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生活到作品——关于《第一方红方印》的写作

(2023-11-24 16:58:03)
标签:

2023年秋季号

綦国瑞

我的散文集《第一方红印》,去年底由作家出版社出版,全国发行。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和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为本书写了序言。

全书80篇文章,共40多万字。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书生意气》,主要是历史文化散文,写了苏东坡、王懿荣、郑耀南、杨朔等历史人物;第二部分为《锦绣江山》主要描绘了祖国,特别是胶东美丽的山水;第三部分为《风流人物》主要是纪实散文,热情地讴歌了当代人物的精神风貌;第四部分为《散文纵论》,主要是我的散文写作的感悟。书中文章大都在报刊发表过。有些先后发表在《人民日报》《人民文学》《天津文学》《山东文学》《散文选刊》等大报大刊上,其中被选入全国年选的有3篇,被选入高中写作教材的有1篇。曾先后获得“冰心散文奖”等7个文学奖项。

这些文章题材都是从生活中来的,那么又是怎样从生活变成作品的呢,下边我和大家分享几点体会。

 

一、认识力是开山斧

在我国有一个流传很久的沉香手挥大斧劈山救母的神话故事。如把生活比作一座大山,认识力就是开山的斧子。只有劈开大山,才能找到艺术的宝藏。

认识力至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所见所闻事物的全面地认识和了解。二是对事物所蕴含的思想意义的认知。三是认识力在艺术作品的表达不是概念,而是事物的本质或倾向性。文学作品就是作家认识力的表现。有了强大认识力的作家才能成为文学家、思想家。

大家熟知的《西游记》大部分写的是孙悟空遇妖和捉妖的故事。读多了,您会发现这些妖怪大都是从天上来的,是从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观音菩萨这些大人物那里来的,每逢悟空要打死他们的时候,总是这些大人物出现,收走这些妖魔鬼怪。其实整部作品都是作家认识到的这种不公道的社会现象的文学表现。

有位现代当红的散文作家穆涛,他的散文集《中国历史的体温》广受欢迎。这主要是因为他对汉代历史的现代关照与解读,形成对历史的强大认识力,才有了这本畅销的书籍。

认识力的高低决定了写作水平的高低,对历史、现实和生活的认识深浅,水平高低,就决定了你的水平的高低。写作不能人云亦云,被节奏带着走,要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克服浮躁、浮浅,避免类同、表面化,才能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要不断提高认识力,至少应注意三点:

一、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做认识问题的瞄准星。

二、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做认识的基础。

三、用实践和人生经验做认识的试金石。

下边以《千年之碑》《书生意气唱大风》《灵魂归处是故乡》为例,谈一下。(略)

回头看,这几篇文章写的是古人,关照的是当下,表达的是我的倾向和态度。由此可见,认识力的确是写作的开山斧。

附带说一点,认识力是写作的开山斧,同样是读书的开山斧,面对一篇文章或者一本书,你只有弄清作者认识力的倾向性,你才能真正读懂这篇文章或这本书,才能真正有所启发和收获。例如,前边说到的穆涛正是因为他对《汉书》的认识力,对历史的现代解读,用现代眼光观照历史,认识历史,激活历史,让历史回归,这才会把死书读活。联通古今,比对古今,以古鉴今。这是读历史和读书的一种思维方式。

 

二、情感是发动机

审美是需要情思的,情与思是审美的两大推动力。所谓“思”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认识力,前面刚刚说过了。所谓“情”,就是情感。艺术来自于客观,但它是主观的产物,不但是思想的表达,还是作者情感的流露。情感是作品产生的发动机。具体着重表现在下边几个方面:

一、情感是动力之源。《文心雕龙》上说:“五情发而为辞章”,又说“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

也正如美学家朱光潜所说:“文艺不但要有理,而且要有情,情理交融统一体才形成人格,才形成伟大的文艺作品。这种情理交融的统一体就是黑格尔所说的‘情致’。”

一切的文章都是因为有了感情才生成的,它是生成文章的动力之源泉。

二、情感的综合作用。文艺作品都有完整性,完整性来源于各种凌乱意象的整合,来源于各种旧经验的新整合,来源于想象和联想,来源于分想与联想,来源于意象的选择,来源于外移情与内摹仿,而实现这一切,达成文章的完整性,使其形成流畅的文气,形成文章的气势,正是在情感推动下才能实现的。在艺术作品中,只有人情和物理融成一气,才能产生一个完整的境界。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不相关的意象、事物,如果经过感情的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整体,感情也很像是文章的粘合剂。

