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清华人的吃饭文化

(2011-09-23 09:03:00)
标签:

转载

分类: 儿在清华
原文地址:清华人的吃饭文化作者:玮君子

一、

    在清华,大家最担心最多的不是学习,而是“今天吃什么”。
    每天三次,清华人都要重复三个问题:

    “同学,今天去哪个食堂吃饭?”

    “同学,今天去几层?”
    “同学,今天吃啥?”
    然后悻悻然绕着食堂走三圈、左看看右瞄瞄,终于在一个窗口前停住,叹一口气,一咬牙一跺脚点了两个菜。

 

二、

    清华食堂是很多的-----紫荆园、桃李园、丁香园、观畴园、听涛园、闻馨园······每个食堂的楼层也是很多的------一楼二楼三楼乃至四楼,每层楼的窗口也是不少的-----平均10个。通常,每个窗口都会标出一个品牌“**菜”。例如紫荆园,就有淮扬菜、山东菜、东北菜、川菜、湘菜等等,按理说食堂里菜的种类已经够多了,可偏偏我们还是在为吃发愁。
    清华人发愁,倒不是因为清华人挑剔,更不是因为这里菜多太了以致不知吃啥为斟酌、难以取舍而苦恼。相反,是菜太少了。
    同志,你木有听错-----包括那些食堂、那些楼层和那些菜名。为嘛?食堂是多、菜名是不少,可吃起来都TM一个味!湘菜的辣子和京菜一样甜,鲁菜的味道和川菜一样咸,蔬菜的做法和我家猪食一样········
    去年学生节,某君一句“要是清华食堂把土豆去掉,我们还吃个屁呀!”彻底亮了。话说食堂里的土豆比孙猴子还多变,煮的、蒸的、炸的、闷的、小炒的、火锅的、红烧的,切块的、拉丝的、片状的、长条的、切瓣的、捣成泥的·······它几乎占据了清华食堂的半壁江山,把这大股东去掉,不得一般人饿肚子?
    还有,食堂的猪肉像豆腐,牛肉像面筋,豆腐像豆渣,鱼丸如橡皮球,鱼如臭豆腐,冬瓜像萝卜·······无数菜都是看起来瓜瓜香,吃起来一包糠。更坑爹的是,糖食占了一半,连辣椒都是甜的,这让南方各省的兄弟咋办?
    所以,清华人为吃发愁不是没有理由的。

 

三、

    另外,清华同学有个喜好,就是好新。
    从铁板到麻辣烫、到香锅、到名厨进清华、到木桶饭,场场引起爆满,比明星来演唱还火爆。为等到新菜,清华人不惜将排成的队伍围着偌大的食堂转几圈,我们提前一小时甚至两小时来排队,那架势绝对比考前去图书馆自习占座要激烈。(本人有一次玩狠的,中午吃完饭干脆就不走了,坐等晚餐的名厨食品。如此方如愿以偿)
这几样菜的陆续引入,真可谓是食堂经理的一大创新。一段时间内不但连连创收,而且使得不少同学免去了“去哪吃饭”“吃啥饭”等三大生存学难题。后来吃了几回,开始觉得名不副实,名厨也不过如此。香锅也厌了,铁板也冷了,麻辣烫也不够川了,于是渐渐又淡定下来了。最新又出了个湘菜木桶饭,一时间紫荆园一楼交通不便。

 

四、
    清华人吃饭喜请客,尤其是夏天,一盘西瓜细细切好,一桌四人共享。切细了的西瓜,不但不会脏了人的脸颊,而且可以显出知识分子吃东西的优雅来,轻轻的咬一口又咬一口,仿佛吃人参果,吃罢,口留余香回味无穷。这不像在我们家里,端着半个就开干,此时此刻这事显得是野蛮而不合群的,而且可能会导致拉肚子,一顿过后就不想吃了,以后谁来回请?
    冬天,大家喜欢请饮料;谁迟到了,谁得罪人了,谁欠谁的人情了(比如参考作业之类的),一杯饮料是通常被要求请客的。小小的餐桌,四处便由此多了些觥筹交错的影子。

 

五、
    清华人吃饭喜排队。在清华食堂打饭排队可能是我人生第一次自觉排队,以前,买火车票、做课间体操,排队都是有人组织维护的;一旦没有人维护,比如老师走开,那便乱成一锅粥的。高中时候打饭,哪次不是挤得人仰马翻?跟打架差不多。嘻嘻吼吼的,有的人从缝隙里往刷卡机上刷,有的人把别人的卡冲掉然后刷自己的,有的人甚至抱住刷卡机不放从胸口艰难的刷自己的卡·······
    清华食堂则不同,自觉排队的意识很强烈,自从大一第一次打饭开始自觉排队,我就融入了这种文化并担任起了维护者。清华人吃饭,盘子是要自己送往搜集台的,然后要将筷子扔到筷子桶中。
    一些外来者,如读MBA的,一开始不适应,在窗口上胡乱嚷嚷,常常把盘子、筷子扔在桌子上就走,好个杯盘狼藉。大好的食堂,那些东倒西歪的盘子格外醒目,就像白米饭里的一只苍蝇,看一眼就能让人反胃。可没两天他们就被同化了。
    一则是因为厨师会拒绝为插队者打饭,二则是清华人即便有谦虚忍让的美德,但面对一个插队的大男人,鄙视的眼神还是会毫不吝啬地投射过去的,有时甚至还会坚决而善意的提醒那人----是否站错了位置。所以清华食堂总是周期性混乱------每次招人培训就得混乱两周。

 

六、
    清华人吃饭还好成群结队。吃饭的时间是讨论工作生活的好时间,求是学会在紫荆三层、万人二层有专门位置,可供会员乘吃饭之际各抒己见。紫荆四层、桃李地下等常常是各协会、小组开小型吃饭会议的地点。还有三三两两的人共用饭桌。一般而言,一个桌子相对而坐两人,如果是一男一女,那么他们不是现在的情侣便是未来的情侣。所以这种情况下,懂事的清华人绝不会打剩下的那两个座位的主意。若不是情侣,他们一般是被迫无奈、或者是讨论中的同班同学,但是一般他们会坐对角。

[转载]清华人的吃饭文化
(清华大学紫荆园食堂一楼)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