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低年级“随文识字”的基本方法
(2016-02-17 11:12:12)
一、生活识字法:汉字起源于生活,若脱离了生活这一源头,识字也将变得索然无趣。教学中应努力帮助学生将识字跟丰富的生活紧密相连。
生活识字法,帮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学文识字的乐趣,为今后更好地学习语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情境识字法:汉字不单是线条组成的符号,更是融音、形、义、情于一体的表意文字。教师精心创设与课文相融合的识字情境,往往能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三、看图识字法
师:小朋友,睁大眼睛找一找,小鹿的角在哪儿呢?指给同桌看一看,说一说。
生:小鹿的角长长的、弯弯的,长在头顶,上面还有很多叉。小鹿的角是金色的,像树枝一样。
师:是啊,角弯弯的、硬硬的,还是小鹿用来保护自己的武器呢!你知道还有哪些动物头上长角吗?
(教师展示犀牛、山羊图片。)
生:犀牛有尖尖的角。山羊有硬硬的角。
师:角的样子真特别,那你会写这个字吗?(小朋友说出了很多种识记方法……)
识记生字,如果只是简单地读一读、说一说、写一写, “一溜而过”,显然有走过场的嫌疑,更谈不上提升学生的识字能力、认读能力了。在教学中,我先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同伴合作指图说图,再集体交流“角”的样子,教师适时点拨拓展。这样,学生学会的不仅是字,还学会了观察、_____________表达与倾听,丰富了对字的认识,养成了很好的课堂学习习惯。
四、猜谜识字法
五、字理识字法
汉字是表意兼表形的文字,教学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挖掘字理。
“牧”学生在书写时经常将“牧”写成“木”。
师:你能从图中找到牧民吗?说说他是什么样子的?你对牧民还有什么了解?
生:牧民骑着骏马,头上扎着彩色的头巾,手里拿着一根鞭子,真神气!
生:牧民生活在草原上,住的房子跟我们这里不一样,叫蒙古包。
师:是啊!牧民生活在无边的草原上,要赶着一群群的牛吃草。(出示“牧”。)你是怎么记住“牧”的呢?
生:左边是牛字旁,右边是反文旁。
师:对。(看多媒体演示) “!”是“牛”的变形,“攵”表示手持荆条的意思。手持荆条干什么呀?
生:要赶牛去吃青草!
师:放养牛群叫“牧牛”,放养牛群的人就叫“牧民”。你还能给“牧”找朋友吗?
生:牧场、牧草、牧童、牧歌、放牧……“草”是一年级上册《小河与青草》一课中的生字。观察画面认清字形后,多媒体展示相应的古文字:“屮”像刚破土萌发的两瓣叶子的嫩芽,再加一个“屮”,字形像一株两茎四叶的草。“早”表示日光洒在地上。再如“命”字,像一个人在屋宇之下发号施令的样子,在上古时代,奴隶主的一声命令,就决定了奴隶的命运甚至生命。
从字形到字义,再到字理的辨析,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样识字不仅有效,还能帮助学生领悟到汉字文化呢!
六、分合识字法
在识字过程中,把字分为两个或几个部分识记,先“从合到分”,再“从分到合”,也是一种颇为有趣的识字方法。这种方法尤其适用于形声字和会意字。
“明” “这个字很特别,分开来看,你发现了什么?”让学生动脑的过程,也就是分析字形、了解字义的过程。学生纷纷说出了自己的发现: “我发现‘明’可以分成‘日’和‘月’。”“我知道‘日’就是太阳,‘月’就是月亮。” “如果没有太阳和月亮,世界就没有光明了,所以‘明’里面有‘日’也有‘月’。”小朋友的发现多了不起啊,我随即在田字格中范写“明”。接着积累带有明的词语,读带有“明”的句子,起到巩固认读的目的。
七、故事识字法
请看“块”字的故事:“块”和“快”是双胞胎,我给他们重新起了名字。块,喜欢躺在地上,就叫土块。快,每天都很开心,就叫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