三、感染的力量。我曾说过一句话“写文章是感觉和写出感觉”,感觉传递的是感情,它具有感染的力量。从本质上说,文学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结晶,情感是文学艺术的活力和生命力所在。正是蕴含了丰富、深厚的真情实感,才使文学艺术具有了独特的审美特质和强大的艺术魅力,从而能够打动人心、唤起情感、陶冶性情、照亮人生。任何艺术品都是以作者的情感倾向性和作品所表现的情感感染读者的。“情感有时候比思想起更大的作用”。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在创作阶段就倾注了作者丰富的情感,创作过程就是一个情感表现的过程。作为内在动力,情感时时在影响和推动着作者的思维,激发着作者的灵感,引导着作者的想象驰骋到广阔的艺术空间,去寻找、挖掘事物和生活的真谛,构思、提炼能够表达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这样创作出的作品充盈着丰富的情感,表达着作者的悲喜、忧欢、爱憎、褒贬等,读者欣赏到这种饱含丰沛感情的文艺作品,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作品中的情感变化,受到作品的情绪感染,与作品中蕴含的感情同频共振,相互交融。

以《凤凰阁记》为例。(略)

 

三、审美是推进器

作家基本职责是审美,审美是写作的推进器,文学作品是作家审美的结果。

审美是对事物形象的直觉,它不是探究实用价值,也不是对其进行科学研究,它是独立存在的直觉。

从饮食男女的角度讲,人的审美的行动是无所为而为,是环境不需要他活动,而他自己愿意活动。审美是人性,是本能。在实用和科学的有所为而为的行动中,人是环境需要的奴隶。在无所为而为的审美活动中,人是自己心灵的主宰。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

写作的过程是审美的全过程。审美除了上面讲到认识力和感情,即情思之外,还要运用人的本质的力量,即:视、听、嗅、味、触,思维、关照、意志、活动等方式进入审美的状态。审美是把文章写好的推进器。

朱光潜说过:“美并不是天上掉下来的,它一半在物,一半在你手里。”

实际上,进入审美的路径多多,至少有几条路径是必须走进去的:

一是要把概念变成意象。文学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抽象的概念,在写作的过程中,都要首先把概念转化成可感的意象,然后才能出现在作品中。具体的意象才能引发读者的情感。

比如说,大海,就是一种概念;如果说,波涛汹涌的海浪,直向岸边卷来,就是意象。

意象有两种,一是从客观世界里摄来的样子,在心境中留下的影子就是意象。例如,你看到一朵牡丹,在心里留下它盛开的影子,这就是意象。另一种是把平常的旧材料进行新的不平常的综合创造的新意象,它是把已有的意象,加以新的配合而生成的。

把概念变成意象,要注入情感,要展开想象和联想,形成的不是自然之美,而是艺术之美。它与人的想象力和知解力密切相关。

二是要展开联想和想象。要在文章中创造出新的意象,就要把旧意象进行新综合,这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

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文学艺术离不开联想。联想就是以旧经验诠释新经验,如果没有它,知觉、记忆和想象都无法发生。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例如,看到“红色”就会想到“红旗”“石榴”“火”等,这是“接近”联想;说到“地瓜”就会想起“土豆”“花生”等,这是“类似”联想。

想象是在心里唤起的意象。是回想或综合以往意象的心理活动。它也有两种呈现形式:一是再现的,二是创造的,只有再现的意象,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是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是对已有意象的新综合。

三是移情与内摹仿。总的看,这是人的情趣与物的姿态的往复交流。移情的现象可称为“宇宙的人情化”,因为移情让物理的东西具有人情,没有生气的东西获得生气。产生拟人、比兴等写作手法。内摹仿就是让自己的心绪进入到描写的人与物中进行体验和感受,以写得更加逼真。

其实,进入审美的路径远不止于此,作者就是要通过这些审美的路径,或者说是方式、手段塑造形象。写作的过程就是审美的过程,写作就是要通过审美塑造艺术形象,营造氛围,来反映现实,寄托情怀。

写作过程,就是审美的全过程,进入写作状态,就是进入审美状态。写作就是审美。在这种状态下写出的东西已经是语言的艺术品。

举例:《金色的隧道》《铺拉谷的欢笑》《清凉梵净山》《翠绿闪亮的地方》。(略)

当散文写成后,散文作为主客观的统一体,已经是与自然状态完全不同的东西,已经是要运用人的本质力量,把自然之美转变为艺术之美,它成为一件艺术品,既然是艺术品,它旋即成为审美的对象。对它的审美可从思想、情感、主题、结构、语言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审美。更主要的是还要看通篇的艺术形象如何,是否有情趣等。这就是文学的欣赏与批评。

同样的作品,人们欣赏的角度是不同的,审美的结果也是不相同的,这与每个人的思想、情感、爱好、兴趣等有关,这些因素因人而异。审美主体的思想水平、认识能力、文化水平、志趣爱好、人生经历等就决定了他的审美情趣及审美能力的高低和审美结果。所以说,欣赏作品也是对作品的再创造。

以上,结合我的新书《第一方红印》,谈了从生活到作品的几点体会,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指正。

(《烟台人讲烟台书》“对话烟台”文旅大讲堂图书馆讲座)        20238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