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新生儿体温调节环境褐色脂肪杂谈 |
分类: 新生儿 |
核心提示: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与环境温度密切相关。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不完善,其所处的环境温度与其发病率和存活率有密切关系。胎儿在子宫内居于恒温环境。一般羊水温度为37.2~37.7℃。分娩的足月新生儿肛温为37.6~37.8℃。生后如置于22~24℃室温中,则其核心温度及体表温度逐渐下降,30分钟后核心温度平均下降2~3℃,体表温度平均下降4℃左右,这就是所谓新生儿生理性体温下降。如环境温度适中,体温可逐渐回升。适宜环境温度(即所谓中性温度)是指一种能保持新生儿正常体温,而耗氧量最少的环境温度(如暖箱),适宜环境温度与体重和出生时的日龄有密切关系,不同胎龄,不同出生体重,不同日龄的新生儿,其所需的适宜温度是不同的。一般而言,新生儿适宜温度较成人高,胎龄越小者,适宜温度越高,新生儿在裸体、周围无风、相对湿度50%等条件下,生后
第
新生儿皮下脂肪较薄,体表面积按体重比例计算较大,故容易散热。新生儿受冷时不发生颤抖反应,而依赖褐色脂肪产热。褐色脂肪在组织学方面与白色脂肪不完全相同,它分布在中心动脉(主动脉弓、颈动脉)附近、两肩胛之间、眼眶后及肾周围等。肩胛间区有特殊的静脉网络引流,故寒冷时位于脊髓上部的重要中枢也能得到较温暖血液的保护。寒冷时,通过去甲肾上腺素的调节,褐色脂肪细胞发挥直接产热的功能,起着类似暖气系统中心锅炉的作用。新生儿次要产热途径是动用脂肪分解为脂酸而代谢产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