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小儿心电图心肌炎诊断杂谈 |
分类: 呼吸循环 |
核心提示:心电图的改变是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必备条件,但需要鉴别。
近年来,认为心电图的改变是诊断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必备条件。在明确的病毒感染后,出现的各种早搏、传导阻滞、ST-T改变(持续4天以上)及异常Q波对诊断意义较大,相对特异性更高。但存在心电图异常改变不一定都诊断为心肌炎,有些心电图异常也可见于健康儿童,需要鉴别。
1、有心律失常不一定都诊断为心肌炎
⑴ 过早搏动是儿科临床上最常见的异位性心律失常,其中有不少病例经全面、系统检查未发现有器质性心脏病变的证据,最后被诊断为“良性早搏”(单纯性早搏)。它与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情绪、运动、感染等有关。
⑵ Ⅰ度和Ⅱ度一型房室传导阻滞以及窦性心动过缓在儿科临床上也不少见,多属功能性改变,是迷走神经张力过高所致。做常规体表心电图检查时上述改变可随体位不同而有变化。如做Holter心电图监测可发现上述改变,多发生在夜里患儿入睡后,醒后尤其活动时多消失。必要时可做运动试验、阿托品试验以资鉴别。
⑶ 窦性心律不齐在小儿时期常见,多为儿童发育过程中的生理现象,多与呼吸有关,窦性心律不齐虽属心律失常但无临床意义,一般不能视为病态。
⑷ 窦性心动过速虽然可以是病毒性心肌炎的心电图异常表现之一,但影响因素太多,小儿情绪变化、发热等都可心率增快,临床意义不大。
⑸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在小儿也较多见,但2/3病例是发生在健康心脏的基础上,不能把“心动过速后综合征”的心电图ST-T波改变作为诊断心肌炎的依据。
另外,预激综合征、先天性房室传导阻滞、遗传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以及电解质紊乱和药物作用所致的心律失常也各有其特点,应加以鉴别。
总之,不能在心律失常和心肌炎之间划等号,不要在临床上一遇到心律失常就考虑心肌炎。应做全面、系统检查,进行综合分析。
2、应正确判断ST—T波是否异常及其临床意义
ST-T波的改变,有时甚至是唯一的心电图异常表现。因小儿心电图具有明显的年龄特点,故在判断ST-T波改变是否具有病理意义时不能完全按照成人的标准,否则会发生错误。小儿心电图T波具有显著的年龄性特征,Ⅲ、AVL导联的T波正常时就可呈现低平、双向或倒置状态,12岁以前V1导联T波多倒置,甚至V2.3导联T波也可呈倒置或双向,而Ⅰ、Ⅱ、AVF、V5、V6导联T波正常时应呈直立。不太了解小儿正常心电图的这些特点,易把本来属于正常的现象误认为异常。在临床上,把Ⅲ、AVL、V1导联T波低平、双向或倒置认为是心肌受累的征象,并作为诊断心肌炎的依据屡见不鲜。
ST-T波改变还可见于其他疾病,如β-受体过敏综合征,做心得安试验可资鉴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