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盏煤油灯

(2023-12-27 16:53:11)

张晓东

现在的孩子,已¾­见不到煤油灯了,可在我的记忆里,它是我童年不可或缺的一盏光明。

老家已多年没有亲人了,有的只是一套老房子。前几年我¾­常带着父亲回去转一转,看看老房子,顺便寻找点有纪念意义的物件。现在父亲年事已高,行动不便。这次我只好一人回来,以解老父亲和我的思乡之情。

我站在老房子前,面对着这扇既熟悉而又陌生的大门,思量片刻,举起手中的拨栓钩,熟练地将门打开。

这是一座上百年的老宅子,穿过门廊,里面是具有胶东农村建筑特色的小四合院,有东、西厢和三间正房组成。

和往常一样,我一般只看一下正房。

推开房门,走进堂屋,习惯性地环顾一下,仿佛看看能否再找到可以作为纪念品的物件。

正厅北面依旧放着一张从前给祖先上贡品用的案子,西屋炕边还是那张旧痕累累布满尘埃的老三抽桌,东屋堆满了盆盆罐罐,实在没有什么可取的了。但目睹这些,我内心依然不能平静。

仰起头,从房梁一直看到墙角。从东屋又看到西屋。这,就是给我留下无数回忆的老房子。

倏地,我的目光落到了灯窝子上,一盏煤油灯!

我不由自主地走上前,凝视了片刻,随后轻轻地拿了下来,端量着¡­¡­

我久久地凝视着这盏小小的煤油灯,从包里取出一块湿巾,轻轻地擦拭着。顿时,一种无比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我又看到了灯下的奶奶在做针线活;看到了奶奶右手端着灯,左手护着灯苗,在为我寻找东西;看到了奶奶灯光前那张慈祥可亲而又饱¾­风霜的面容。

爷爷1939年为八路军做事,在一次行动中牺牲。从此,30多岁就守寡的奶奶带着三个孩子艰难度日。解放后,父亲于1951年参加工作,大姑出嫁后,又随军跟姑父去了东北。小姑因生病很小就去世了,家里只剩下奶奶一个人度日。

记得父亲说过,在我三岁那年,有了妹妹,他和母亲工作都很忙,实在照料不了两个孩子。四岁那年就把我送回了老家,在奶奶身边一呆就是三年,直到七岁,才回到城里上学。以后,每年寒暑假都要回去看奶奶。

有一次,奶奶告诉我,咱家那只小母鸡快开张了,我高兴得要命,几乎天天问奶奶,今天能下吗?因为奶奶会摸鸡屁股,很准。

这天早上,奶奶告诉我,今天能下,因为她在开鸡窝时摸了小母鸡屁股。

上午我连续看了几次,小母鸡一直没坐窝,却不停地满院子叫,奶奶说这就是“头胎”的前兆。不巧,下午邻居的小孩叫我出去玩,直到掌灯时分才回来。奶奶埋怨着把饭端到我面前。吃完饭,我问奶奶,小鸡下了吗?奶奶说她没去拿,让我去拿。我一边答应着一边从灯窝子里取出煤油灯,借着灯光走近鸡窝。忽然发现小母鸡还在产蛋窝里守着。我刚要伸手取蛋,猛地,手被狠狠地啄了一下。我大叫了一声:“哎呦”!屋里传来奶奶的声音:“咋了”?“它叨我”!“你找个棍儿”。听到奶奶的话,我马上明白了。用煤油灯照着,找了一条干树枝,一边捅着母鸡一边将蛋取出。握在手里的蛋,温温的,我下意识地用灯照着看了看,发现蛋皮上还有点血迹。

回到炕上,奶奶说明天做给你吃了吧。听村里老人说,母鸡开张的第一个蛋,是最有营养的。我把鸡蛋放在枕边的一个小盒里,足足守了一夜。

在农村,没有月亮的晚上,那才叫伸手不见五指。在点灯省油方面,奶奶有她的规则。夏天,晚上有月亮的时候,她会带着我到村边的大树底下乘凉。没有月亮而又没啥活干的时候,祖孙俩便在炕上摸黑坐着。有时候,我嚷嚷着叫奶奶“破闷”(猜谜语),或讲故事。黑夜中,祖孙对坐着。“一个枣满家装不了”——这是奶奶常出的一个谜语。第一次,我想了老半天也没猜出来,哪里会有这么大的枣。最后她告诉我是灯。我便牢牢地记住了。以后再出,我马上就猜到。每一次的“破闷”,都是奶奶送给我童年快乐成长的礼物。

记得每次回来,我总嫌家里的灯不亮,比不上城里的灯泡。

有一次,我把灯芯用针挑大了点,被奶奶发现,随后她又将灯芯按小。后来,我又趁奶奶不注意时,稍稍挑大了一些,但最终还是被她发现。“不干活时不要挑那么大”。我知道,她是为了节省。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是省吃俭用,奶奶也只是在做晚饭或者干针线活的时候,才会把灯芯挑大一点。

有一年暑假回来,每天和村里的小伙伴们疯玩,一直到快回城了,作业还没做,只好晚上赶写。到了写作业的时候,奶奶却提前把灯芯挑得大大的。她虽然没读过书,但她知道读书的重要性。我想起《典籍里的中国》节目中,老子年轻时做典藏吏和太史的一段对话。“灯可以照亮典籍,而典籍如灯,可照亮世人。”煤油灯可照亮人读书,而书籍如灯,可照亮每一位学子的心灵和前行的路。

奶奶已¾­走了20多年,我好想她!

我轻轻地擦拭煤油灯,发现灯芯早已干瘪,轻轻一碰,便脱落下来。我打开挎包,把擦拭得干干净净的煤油灯轻轻地放到里面。这是我所有纪念品中最珍贵的一件。

 作者简介:

张晓东,退休军人。中华诗词学会、山东诗词学会会员,烟台诗词学会理事,烟台书法家Э会、烟台市散文学会会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高考落榜之后
后一篇:父亲的黄手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