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走进北京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中

标签:
转载 |
雯能够回海淀考试,不管结果怎么样,她已经感觉到比班里其他孩子幸运了;最近我和雯一起走进北京十一学校和北大附,亲身感受着两所学校的氛围,细细比较开放日的当天,有些差别。
雯是自己主动提出来想去十一看看,原先我从来没有考虑过那儿,因为距离太远,要住校;没想到雯会对那里感兴趣,可能班里有很多孩子在讨论它的缘故吧。
周日当天和XX家约好同去,十一在朝阳区有4个点招名额,难度不小,XX有希望争取这个机会,班里的学霸ZRJ已经接到十一的面试电话,是否录取和后续几次关键性考试都有关系,预祝他们都能取得好的结果。
当天对十一的印象真的非常好,很多的教学理念和学校的一些做法,让我耳目一新,感觉中学教育远远超越了贝壳——开篇的宣传片和北大附相比就细致很多,以三个孩子在十一学校的完整一天为线索,讲述了她们真实的走班制生活是怎样的;喜欢这样的描述角度,其实更多家长明白太光鲜的荣誉和成绩只属于少众人,宣传片的主角能够选择学校里的普通孩子,本身就代表着学校的关注点并不只是在那些拔尖人才上,而北大附的宣传片,请了几个学生谈自己对学校的感受,两个学校切入角度不同。
十一的硬件设施确实一流,走近图书馆,优美安静的环境很吸引人,和雯立刻就喜欢上了这里;会场里曲面的液晶屏幕很是扎眼,开场的介绍和主持人都给我留下了不错的印象,而北大附的会场主持人都忘记介绍自己是谁,很敷衍家长的感觉;十一的教学课程特色,是副校长展开的,非常详细的多元化走班制,也是我和雯喜欢的教学理念,高中三年除了学习文化课,必须发掘自己的潜在专业优势,为将来的大学选专业和职业定位做铺垫,同时全方位的自我管理、自我规划能力熏陶和实战演练,都是为了今后成为更优秀人才储备必需条件。
校长提到:十一学校没有行政办公楼,教师没有办公室,因为我们所有的空间都给了学生,教师就在教室里办公,我想没有几个学校能够做到这一点。
学校每年的狂欢节,校长和老师都会装扮成学生想让他们成为的角色,这样的行为彰显了校领导和教师与孩子们平等的亲密关系,这样的姿态很西化,如同国外的校长会蹲下来和学生交流一样。
很吸引人的还有多元智能雷达图,学校帮助每个孩子发现自己的潜能,在这里差异取代了差距。
那天的开放日,一位媒体人从局外人的角度解读十一在她眼中的样子,特别棒的演讲;尤其是最后阐述选择十一的几个理由,从精准而简洁的关键词开始,空间、教师、同伴、机会、美食等,慢慢铺开,举例说明,让人印象深刻。
相比十一的开放日,北大附中显得更随意些,不需要过多宣传,报名人数达到1万人,当然包括了小升初的群体,北大附的放权于学生做得更彻底,八大书院的设置,学长的传承文化,多元丰富的社团活动,人群人流也是泱泱攒动,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进入教育资源优秀的环境,碰到好几个熟人,看来大家对这里的向往很普及的。
邀请了两位同学现场介绍学校对她们的影响,一位是高一学生,谈了新环境下自己的感受,另外一位,主持人介绍的时候我就猜到了,去年学校的状元李一一同学,张海霞的女儿,很到位的介绍——一所改变你和你能改变的学校。
这周末还会去八一、北航附看看,不管在哪里就读,认真努力地去走是不变的基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