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经管学院本科中文写作课初见成果

标签:
清华经管中文写作白延庆杂谈 |
分类: 儿在清华 |
来自/清华新闻网
为本科一年级学生开设必修的“中文写作”课是经管学院本科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创举,也是清华大学在第23次教育讨论会期间将经管学院确定为本科教学改革试点后学院实施的一项具体措施。目前经管学院是在清华大学内唯一开设此课的学院。虽然在全国有不少高校开设“大学语文”课,但是它与“中文写作”课完全不同。开设这门课的起因是经管学院在调研中发现,很多毕业生的中文写作能力不能适应工作和学习的需要。在校的教授们也都在指导论文过程中发现学生写作能力的欠缺,校友们更是对在校期间未能打好写作功底感到遗憾。
图为白延庆老师在授课中。
经管学院邀请到对外经贸大学的白延庆老师主讲这门课程。从2009年秋季学期开始至今,白老师已经为经管学院开设了四个学期的“中文写作”课。他为“中文写作”这门课程做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作为从事中文写作、新闻写作、文学写作、公文写作等课程授课30余年的教师,他激情而有充满幽默的语言,博学而又谦逊的态度,赢得了众多学生的好评和爱戴,同学们都亲切地称呼他“小白老师”。
白老师有着自己一套独特的教学路子。他把写作分为四部分讲解:写作基础知识、经济类文体写作知识、常用工作文书写作知识、以及行政管理文书写作知识。每隔一堂课他都会给同学们布置一篇1000字左右的作文,一个学期下来,同学们要完成六篇作文。他所布置的作文题目包括“节日感怀”、“清华二三事”、“推荐一本书”、“我看大学素质教育”、“校园信息二则”、“一篇经济评论”、“我心目中一位伟大的经济学家”、“我看百年清华”等等。在同学们上交作文后,他会认真批改,并选择一些在课上点评。
图为经管学院本科“中文写作”课课堂。
白老师反复强调,写作过程是组织思想的过程,所以不要使文章成为材料的堆砌,而要让它表现出分析论证的逻辑和独立思考的个性。同时,他也觉得清华的同学素质相当高,可塑性极强,每堂课都能感受到同学们的进步。他说读同学们的文章是一种极大的享受,同学们的思想力常常让他惊讶。他说:“清华同学治学严谨的作风和我作为作家相对情绪化的一面恰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在2010年秋季,经管学院把在2009-10学年“中文写作”课中的一些优秀作文编辑成册,一共选编了30篇。这其中的文章包括“大学教育怎能只有一个维度”、“当生活遇见经济学”、“清华可以做得更好”、“遇见两重未来”、“商界英才与无冕之王”、“我来自何方”等。
一位同学评论说:“小白老师的课教会我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这与高中时写作完全不一样。高中写作文是为了高考得高分,在形式、结构、内容等方面都有‘套路’。而白老师重视的不是这些,他所重视的是独立思考和写作,对具有批判性思维的文章情有独钟。我很认可这种培养方式。”一位来自香港的同学说:“老师教给我们更多的是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太一样。”
除了“中文写作”以外,经管学院还同时新开设了与它形成互补的“中文沟通”课。这门课是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沟通交流能力欠缺的问题而开设的。这门课程基于学院为MBA学生开设已经超过十年的“管理沟通”课,并把它改造成适合于本科一年级学生的课程。在中文沟通课上,同学们在学习关于沟通策略的理论性知识的同时,还要进行很多次的实践活动,包括演示、演讲、提问、评论、谈判等。每次的实践后老师都会给予评价和总结,保证实践的效果。
一位大一的同学说:“开始的时候只是觉得比较新奇,但是随着课程的深入,才慢慢开始觉得这门课的强大。在日常和别人沟通的时候,我们也会常常想起老师教过的内容和指点,学着完善自己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