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活动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2012-06-27 20:05:19)
标签:
杂谈 |
班级活动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1、学生学业管理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校的主人。他们当然有权力了解掌握自己学习的一切,其中包括教学中与他们有关的所有活动如:教学内容、教学进度、考试时间等等。当我们真正做好了这些工作,就可以使学生自始至终对自己的学习都有详细的了解,从而可以较好地把握好自己的学习进程,有的放矢的学习,有利于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考试成绩是学生们最关心的。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每当考试结束后,总有些学生在老师周围转来转去,其目的非常明确,就是想早一点知道自己的成绩,而当得知试卷尚未批改或自己成绩不理想时,又会非常失望地离去,可见考试成绩在他们心中的地位。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批改试卷及对学生进行学业评定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公开”,以维护其严肃性。人难免有侧隐之心,这种情况往往会出现在平时自己比较喜欢的学生身上,从而失去“公平”性。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我校在评卷时,均采用密封试卷、集体流水评卷的方法,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公平、公正的评价。这样既体现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又使学生知道了自己的问题所在。在一次批改试卷时,我就在对于平时认为成绩理想的学生身上发生了一次失误。那次我认为这个学生平时十分认真,就相信了他,可在考试中他的发挥失常了,考试时还看了书。其他孩子给他告了状。我还不以为然,认为他不会犯这样的错。考试结束,孩子的家长找到了我,告诉我他在考试前没有复习。我才突然醒悟,这次我错了。为了弥补这次失误,我主动在班中向学生们承认了错误。事后那个孩子也向我承认了错误,从此这个孩子再也没犯过类似的错误。其他孩子看到我承认错误也感到十分惊讶,我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不但没有损失,反而有所提升。因为他们看到了我处理事情的公正,看到了我不但在嘴上说“知错就改”,在行动上同时也做到了。他们也同时觉得老师把每一个孩子都放在同一条评价的水平线上,都给了每一个孩子“公平、公正”。这件事让我铭记在心。
2、学生干部选拔、任用中的“公平、公正、公开”。
3、对学生进行评比时的“公平、公正、公开”。
我们学校在每学期末进行对优秀学生的评比表彰。评比优秀学生,是对在这一学期中各方面表现出色的学生的肯定,也给其他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在这项工作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就显得更加重要了。全过程始终应当公开进行。比如,先由教师在班上宣布评比内容、评比标准及评比方法,然后由学生自己写出参选感言参加评选,最后由全体学生进行公开表决,得票多者当选。这样的评比,既体现了学生的民主参与性,又体现出教师的集中原则,充分体现了评比中的“公平、公正、公开”,这样选出的学生必然具有榜样作用。
总之,班级工作是全方面的,也是复杂多变的,但是班主任如果能始终以“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待每一件事,那么,就必将得到学生和家长的信任,班主任的威信也必将得到提高,班级工作必能顺利进行,这样团结、民主的班风就会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