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楷法行書——蘇軾《前赤壁賦》

(2015-03-02 21:45:42)
标签:

吳啟雷老師講書畫

苏轼

前赤壁赋

黄州寒食帖

宋四家

楷法行书——苏东坡《前赤壁赋》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下為《前赤壁賦》局部)

http://s10/mw690/001ZsDnhgy6QocjkFiV49&690


苏轼的《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所不能绕开的内容。不论是《古文观止》,亦或是其他的各种文选中,苏轼的《赤壁赋》总是要入选的。这么高频率地出现在各种文选中,显然,这是一篇文中极品。

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董其昌的评价好像也很能说明《赤壁赋》的经典与重要。东坡先生此赋楚骚之一变,此书兰亭之一变也。宋人文字俱以此为极则。”董其昌在《赤壁赋》卷尾题跋中的评价好像也很能说明《赤壁赋》的经典与重要。我们若仔细解读董其昌这段评价,似乎还可以得到一些更深层次的内容来:“楚骚”一语,当然指的是文学上的精彩;而“兰亭”一语,则应该说的是书法上的重要了。至于“宋人文字”一语,则若从文学角度出发,“文字”可指文章;从书法角度出发,则“文字”又可表示书法作品。文章也好,书法也罢,都是以书写和汉字为载体呈现的艺术。董其昌这简单一句话,似乎对东坡先生《赤壁赋》的经典性划分了两个不同的领域。当然,这两个领域彼此并不是矛盾的。

关于《赤壁赋》的文学性探究,不在本文的讨论之内;至于其书法性,倒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众所周知,苏轼是宋代文化的领军人物,其书法稳居“宋四家”宝座,为宋代尚意书法的代表人物。论其代表作,有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既然是“天下第三行书”,当然应该凌驾于包括《赤壁赋》在内的苏轼其他书作之上。《赤壁赋》能算是天下第幾呢?

这倒是个难题,《赤壁赋》是天下第几确实挺难定性的。不过,《赤壁赋》虽然没有《黄州寒食帖》那么冠冕堂皇的头衔,可它却具有《黄州寒食帖》所不具有的一些特别之处:(下為《黃州寒食帖》)

http://s1/mw690/001ZsDnhgy6QoctSFzid0&690

我们知道,苏轼的书法作品大多是行书。楷书作品也有一些,但总体没有行书作品数量多。比如苏轼曾经写过《醉翁亭记》,也曾经为宁波阿育王寺写过《宸奎阁碑》,还写过柳宗元祠堂《柳州罗池庙碑》,但是,东坡先生的楷书流传至今的还是较少。这一方面与苏轼不擅楷书,所写的楷书作品较少有关;另一方面又因为“元祐党人”的缘故,苏轼很多既刻石碑都被毁弃了。行书入碑虽然也有,但是总的来说楷书刻碑的情况要多于行书。而行书则更多依靠纸、绢作为素地,收藏、保存要比石碑方便一点。《黄州寒食帖》就是典型的行书,此作被归于“天下第三”主要是因为作品表达了苏轼丰富的情感体会。这种情感体会着力于笔端就演变成了不同粗细的线条和不同大小的空间分布。实际上,名列行书书法天下第一、第二的《兰亭序》与《祭侄文稿》基本也是作者在情感极其丰富的情况下创作完成的。名列行书作品之中的《赤壁赋》是苏轼以楷书笔法而作的书法作品。在苏轼楷书作品偏少的情况下,以严谨的楷书技法而作的行书作品《赤壁赋》自然给观者不一样的体会。

较之《黄州寒食帖》,《赤壁赋》多了一份端庄,却少了一些激烈的情感。

可能大家听说过这么个故事:王羲之在写完《兰亭序》,待到酒醒之后,发现写得不错。于是,他又重新再写。可不论怎么认真去写,最终也无法将后写的《兰亭序》写出之前的面貌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经典的艺术品是很难复制的,哪怕是同一个作者,不同时期的相同作者也很难复制自己的手迹。

