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董沧门刻恭親王龙凤田黃对章
标签:
转载 |
原文地址:董沧门刻恭親王龙凤田黃对章作者:远古空间
《董滄門刻恭親王龍鳳田黃對章》85,240,000港元/11,024,686美元
重量:208.1克 尺寸:3.3
x 3.3 x 8.6 公分
印文:「皇六子和碩恭親王」 邊款:「夕雲歛餘暉,稍稍歸鳥集。清磬林際浮,樵歌峰外急。懷人南斗邊,露下銀漢濕。瑤草春復生,深山共誰拾。紫微內史。」
皇六子遺珍 清宗室瑰寶:
http://s10/mw690/003kJeUqgy72FqCowVr09&690
http://s9/mw690/003kJeUqgy72FqKmgUU38&690
http://s12/mw690/003kJeUqgy72Fr47fNp1b&690
http://s15/mw690/003kJeUqgy72Frn160u7e&690
http://s14/mw690/003kJeUqgy72FrP6j4F4d&690
今此這一對印章,雕鈕琢款之董滄門,與林佶、黃任同為康熙時人。此印石之製作,在康熙五十八年,其時三人均在褔州。後入清內府珍存,印側不刻御製詩,而用前人詞句,知其是後來才被貢入內廷。入宮之後包裹裝潢,完全是內廷的形式,可見當時皇帝對於這一對印石的重視程度。咸豐二年四月(1852年)降旨將原慶郡王府賜給奕訢為府邸(即現今的恭王府),八月,又駕幸奕訢「朗潤園」,為之題園名、賜詩,極示關切等等。當在此前後,特別甄選先朝列祖珍藏的這一對田黃石印,由清內務府奉旨鐫刻印文,賞與奕訢。印文刻成雖在此時,當時此印已是百餘歲之文物。因之,我認為此一對田黃石印章,才可稱為清早期之標準。
閱清史可知,奕訢生於道光十二年十一月廿一日,道光帝下定決心立儲是在其二十六年(1846年),至病歿前的三十年正月十四日(1850年),道光帝詔十重臣公啟建儲秘匣,其中有「封皇六子奕訢為親王」,是為政治平衡術也。當時的道光帝,下決心不立文韜武略具強的皇六子,而選心慈恭孝的四子奕詝,或有旁人不能理解的苦衷,其欲使弱子正位,而極力安撫皇六子,使之為弱子之輔弼。手心手背皆為肉,人父之苦心抉擇,幾人能懂?
http://s6/mw690/003kJeUqgy72FrylVkh25&690
據其中「御賜為國藩輔」等文字可知,當初還曾有御筆書賜等物。所惜清宮檔案,屢罹劫難,今已難查到相關的記錄了。目前在故宮博物院所藏「緙絲蘆雁圖軸」(原靳伯聲藏),上鈐有這方「皇六子和碩恭親王」印。而現存於旅順博物館的《平定張格爾叛亂圖》卷(共十卷),第一幅《渾巴什河之戰》的引首處,鈐有這兩方「皇六子和碩恭親王」、「御賜為國藩輔」印章。此圖道光九年(1828年)繪成,是為彰顯道光「安定西北」的豐功偉績,此圖應當是咸豐初年,將先帝功業圖卷賞賜恭親王,以示不忘孝悌恩寵之物,上鈐有恭親王的這兩方印章。恭親王在朝47年,侍三帝,宦海沉浮。其藏書藏畫甚鉅,於這些善本書畫之上,多見「恭邸藏書」、「錫晉齋印」、「寶約樓秘藏」等印鈐用,而這一對特別重要的印章,尤其是「御賜為國藩輔」則少見鈐用,乃是因為此為封親王初御賜,尤 為莊重,故不能作一般收藏印使用也。
http://s15/mw690/003kJeUqgy72FrE0yVoce&690
此關乎清朝重要史實的一對印章,竟於今日顯現於藝術市場。而我於紫禁紅牆之內,研究璽印三十餘年,今日見之猶詫為瑰寶。目前,國內「清史編纂委員會」已咦饔心辏襁@樣重要的文物遺存,作為史料,應該保存於國家重要博物館。而藝術市場之作用或是「藏寶於民」,誰得囊獲,人知之乎?
http://s6/mw690/003kJeUqgy72FrylVkh25&690
http://s15/mw690/003kJeUqgy72FrE0yVoce&690
后一篇:[转载]何朝宗制观音造像欣赏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