋季腹泻”。
3、粪便显微镜检查
粪便显微镜常规检查主要有白细胞、红细胞、细菌、寄生虫等。会以“—”代表正常;以“±”表示可疑;以“+”表示阳性,从“+”到“++++”代表不同的严重程度。大便中检查出有红、白细胞在“+”至“++”以上,就可以认为是菌痢;只查出白细胞,说明是肠炎;只查出红细胞多半是肛门裂或直肠息肉等;检查虫卵,可从大便中查出蛔虫卵等。
此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提示消化道有出血,如结果时阴时阳,则溃疡可能性大。
(文/尹振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