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初的几个周末,儿子都是回家露一小脸,就急急忙忙赶回学校了,说是报名参加了马杯的国际象棋比赛,需要准备比赛。
儿子最喜欢的是国际象棋,其实没有跟着专业老师学习过,属于自学成才。反而是曾经跟着专业老师学过几年的围棋,倒是下的并不多,这真是东方不亮西方亮。
开始学围棋时,还是学前班阶段,我觉得学会了下围棋只是一方面的收获,更重要的收获是让孩子经受了挫折锻炼;因为小孩子刚学下棋时输了就会哭,随着时间推移,就会慢慢接受了经常输棋的现实。
初中上了人大附中之后,下棋的氛围更加适宜。刚开学没几天,说他们打算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搞一个本班的中国象棋擂台大赛,我问‘是全班都比赛还是光是男生?’儿子说‘光是男生,女生中午到小卖部买零食吃。。。’过了一周,我问‘你们那个擂台赛咋样了’,结果说是被班主任发现,勒令停止;理由是中午下棋太累了,会影响下午上课。
尽管这样,在中学阶段,只要想下棋,无论围棋、中国象棋还是国际象棋,都能找到合适的对手,因为会下棋的同学很多。至于其它时间,他们会利用各种机会见缝插针的自己安排,比如春游、运动会等,有时候赶上全年级在综四开大会,还会找好对手挨着坐,然后下盲棋。因为围棋下起来耗时较长,慢慢地就侧重于国际象棋了。
另外,人大附每周的外教办公室开放日,还可以去和外教连下棋带练英语口语。
最要命的是,高一军训期间,男生需要夜里轮流执勤,每小时换岗。儿子就和一个要好的同学约好前后相邻的时间上岗,前一个人晚走15分钟,后一个人早来15分钟,两个人半夜下一通国际象棋。
上大学后,本来以为能有更多的机会下棋,没想到周围基本找不到会下国际象棋的同学,我在家长群里听说有个同学喜欢下国际象棋,就住同楼下一层,告诉了儿子;后来因为两个人都很忙,结果也没时间交手。
这次报名参加马杯,主要是本着‘重在参合’‘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因为报名之后,本院队员之间先下了一通,算是热身吧,然后马杯比赛又下了1.5天;不管结果输赢,好歹先把棋瘾过了,也算是弥补了上大学以来没怎么下棋的遗憾。。。比赛结果还可以:十几支队他们学院得了第二。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