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险被填灶的古佛图

(2023-05-02 17:14:50)
标签:

2023年春季号

兰玲

每一个博物馆都是地方历史文化的荟萃之地,所以无论到哪个城市我都会去看博物馆。烟台博物馆于我更是不陌生,从馆址在福建天后行宫的时候就多次光顾,搬到新馆后这是第三次来。但是这次来我却没有过多地在展厅流连,而是跟随专业人员走进了博物馆的库房,去一览烟台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金农的古佛图。
因为之前知道此行的任务,我在网上查找了一下这幅古佛图,资料并不多,但都说到了这幅画的艺术价值极高,为国家一级文物,尤其是被张伯驹先生认定为“天下第一佛像轴”,更让人充满了期待。当我们一行八人通过几道保险门,走了很长一段路到达地库;当工作人员戴上白手套,在硕大的案台上铺上四整张宣纸;当管理人员从架子上取下黑色的布套,一层一层解开;当红木的卷轴头露出,画卷一点一点徐徐展开,我屏息凝气,却真切感到了内心的激动。当整幅画作全部展现在我面前的时候,仿佛一切都不存在了,我的眼前就只有这尊古佛像,虽然是平铺,却伟岸高大,似矗立于我们面前。这种内心瞬间被击中的震撼感似曾相识,我脑海里浮现出在敦煌莫高窟看到一幅幅佛塑像时有过的这种感觉。
仿佛过了很久,身边有老师在解说,我才回过神来。
古佛图为绢本绫裱,画心纵117厘米,横47厘米,是金农画佛题材中少见的巨幅大作。古佛身着红衣,双目微闭,神态安详而肃穆。红色长袍及地,右手似捧物状,掩在红巾之下,一臂袒露拱手伫立,作说法状。以“游丝描”绘佛面及手臂,以“兰叶描”绘曳地大衣,线条起伏展转流畅,深得升腾动荡的神奇意境。佛像右侧为金农自题,大意为他曾经抄录过一部《金刚经》,被印刷成千余册,可与十八罗汉中的伐那婆斯尊者的版本相媲美,并且流传到了许多国家,字里行间,颇见得意。题下钤一朱文篆书“冬心先生”印章。左边自题《古佛颂》,金农对佛教的虔诚洋溢其间,题后署款“苏伐罗吉苏伐罗越日又书于扬州僧舍”。款下钤一白文篆书印章“金吉金”。“苏伐罗”即汉文“金”字,“苏伐罗吉苏伐罗”就是“金吉金”,印章与题款梵文与汉文互正。题记书体亦隶亦楷,似用漆帚刷成,为金农独创的“漆书”。另外左侧裱边有跋云:“庚申十月山阴何澍拜观于十笏山房”,下钤一白文篆书印章“何澍印”,一朱文篆书“仲起”。题注了这幅画曾在潍坊十笏园收藏过。画中的佛,螺发肉髻,垂目低首,双耳垂肩,红衣通体用焦墨勾画线条,似硬拙却柔软,形似老松粗壮的外皮,却有着灵动的肌理感,底部的涡状旋纹如祥云一般,佛立于其上,较常见立于莲座之上的佛更呈升腾之态。其沉静感更是令人肃然起敬。
金农为“扬州八怪”之一,许多资料都将金农列于“扬州八怪”之首。凭深厚的学养和过人的才华,金农在诗、书、画、印以及琴曲、鉴赏、收藏方面都称得上是大家,其书法更被公认是“扬州八怪”中最有成就的一位,仅这幅古佛图中的书法就足以代表他的造诣。此“漆书”行笔扁方,只折不转,一笔一划,极为工整,“金农墨”色厚重沉稳,似字字千钧,具有古拙的金石意趣,与佛像衣纹的枯笔线条互相映衬,相得益彰。再加上两侧题款的左右呼应,中间的佛像更显突出。很好地融合了金农对金石意蕴的感受与对佛法的体悟。
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说:“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山川大地是宇宙诗心的影现;画家诗人的心灵活跃,本身就是宇宙的创化。”金农画佛已近暮年,佛教已融入他的生命,他自言:“余画诸佛及四大菩萨、十六罗汉……,自出己意,非顾陆谢张之流,观者不可以笔墨求之,谛观再四,古气浑灵足千百年,恍如龙门山中石刻图像也。”他对自己画的佛图颇为自矜。
