熠熠生辉的那方红印
(2023-11-24 16:37:19)
标签:
2023年秋季号 |
烟台市原新闻出版局副局长
读散文集《第一方红印》,回想起与作者多年的交往,那些推心置腹的话语,那些不谋而合的默契,就像一枚宁静致远、精益求精的红印,钤盖在彼此的心上——散文集作者綦国瑞既是曾经的领导,也是几次住在一起的邻居,又是共同喜爱散文的文友……我被政府办公室聘用后,又多年和綦秘书长共事一室,更加方便交流与合作。
其间,共同编辑出版了《烟台历史文化丛书》四卷本,协助领导筹办了“烟台散文学会”……因相识、相知,经常“好花共欣赏,奇文相与析”。散文集《第一方红印》由作家出版社隆重推出后,作者为我赠书并说要召开一个作品研讨会,特别强调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张炜光临座谈会。我感到荣幸的同时,也感到了压力。反复阅读原作,认真学习有关评论文章。看到张炜主席为本书写的《序》、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红孩写的《隔空解读》大块文章,还有烟台散文学会会长柳新华写的《情意只如初》后记……张炜主席是茅盾文学奖的获得者,是烟台走向世界的大作家,是烟台人的骄傲。专家们对《第一方红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让我写评论,掏空心思,无从下笔,总不能再照抄各位领导的文章。反复琢磨,决定另辟蹊径,谈谈我与作者在出书前关于有关文学作品文字的交流经过和体会,认真对待作者的托付,实事求是地说点心里话。
这些年,綦国瑞执着于文学创作,硕果累累,这与他的学识和能力分不开,与他的勤奋好学分不开,与他的谦逊谨慎、博采众长有关。我们经常探讨散文创作,有时,他把作品初稿转我,征求意见。人家信任我,我除了认真学习外,发现问题,也及时地发表自己的看法。正因为我们都具备这种开诚布公的素质,看初稿,有可以谈讨的问题,总是大胆发言,从来不马虎,不应付,不慢待。文学没有一个统一标准,可以各抒己见。我之所以不怕得罪人,是因为了解作者的气度。我翻出和作者关于作品的来往邮件,摘其一二,回忆当时作为第一读者对《第一方红印》部分文字作品的欣赏和不揣粗陋的议论——
拜读《碎嘴婆苏东坡》散文的第一稿,写了点不成熟的想法,交流后,作者将稿子压了很长时间,推敲、润色,精益求精。再拜读改稿,让我更加敬佩苏轼的同时,也由衷地佩服作者对作品认真负责的态度;我又回了邮件,谈了阅稿体会:
一是,题材好。写苏轼的文章太多,要想写出新意不易。您选了“碎嘴婆”这么一个好角度,材料丰富,思维深广,比一般写苏轼的题目深入,有新意,有厚度。
二是,语言流畅。文字朴实,有情有景,落落大方。
优点摆在那,不一一赘述。至于问题看得不准,提出来,仅供参考:
一是,题目不甚恰切。 “百姓”“口碑”“碎嘴婆”三个词罗列的题目,似乎欠妥?请琢磨。
二是,结构仍有瑕疵。文章第二节专门陈述苏轼的苦难,让人感觉不是宣扬苏轼的功绩,而是介绍苏轼的身世,没有与“碎嘴婆”关心民生疾苦关联,游离于主题。
三是,个别文字不够准确。
大约过了好长一段时间,直到《第一方红印》散文集送到我手上,再次认真阅读后,感慨作者虚怀若谷,对我不成熟的意见的接纳和修正,内容更充实,文字做到高屋建瓴:我提过意见的第二节,作者改得非常精彩:他把“碎嘴婆”的故事揉碎了,用苦难衬托“碎嘴婆”的功绩。在叙述身世和挫折的同时,穿插苏轼为民请命的奔波;二者紧密结合,达到水乳交融的目的,让读者看到苏轼越苦难越奋不顾身的勇气,体现“碎嘴婆”自己有难,仍以百姓之难为难;自己有忧,仍以百姓之忧为忧这一主旨。
提意见容易,真正能用心修改,追求完美,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谦虚谨慎,倾注心力,认真对待每一部作品,从不马虎、从不懈怠,让我看到了作者的大手笔。
另一篇文章《第一方红印》,我们也有书信来往,因为我曾经在烟台地委组织的“胶东革命斗争回忆录办公室”工作3年之久,编辑出版了《胶东风云录》一书,对胶东革命斗争历史比较熟悉……对《第一方红印》初稿的学习中,充分体会到作者选择写作素材的能力和对重大历史题材的把握。做到想别人之未想,写别人所未写。煞费苦心搜集素材,弘扬革命精神,引人入胜。现把当年的回信再摘录一点,算是我对作者用心、用情、用功写作《第一方红印》的赞赏。
稿子已经成熟,投稿后,出版部门觉得文章太长,作者让我提提压缩意见。
稿子太长,先用两天把稿子看完,但无从下手,不是想象中删除几段文字那么容易。就文章来说,每个故事都很珍贵,想大段删节不可能,如何压缩成了大问题。最后决定编辑加工,逐字逐句修改,连标点符号都一一纠正。
修改标准是,以事件为主,赞美英雄,去掉空洞的虚词、副词、形容词……
修改时,我主要围绕主题思想这条红线,删繁就简:
一是,当年“布告”等文字,不一定非要引用全文?战争年代的文字不够规范。我编稿时,布告原文没有照搬。
二是,夸奖、赞美的副词太多,这样的词汇不能提高人物以及作品的感染力。
三是,个别文字细节,作了规范和统一。
细心处理每个章节,并把原文字数和修改后的字数都标注在每节文字后,写在稿子上,共压缩2000字左右,仅供参考。
书出版后,我又认真阅读了《第一方红印》这篇文章,令我吃惊的是作者兼收并蓄,又不照抄照搬,成书的文字更加深刻、精彩,修改加工的能力,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集子以《第一方红印》做书名,确实起到了引领全书、画龙点睛的效果!是作者写作水平不断提高的又一体现。精雕细刻后的篇章,是作者心血的结晶。
《第一方红印》散文集涵盖了历史年代、战争时期、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情景与形式交织,理想与现实融合,每篇文章都独具特色,让读者从不同角度,看到作者探索、追求、热爱生活的收获。素材,一点一滴地收集、整理;主题,日日夜夜地思考、提炼;文字,一丝不苟地书写、磨砺……让我看到一册集文学光影、艺术概念、生活形态于一身的散文大作,也让我看到作者热爱文学创作、投身文学事业的经历和向往:作品有时代的烙印和生活气息,文字有作者心灵的独白和感悟,让人读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第一方红印》是反映作者写作水平和文学功力的一面镜子。洋洋43万字的力作,汇聚成闪耀一方的文学红印,镌刻在鲁东大学的作家群里,镌刻在文学创作的百花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