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学无止境
学无止境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742
  • 关注人气: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口述史理论与方法的经典——《过去的声音——口述史》

(2013-03-05 19:40:00)
阅读(?)评论(0)

正如作者在序言里说的,“本书是一本有关历史学家能够如何收集与使用口头证据的实践性书籍。”

一、口述史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方法的依据

1、口述史是围绕着人民而构建起来的历史,可以使历史变得更加公平,英雄不再限于领袖人物,也可是是平凡的人们。口述史可以从无特权阶级人群的口中说出来,更现实更公平地重建过去。在这个过程中,口述史往往可以开辟出重要的、新的探索领域。历史变为自下而上,转移了历史的重心,使历史变得更加民主,历史研究变得更加广阔和丰富。这无疑是对传统的历史的权威的挑战。

2、任何成功的历史著作都离不开深入田野的访谈。《资本论》除了征引大量的文献外,实地访谈的资料是支持其论证的重要方面。

3没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之所以成为历史,也证明口述的神话、传说、故事等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文字社会有文献传播之前,一切历史都是口述史。”[2]即便是有文字记录的历史,也不一定是可信的,也不因年代久远就不可信,年代近而更可信。与有录音等形式记录的口述史相比,文献的可信性显然要差。

4官方的历史实际也是来自于会议、座谈等口头资料。文献离不开口述,口述的最终表现形式也是文献。而在当今社会更多的沟通不再通过文件进行,而是口头的,会面、会议、电话等。

二、口述史是否比文字史更真实?对口述史的质疑和争论

    文字记录的历史因人而异,对于同一件事件的记录绝不会完全相同,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历史没有完全客观的历史,而是人们各自主观的认识。所以说,历史没有真实与否,而是记录的方式不同罢了。因此,对于口述史是否真实的问题是一个“伪问题”。

三、口述史研究的具体操作

在汤普逊的书中,从第六章到第九章,详细介绍了口述史的操作过程和细节问题。我们可以简要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具有较高研究价值的课题,并对其有较大的兴趣。

2、在进行具体的操作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搜集与选题相关的文献资料

3、制定详细的采访提纲

4、学会访谈的技巧。包括如何处理好与被访谈者的人际关系,形成融洽的访谈气氛、访谈中的注意事项。

5、访谈资料的存档、誊写。

四、一个完整的口述史作品应该包括

1、口述的内容

2、历史档案

3、原始文件

4、必要的说明当时历史情境的其它材料

书中对于口述史的整理列除了三种方式:

1.对于生活经历的单纯叙述。应该始终把整个阶级或整个共同体的历史传达出来,或者成为重构极为复杂的系列事实的线索。

2.收集故事。是呈现更为典型的生活史素材的更好的方式。

3.交互分析。这个过程需要简明的引证,在不同的访谈证据之间进行比较,并把证据同其它类型的材料来源结合起来。在这方面《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做得就很好。

“要想把历史能够完整而又成功地呈现出来,就一定要把概括与细节、理论与事实统合起来。”

    

五、启示

1、口述史课题有着特别而重要的意义

    国内学者针对口述史受到的质疑,指出了“外延真实”与“内容真实”的区别,(如果客观历史为X,那么任何表述出来的历史是Xn从这个意义上讲,口述史与文字史就没有区别,但口述史还存在一个“知道”和“理解”的区别,也就是口述史“内容的真实”应该分为“知道的真实”和“理解的真实”。如果只有“理解的真实”,就无法区别神话和历史。口述史的目的应该是了解人们“知道的真实”是怎么一回事。)口述史家与历史学家的区别。口述史研究应该是口述史和文献资料相互补充、互为反思而重现历史。[4]作者对口述史和访谈进行了比较,认为“访谈录的确是生动的,口语特点突出,容易理解,形象感强,给人留下鲜明印象。口述历史虽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上述特点,但并不要求必须如此,甚至相反,有时由于思辨和论证的需要以及对深层问题的探究,可能会显得抽象和深长。[3]口述史不是简单的访谈,而是需要对历史问题经过深入探讨后做出深刻的分析和规律性的解释。

2、口述史课题是一个繁杂的系统的工程

    口述史的研究应该与自己所从事的专业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对某一事件的历史进行深刻的剖析,发现有价值的规律性的东西。口述史研究并不具有普遍适用性,“进行口述史需要很多条件,首先要有一定量的口述者存在,提供口述者的基本人群;口述内容应该基本上可以公诸于世,可以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起码可以与来访者进行沟通交流。[3]

3、口述史课题需要实施者具备全面的素质,历史的、文字的、社交的、专业的等等

“口述史学不是轻而易举的工作,不是人人能为的。只有那些接受过历史专业学术训练,在某一领域有研究素养的学人,才有可能胜任口述史学的工作,并且做出自己的成绩来。”[3]

“只有在方法上更尊重历史和人生的整体性,将之视作为活生生的生命体,才有可能真正做好口述史。”“……这样的研究没有什么诀窍,‘将心比心’,‘推己及人’,从内心理解历史……”[1]

    汤普逊的《过去的声音》可以说是一本从事口述史研究的工具书,因时间较短,对其中的一些章节并未吃透,在以后的学习中应把这本书作为基础,与国内研究口述史的文献相结合,时常参阅。

参考文献:

1】王铭铭,《口述史·口承传统·人生史》,《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年第2

2】傅光明,《口述史:历史、价值与方法》

3】梁景和王胜,《关于口述史的思考》,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5

4】张亚辉,《田野工作中的口述史困境》,《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04

评语:

《过去的声音——口述史》是一本为口述史合法性论证的书,也是一本关于口述史方法的操作手册。你基本把握了作者写作意图,也按照“为什么口述史研究”(合法性论证)、“如何口述史研究”(方法学介绍)两大部分进行了《读后感》的整理。但是,在手持本书阅读的认知地图后,令人遗憾地是,你手持零星并未满载而出。

第一,在对作者口述史合法性论证的整理中,你论及了“实地调查一直是历史研究获取材料的方法、许多成文的史料(官方会议)常常源于口头材料、没文字民族史表现为口述材料(传说),这仅仅是作者想为口述史合法性基础进行论证的基础。因此,既然口述过去已有,今天你也就没有必要作为一种方法大张旗鼓地提出。那么,今天之所以作为问题提出,那是基于最少两方面的考虑。一是你已经提出了,那是将过去历史研究集中于英雄转变为大众的需要(在你的整理中,你没有区别口述史合法性的传统基础与现代理由,这是提倡口述史的现代理由);二是将黑字白纸写下来的“死”的历史变成留在人们心中的“活”的历史的需要。

第二,在口述史方法的整理中,没有标明你对该方面的掌握。例如,如何确定口述对象?在口述史将历史研究由过去的“看”(查阅文献)变成访谈的“听”后,如何“听”、如何让口述对象“说”、双方如何对话、挖掘口述对象的鲜活记忆?口述史研究的文本样式?口述史材料编号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