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医学小儿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川崎病杂谈 |
分类: 呼吸循环 |
核心提示: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有自限性、急性期后多能自愈,约1%~2%死于心肌梗死或动脉瘤破裂。近年来,川崎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川崎病是一种急性、发热、出疹性疾病,1967年由日本的川崎富作医生首先描述,并命名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症”。之后,欧美国家开始报道本病。我国于1978年报道川崎病相关资料。本病主要累及婴儿和年幼的儿童。约20%~25%未经治疗的川崎病患者发生冠状动脉瘤或扩张,严重者可威胁患儿的生命。川崎病在亚洲人群中 的发病率最高,但可发生于全世界各个种族的儿童。一般认为本病系自限性、急性期后多能自愈,约1%~2%死于心肌梗死或动脉瘤破裂。近年来,川崎病发病率有增加趋势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川崎病好发于5岁以下,至今病因未明,典型川崎病诊断标准:发热≥5d,并具有以下主要临床表现5项中4项或以上:⑴双侧眼球结膜充血,⑵口唇和口腔改变(口唇红,杨梅舌,弥漫口腔及咽部充血),⑶多型性皮疹,⑷四肢末端改变(急性期手足硬性水肿、掌趾及指趾端红班、恢复期甲床皮肤移行处膜样脱皮),⑸颈部淋巴结肿大。需注意5项指标不是在一个时间点同时出现,应动态观察。若发热≥5d,主要临床表现不足4项,但是超声心动图或血管造影发现有冠状动脉病变者,也诊断为典型川崎病。
实验室指标异常主要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增高、白细胞计数升高并出现核左移、血小板计数升高等。
近年来,轻型和不典型川崎病病儿增多,约占10%~20%。对不典型川崎病的诊断是当前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不明原因发热≥5d,伴有其他诊断标准5项中2项或3项,结合实验室检查及超声心动图变化可考虑不典型川崎病诊断。
关于川崎病的鉴别诊断在临床工作中十分重要。因为川崎病的临床表现为非特异性,所以在诊断中需要排除其他疾病。如猩红热、EB病毒感染、药物性皮疹、麻疹等。
川崎病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