作为“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也是如此。没有史料记载坡公此后是否又多写上它几遍。可即便有,想必也不可能写出最初的状态来。坡公经过“乌台诗案”,心情倍受打击,可能也不具备再多写几次的心性。但《赤壁赋》似乎就有所不同了。虽然,坡公依旧处于贬官途中,但是苏轼对自己写的《赤壁赋》颇感得意。结果,《赤壁赋》就比《黄州寒食帖》多了一层眷顾:“《赤壁赋》为东坡得意之作,故屡书之。”这段记载见诸清代吴承泽的《庚子消夏记》。看来,这《赤壁赋》东坡先生写过不少幅,只不过我们今天是搞不太清楚,藏在台北故宫的这卷苏东坡《赤壁赋》究竟是坡公所写的第几版了。一文多版,从量的角度来说,《黄州寒食帖》无论如何是比不过《赤壁赋的》。(下為《前赤壁賦》局部)

http://s14/mw690/001ZsDnhgy6QocwXuDb9d&690


http://s3/mw690/001ZsDnhgy6Qocx7hIK72&690


写到这里,我想纠正我一个错误。苏轼在湖北写过两篇《赤壁赋》,两篇分别被命名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前文,我一直以《赤壁赋》统称,而严格区分的话。藏在台北故宫的这卷书作,实际是苏轼的《前赤壁赋》。

读大学的时候,我曾经临摹过坡公的《前赤壁赋》。那是在我的大伯吴露善先生的指点下。那时候的我,学习书法已经有些年头,但是一直没有触碰行书书法。加之我自己对于书法艺术还不算多么了解,因此,我初一入手行书,学的就是王羲之的《兰亭序》。当时我想:要么不学,学就学最好的。这想法可害惨了我。《兰亭序》刚一上手是很容易掌握的,因为“永和九年”那几个字的字形偏楷。可越写下去,越难写。对于没有行书基础的我来说,写《兰亭序》很难持续下去。而且,我因为写颜、柳体等唐楷时间较长,尤其是颜真卿的壮硕对我影响很深。这就直接导致了我的线条厚重,甚至足够粗。这种肥美的线条去应付《兰亭序》显然是跑了味儿。

于是,经过大伯的推荐与指导,我转手临摹了一段时间《前赤壁赋》,效果真的不错。大伯对我的推荐,实际是基于我当时既有的书法特点——肥壮。(下為《前赤壁賦》局部)

http://s7/mw690/001ZsDnhgy6QoczZ9Eqb6&690

http://s5/mw690/001ZsDnhgy6QocA893C84&690

http://s4/mw690/001ZsDnhgy6QocAgXira3&690

http://s12/mw690/001ZsDnhgy6QocAr0iD6b&690

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有很多以肥壮出名的书法家,颜真卿自然是其中之一,清代的刘墉更有“墨猪”之名。而苏轼的书法也是肥壮流派的典范,《前赤壁赋》更是以肥美著称。

此外,《前赤壁赋》虽然是行书作品,但却是一片楷法。对于初学行书,且有不错楷书功底的同学来说,《前赤壁赋》是不错的入手选择。当然,临其模样难度不大。至于学到苏字精髓,就不只是简单写到“样子像”那么简单了。“我书意造本无法”,作为苏轼书法的最高境界,学习苏字的同学怕是要狠下苦功练习、参悟才能有所体会,并表现在笔端来。最后,提醒大家一点。参入楷法的《前赤壁赋》,虽然是行书作品,却具有苏轼楷书的一个毛病:通常说来,苏轼楷书清一色的向左侧倾斜。这是书法史上所评论的“左秀右枯”现象。偶尔为之的结体表现,我们可以认为这种构架是一种创新的表现,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力。但是,如果这种构架成为习惯而反复出现,我们就只能将之定性为书写习惯,甚至是书写顽疾了。(下為《前赤壁賦》局部)

http://s6/mw690/001ZsDnhgy6QocD4aKF45&690

http://s4/mw690/001ZsDnhgy6QocDtcI3e3&690

http://s13/mw690/001ZsDnhgy6QocDFAsc0c&690

http://s1/mw690/001ZsDnhgy6QocDN67e40&690

苏东坡《前赤壁赋》也有“左秀右枯”这一病灶,而且还不轻。这当然是苏轼楷书书法孱弱的一个表现,也是他楷书在北宋朝无法超越蔡襄的重要原因。但是,对于我们临习者来说,我们不能因错就错,反倒将之认为是一种正确状态。临习时还是需要心中有数,不能误入歧途。此外,《前赤壁赋》卷首原本有残缺,现存的卷首文字“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一段,是明代文征明补写而来。大家在临习的时候也要厘清作者,不能误将文字当成苏字看待。

 本文為吳啟雷老師書畫叢書同名文字草稿之一篇,未經許可,拒絕任何形式出版,轉載請表明出處。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吴启雷国学工作室(wmx20140710)http://s16/mw690/001ZsDnhgy6QocKMFfF4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