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行路记

(2023-12-26 20:01:14)
标签:

2023冬季号

张行方

    日照和烟台,是山东半岛的两个滨海城市,一个在南侧一个在北侧,相距约350公里。30多年来,我在这两个城市之间往返穿梭已¾­不下200次。这是迄今为止我走过次数最多的一条路。

    1991年,我从日照老家考上了烟台大学。村里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父老乡亲纷纷上门道贺。80多岁的常茂爷说:“烟台好啊,老辈上不是有句顺口溜吗?——北京上海哈尔滨烟台,不孬!”70多岁的文玉大爷说:“烟台不近呀,解放前那阵,交通不行,上哪都得靠两条腿,俺妹全家闯东北,两个孩子,一头挑着一个,紧走慢走,半个月才到烟台。现在多好,上哪都有汽车。”华平叔说:“是啊,现在好了,坐汽车,朝发夕至。”华平叔是村里的民办老师,也是我的启蒙老师,有文化,见识广,后来我¾­常想起他这句话,觉得“朝发夕至”一词用得真准确,那时从日照到烟台,乘汽车正好需要一个白天。

比起那些负笈远赴大西南大西北的同学,我的求学路并不算长,从南往北,纵贯山东半岛,还没出省。上午八九点钟,第一次从日照长途汽车站坐上长途汽车,问司机多久能到,司机说:那就没准啦,得看情况,如果正常的话差不多八个来小时。听他这么一说,大家心里悬念和疑虑顿生,如车窗上的灰尘,给前方旅程蒙上一层阴影。这是我第一次离家出远门,心情上不免有些紧张,看看其他乘客,也多是一脸愁相,无精打采的,好像正赶赴一件并不情愿的事。

出了日照城,客车就开启颠簸模式,像一只吃力的甲虫,在初升的太阳下蠕蠕而行。因为路不平,又得避让对面来车,客车左躲右闪,一车人也随之前后左右摇晃。晃得狠了,肠胃就·­½­倒海,不时有人急À­车窗,“哇”的一声吐出去。于是,呕吐物的馊臭味儿,就混合了刺鼻的汽油味儿、脚臭味儿、汗臭味儿,在车里弥漫,人闷在里头,很快被熏得晕晕乎乎。开窗透气,稍微开得大点,司机会立马回头厉声喝止,警告对面随时有车擦肩而过,人探出去会有危险。

最难走的一段,是胶南到胶州的几十公里沙土路。那段路崎岖不平,还有陡坡和拐弯,车跑在路上,像船漂在波浪上,晕车的乘客很难挺住不呕吐。我身边一位大婶晕得厉害,病恹恹的,胃吐空了,仍一阵阵干呕,黄疸水都呕出来了。我还好,预先吃了晕车药,虽然有些不适,好歹还能坚持。

车到胶州,已近晌午,在固定停车点停车20分钟,车加油,司机到路边小店吃饭。乘客们有的上厕所,有的拿出自带干粮简单吃点午饭。再上车,就出了胶州,从即墨拐上烟青高等级公路,旅途变得顺畅多了。那时候,高速公路还是新鲜事物,全中国也没有几条,从青岛到烟台的这条高等级公路是整个山东最好的路。车开上柏油路,速度就快起来,每小时能跑到五六十公里——在那个年代,这个速度算很快了。颠簸也明显减轻,乘客们从之前的萎靡中缓过来,也有心情留意车外的风景了。

接下来的路程,要依次¾­过莱西、莱阳、海阳、桃村、回里,到烟台时,已近傍晚。车子开进市区,夕晖映上车窗,大家如释重负,纷纷长舒一口气:终于到了!

