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焦晃谈表演

(2020-11-01 19:19:41)
标签:

文化

戏剧

分类: 戏剧评论

 

焦晃谈表演

焦晃老师今年85岁了,精神矍铄,头脑清晰。

我向他请教是怎么塑造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的,他皱着眉头说:“那个角色被最后一场戏给毁了!”

这令我大吃一惊,我说:“您演的康熙几乎是所有人的都认为是中国艺术形象中最让人信服的帝王。”

焦晃谈表演

        焦晃老师摇了摇头:“那个人物没有完成。”

我吃惊地问:“为什么?”

焦晃老师说:康熙是什么人呢?他写了一幅对联挂在乾清宫:‘表正万帮,慎厥身修思永;弘敷五曲,无轻民事惟艰。’这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帝王自己的仪表和行为都要端庄,有正气,才能成为表率,还要谨言慎行,勤勉政事,才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这是外表,内心呢?他认为治理天下要以圣贤的经典为指导,有关百姓的每一件小事都要办好,这才是最艰难的。你看,康熙是这样一个人,他胸怀万壑,体查民情,大事小事都不糊涂。他把江山社稷,百姓民生看是是最重的。当他临终的时候,对皇四子雍正还不是十分放心的,但是他又认为没有人比雍正更合适了。他向雍正做最后的交待,说了几句不想再说了,他没力气了,也怕说多了雍正误解,他就那么静静地盯着雍正,千言万语都在眼睛里。为了拍好这段戏,我把唐国强叫到我住的房间,和他谈了半天,希望我们两人对视,无语。他,也就是雍正也不敢多说话,雍正知道,只要康熙没咽气,随时可以改变主意,江山并不一定就传给他了,他又不敢不看着康熙。这样两个人对视,无语,能拍几分钟就拍几分钟,最后康熙生命终止,闭眼,康熙是带着无言走的,所有的话让观众去想:他们是不是都有话没说出来?多好!小唐同意了。我又和导演胡玫说了,胡玫说:‘太好了。就这么拍。’导演又去找唐国强勾通。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正式拍摄的时候,唐国强就是不看我,我一下子就感觉不对了。两人没有对视,内心的东西就不对了。我让导演停机,和小唐说,咱们不是说好了吗?四目对视啊!唐国强说,我的内心不是那样的,我应该是不敢看你。你看,他不敢看我,我这大位还能传给他吗?那场戏完全不对,结果就拍成现在这样。这个角色,永远的遗憾了,没有完成。”

我对焦晃老师说:“我的感觉不是那样的,是太棒了!”

焦晃老师就是摇头。

这么好看的戏,他说没有拍好,这么让人敬畏的帝王,他说是永远的遗憾。我对焦晃老师的敬佩更加强烈了。

我就势接着这个话题问焦晃老师:“我特别好奇,你又没当过官儿,你怎么把大官儿演得那么棒,那么有城府。政治家是很不好演的。我听原中央实验话剧院老院长、导演舒强老师说过:‘现在的演员演的领袖人物,没有一个像的。什么地方不像?你不说话的时候不像,思考的时候不像,完全没有大领导人的那种大智慧,那种心胸,你体会不到那个大智慧,那种心胸,他想什么你根本没有研究过,你怎么能像?’我之所以对这个问题这么上心,是因为是明年是建党100周年,现在有许多反映老一代革命家题材的戏在筹拍。那得出多少高级领导人?可是他们实在是不像大领导。现在这些演大领导的,气质顶多是个县处级干部,装模作样,冒充大领导,那么虚张声势,怎么能领导中国革命成功?”

焦晃老师说:“我也不知道怎么演,我也没演过。总之是要多看书,多研究。大人物、小人物都是深入研究出来的。不管演大人物小人物,你深入研究他了吗?你能和他神通吗?你和他神通了,你就可以像他那样生活着了。你没有和他神通,你演他,那你只能装模做样。”

我想进一步弄懂这个问题。

我对焦晃老师说,我举个例子:“电视剧《雍正王朝》在议举新太子的时候,中堂佟国维百般狡辩,康熙冷冷地问他:‘你真要我把你的老底都揭出来吗?’说这话时,你相当冷静,声音平静,没有表情,眼神都不动。可是我觉得此时的康熙如一座大山,佟中堂的狡辩在康熙看来简直就是小儿科。你只要一眨眼,他就死了,你当时是怎么设计这个眼神的?”

焦晃谈表演

       焦晃老师愣了一下:“什么眼神?我都忘啦!不是设计的吧?戏到那儿了,眼神就出来啦!怎么设计?设计能设计出什么来?”说着,焦晃老师自己笑了。

我不甘心,接着问:“这段戏下边就是康熙训斥马齐:‘哎,都说佟国维糊涂,我看你比他还糊涂——’,当时你的右手食指在座椅扶手上来回滑动,显得漫不经心,可是帝王之气十足,太帅了。我看到这儿就想,这么举重若轻的帝王,什么人和他斗,必败无疑。这个你是怎么想的,怎么会有这样的手指的动作?

