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知周粟?面对孩子这样问,你的回答是什么?
(2014-08-05 17:20:12)
标签:
教育亲子阅读历史 |
前一段时间,我们发起了“向台湾资深儿童读物出版家陈卫平提问,开启孩子历史启蒙的大门”活动,陆续收到了大家发来的关于儿童历史阅读、历史启蒙教育等方面的问题。经过筛选后,部分对大家有实质帮助,且具有启发性、较为新颖的问题得到了陈卫平先生详尽的回答。今日起,我们将陆续在@步印童书馆新浪微博与步印童书馆微信(buyintongshu)两个平台上发布陈卫平先生的回答。
感谢陈先生尽心尽力的为读者朋友们解惑答疑,也欢迎大家就读者的提问与陈先生的回答展开讨论,我们同样想听到来自您思考的声音。
knifeandfork问
儿子八岁,很喜欢读历史书,最早看的是《漫画史记》和《漫画上下五千年》和《我的第一本世界历史漫画书》,然后看《史记》《吴姐姐讲历史故事》《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很棒,很喜欢,但是儿子的问题有时真不太好回答。
1.为什么伯夷叔齐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
我的解释是因为周武王是商朝的臣子,古人信奉“君君臣臣”。儿子又问“那么商朝昏庸,老百姓生活不好,一直存在就对吗?古代读书人为什么没有自己的思想?现在为什么还纪念是非不明的人呢?”
2.子贡在齐国要攻打鲁国时,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吴国、越国、晋国和齐国都陷入混战,保住了鲁国百姓的安全,但是却有更多人死伤,子贡是不是很自私?
陈卫平答:
1.写出伯夷、叔齐的故事,为的是陈述一个可讨论的事件,读者若对他们的作法不以为然,或是觉得有些怪异,便可进一步挖掘这乍看之下有些愚蠢的行为背后,可能会有什么更高层次的价值可以探讨。比如,伯夷、叔齐两兄弟也未必赞同所隶属的商朝之所做所为,但同时也不见得同意周武王的犯上行为,因为兵凶战危,杀人盈野并非好事,攻击的手段也一定充满谋略诈术,况且历史的记载往往都是由后起的胜利者,去大肆描绘、宣传对手的罪行,而失败者却再也没有机会论辩反驳了。这类事情并非古代才有,如今和未来几乎永远都会发生。伯夷、叔齐在洪流中受到极度的挤压,手无寸铁却仍想奋力凸显出自己的价值选择,或许他们觉得这种观念的传播世间,要比苟活于世高明太多了。而后来的史家如司马迁也是为了标榜某些价值观而特别记载这故事,以供人们反省与咀嚼。
举个例子来看,二战时日本入侵中国,打著大东亚共荣的旗号,身为中国人若觉得自己的国家的确是落后、愚昧、政府无能贪腐,那是否就应该迎接先进、强盛的日本来统治中国呢?这类问题决不是情绪偏好可以解答的,而且人生随时都有可能遇到类似的处境,公司企业、社群组织等等,甚至家庭、亲友、同学彼此之间亦有所谓小群体的隶属、忠诚或对立等伦理问题。用这些生活中可能遭遇的例子与孩子互相讨论,是非常有益的,而最好的答案可能需要在探索、反省与不断沉淀中酝酿而生。
2.子贡以外交手段保住鲁国幸免于难,重点在子贡不费一兵一卒就可左右形势的改变,其表现在外交上的长才,表面上看是口才,实际上仍是对各国的透彻理解,对各国国君心理的掌握用心深刻。至于各国之间的相互攻伐,本来就是当时的宿命,一方是为了夺权称霸而穷兵黩武,而另一方只为保命,子贡只不过因缘际会承担了存续鲁国命脉的责任罢了。若要以最高的道德标准要求子贡,就不免是苛求了。直到今天,世界上各国之间的交往、算计、攻守,其实皆不出此模式。贪得无厌的欲望才是罪恶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