转眼就到了放寒假,又要返程回家了。老乡中的热心学长早早就开始张罗,组织大家订返程车票。和来时的路线不同,返程走的是夜路。那时烟台到日照不通火车,我们要先坐火车到蓝村,再从蓝村转汽车到日照。这样走的好处是省钱,可以享受半价火车票,也省时间,可以早一天到家。晚上八九点钟,绿皮火车从烟台始发,半夜到蓝村站,停靠几分钟,扔下我们十几个学生,长鸣一声就转头西去。我们背着行李出站,去找个体户的客车。客车接上我们,却不着急走,还要等西来的下一个车次。半小时后,火车又送来一些乘客,差不多凑满一车,终于可以走了。这时已是凌晨一点,多数人已撑不住困意,早蜷在座上睡着了。

个体客车在夜色里一路颠簸,车窗外不时闪过昏黄的路灯。被叫醒时,已抵达日照长途汽车站。天还黑着,大家只好到车站候车室里等天亮。候车室冷得像冰窖,没有暖气,座椅也是冰凉的。坐不住,站着也冷,只好不停地跺脚取暖。而脚是麻的,跺久了才会有些感觉。十几双脚一起跺,尘埃飞扬,身体里仿佛有千万匹野马,顶着凛冽刺骨的寒风在跑。那是我一生中¾­历过的最冷的时刻,那种阴冷,如无数钢针,从皮肤一直扎进骨头里。记得有个外语系的女生,人长得温婉漂亮,平时穿着优雅得体,此时也顾不上体面,把自己包得像个粽子,蹲在地上缩作一团。

好不容易等到天亮,家里来人接站时,上牙下牙还在打架,已¾­冻得几乎说不出话来。

此后每年寒暑假,我们几个日照同乡学子都这样沿着固定路线往返于两个城市之间,像候鸟一样。

最初那几年,路不好,车也不行,车动不动耍赖,有时人得帮着它走。记得有一年春节后返校,路上正化着雪,客车刚出日照不久就抛了锚,Ô­地打滑,把路面扒出泥坑。眼看泥坑越扒越深,车却纹丝不动,无奈之下,司机让所有乘客下车,又招呼几个青壮年乘客到车后推。大家喊着号子,齐心Э力地推。折腾了半天,客车在咳出一股股黑烟,又漏下一大摊黑油后,才终于挣脱泥坑,开出十几米远停下,等乘客们再次上车,继续余下的旅程。因为推车,我的裤子上溅满泥浆,回校时怕人看到丢丑,就躲着人靠路边走,那份尴尬,至今难忘。

大学毕业后,我留在烟台工作,在日照烟台间往返的次数更多了。也就是从这时起,两地之间的道路开始拓宽改造,沙土路没了,代之以越修越宽的柏油路和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客车也不断更新,最后换成了豪华快车,回乡的路越来越通畅舒适,四个小时即可到达。

路好了,车快了,人们的交通安全意识却一时没跟上来,就容易发生事故。那些年在这条路上往返,几乎每次都会遇见车祸场面。每当这时,司机会减慢车速,小心地驶过车祸现场,惊愕的乘客一边抻着脖子去看惨烈场景,一边连连摇头叹气,唏嘘不已。

2013年,日照机场开建,选址就在我们村附近,离我家只有几公里。通航那天,村民们远远望着一架架神奇的银鹰飞来又飞走,心情像过年一样。我的老母亲说:“现在的人真是能啊,过去老话说,你再能,还能能上天?你看看现在的人,可不就是能上了天!”

2018年底,青(岛)连(云港)铁路建成,日照和烟台之间开通了动车,两地通勤时间再度压缩,只需要两个小时。我第一次坐动车回老家是那年腊月二十五日,按照老家习俗,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豆腐,取“兜福”谐音,也有“都富”的寓意。上车前,我给母亲打了个电话,母亲告诉我她正在磨黄豆。两个小时后,我突然出现在家门口,让全家人又惊又喜,都没想到这么快!嫂子说:“真是有福之人,我们刚坐下,还没吃,豆腐还烫嘴呢!”

春节期间,我陪老母亲坐高铁去了一趟北京游玩。这是她平生第一次出这么远的门,高兴得像个儿童。返回的时候,当飞机稳稳降落日照山字河机场,母亲走下舷梯,仿佛刚刚走出一个梦境,一个小时前还身在北京的她,又看到周围熟悉的山岭、田野,内心洋溢着别样的激动和喜悦。她一遍一遍地,像是说给我们,又像在喃喃自语:“真是能上了天¡­¡­”

作者简介:

张行方,烟台市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