焦晃老师笑了,我觉得他笑得有点儿不好意思:“你看得这么细呀?我的手指这样动了吗?我都忘了。”

焦晃老师说,帝王也是人,除了在上朝时他要端着架子,因为那有朝会规制,其它时间,你得让他像人一样动弹,说话,走动,都得是一个正常的人。动作随便点儿,可是他决定的都是天大的事,这个的威严是台词写出来的,你把他说出来就行了,不要装威严。生活中也是这样,有人在你面前装威严,你怕他吗?根本不会。真正有威严的人还用装吗?

“你得生活呀!不能老端着。那就是演帝王,不是真帝王。”焦晃老师如是说。

我觉得我一下子就明白了——这些看起来那么精彩的表演,是他准确把握住了帝王的内心的自然流露,因为他是帝王,他越漫不经心,你就觉得他越有威严,你就觉得他举重若轻。如果没有体验到帝王的心胸,只想演成大人物,那只能是装模作样,反而让人觉得不是可怕,而是可笑。

我接着问,我最早看您表演的电影《难忘的战斗》中演那个刘区长,怎么就那么吊儿朗当的挎着盒子炮手枪?最后果然叛变了。

焦晃老师大笑:“那个人不是区长,才是个副区长,我分析他是个自命清高的人,自以为是,觉得自己能干天大的事儿,能当天大官儿,这个小副区长他根本没看上,给他个枪,他就随便挎在肩膀上,因为他没看上这个枪,他觉得他应当做大官儿,枪都是警卫员带着的,他根本就不应该带,所以就吊儿朗当,就那样。”

这使我进一步证实了我的感觉:焦晃老师是在对人物进行了深入分析的基础上进入人物创造,因为他深入了人物内心,所以他行动起来就是那个人物的行动了。

我问焦晃老师,那你准备人物非常用功吧?

焦晃老师说:“也不是非常用功,但是你得琢磨呀!”

焦晃老师的夫人在一旁插话:“他准备什么人物的笔记,都比剧本厚,有的人物笔记比剧本厚很多。

我来了兴趣:你都记些什么呢?

焦晃说:“什么都记,我接了一个角色,就开始对与这个角色有关一切都感兴趣。看到什么,我觉得与这个角色有关,我就要记下来。”

焦晃老师随手拿出一个烟盒,边比划边说:

这,是一条上下的直线,这是剧本中描写的你要演的文学形象。你怎么接近他呢?下面一条是生活线,右边的是动作线,你要根据你的生活经验,来寻找文学形象的动作线。生活线包括看书,学习中的体验。等你找到了动作线,要和生活线结合,这一点是起点,你在向文学形象的最高处爬,那么爬的越高,人物就越深刻嘛!这上边还有一条线,就是一个戏中的其它要素,那是导演的要求啊,节奏啊,气氛啊,情绪啊,这些都向你这个人物身上压。这样,你从起点到人物高度的线,就要越曲折越好,越曲折越好看,人物就丰富了嘛!”

焦晃老师这一段讲的非常生活,可惜我没有录像,但是我明白了焦晃老师准备角色的过程是非常认真的。焦晃谈表演

焦晃老师拿到剧本,开始寻找大量与他塑造的人物有关一切资料,包括生活中对与这个人物有关联的人,比如研究者,相似的人等。在收集资料的同时,他开始回忆自己生活中与这个人物接近的地方,找到自己的生活积累,这同时,他开始一步步寻找这个人物的戏剧动作线。我们知道戏剧的主要表现手法就是动作,人物没有动作,内心就没有了依托。按焦晃老师的说法,寻找动作线和回忆生活线是穿插进行的,当有一天自己认为生活线和动作线在某一点上实现了交叉时。他认为,这个时候就可以向人物靠近了。而这时,在导演统一构思下,全剧的各个方面都在参与你这个人物的创作,你在和各个方面合作时,要把你这个人物的各个方面都想丰满了,所以,这个人物出来是复杂的,就是人物不是平铺直叙的,是曲里拐弯的,这样的人物才是有血有肉的,最后人物的完成,是在剧本中文学形象的最高点完成,就是不能把人物演的太简单了,最高点就是人物的内心体验在外部表演上得到了准确的体验,这才是戏剧人物的最高任务完成了。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理解了焦晃老师的意图,反正我当时是挺兴奋的。

焦晃老师塑造的人物都是精心准备、精心设计的,这种准备和设计到了实际演出时,已经变成人物的下意识自然流露,是忘记了设计的即兴表演,是他内心充实的自然外化。看似漫不经心,其实都是人物的生活中的意识。他是以人物的真实感受生活在剧情里,这种表演才是高水平的表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