金农出身于书香门第的大家族,早年家境优渥,三十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自己又得过一场重病。乾隆元年(1736)受裘思芹荐举博学鸿词科未中,之后就抛却了浮名。皈依佛门后,更是刊落声华,返归生命的本源,在画佛、抄经中寻找寄托。一生坎坷造就了他奇倔傲世的品格。一生清贫,有时“岁得千金,亦随手散去”。晚年金农寓居扬州卖书画以自给,他画竹、梅等花卉小品比画这种大幅佛像自是省时省力许多。但他偏偏画了这个费工费力却未必赚钱的大幅佛像。金农的书画在当时已享誉很高,但很明显,他画佛像并不为生计计。画这种大幅的尊像画主要是为了让礼佛者供养,希望佛法广传,以教化众生,帮助众生,这是有大悲心在。从他的“心出家庵粥饭僧”“冬心居士”“昔耶居士”“莲身居士”“金吉金”“苏伐罗吉苏伐罗”等与佛相关的别号中,可见佛教在其晚年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同年,金农还有一幅古佛图传世,现藏于天津历史博物馆,为设色纸本佛像图,作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二月佛成道日。该佛像图中,一佛身着红袍,鬓髯浓重。题记环绕佛像周身,题写满幅,仿佛现代“嵌入式”的版式。这幅佛图可与烟台博物馆的这幅绢本古佛图互诠互构,金农在题记中写:“每当平旦,十指新沐。熏以妙香,执笔敬写,极尽庄严。”说他每天清晨,洗净双手供上佛香后,才拿起笔来庄重严肃地写或画。这是一种极尽虔敬的仪式感,是一种纯粹的宗教感。我对佛教认知不多,我认为佛教的最高境界便是忘我而为众生。在我看来,金农的画佛像图,不以满足一己私利为目的,就是有大觉悟的人。此等境界,同现实中只为寻求心灵宁静或心理安慰甚或只为赎罪的信佛之人怎可同日而语!
馆里的专家告诉我们,金农的这幅古佛图曾经差点被当做了柴火。
20世纪40年代,胶东地区土改复查,丁家浮财被分抢一空。丁家有一个林姓长工就回了家。妻子问他:“别人都分了东西,你怎么空手回来了?”他说:“平日里东家待咱挺厚道的,不好意思拿东家的东西。”妻子说他傻:“你不拿,不是照样被别人拿吗?”老林想妻子说的也对,于是又赶了回去,等到他再回去一看,能拿的都拿走了,只在院子里发现了两捆字画,可能是别人把盛字画的箱柜拿走,把字画丢弃了,他就顺手把它们拿回了家。妻子又把他埋怨了一顿:“你就是拿个瓢还能盛个粮食什么的,瞧你拿的这两捆什么东西,烧火都用不上!”老林一看,字画都是装裱过的,的确不适合烧火,就顺手把它们丢到了自己家的搁棚上。1963年,烟台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到村里征收文物,老林也来看热闹,看到有人收购字画能换钱,想起了自己搁棚上的东西。就问:“这些东西,我家也有两捆,你们还要吗?”博物馆的工作人员随后去了他家,老林从搁棚上拿下了两捆布满灰尘的字画。工作人员把字画带回烟台进行了仔细鉴定,总共70多幅字画中,有53幅都是比较有价值的,其中就有金农古佛图这件珍品。为此,烟台市博物馆还特地申请了1800元财政经费给老林,当时在农村,300多块钱就能盖一间房子,1800元可谓是一笔天价巨款。老林拿到1800元钱,非常感动:“真没想到,两捆柴火值这么多钱,公家办事就是不坑人!”
1979年,文物鉴定大家张伯驹先生到访烟台,在原烟台地区博物馆见到这幅作品时,大为震惊,说这幅画他寻找了40多年,原以为早已流失海外,没想到却完好地收藏在烟台。张伯驹先生还特意题写一幅行书对联赠予烟台博物馆:“物华天宝搜山海,礼乐弦歌纪鲁齐。”题跋为:“烟台地区博物馆雅政:齐鲁为礼乐弦歌之邦,黄河流域省分文化以山东为最,烟台地区博物馆收藏书画丰富昔久闻,有天下第一金冬心佛像轴,但不知所在,今乃于此见之,其地书画亦皆真精之迹,老年获此眼福,幸事也。”落款:“中州张伯驹时年八十又一”,字里行间都是老先生得偿夙愿的激动感慨。
金农被誉为18世纪中国最伟大的画家,他的朋友曾赞他画佛是“丹青家鼻祖,开后来多少宗支。”后人更是评曰“冬心为画佛耳”,即他本人已与所画佛像融为一体。无论你对佛教了解多与少,都不妨碍从艺术上去感知画面带来的冲击。一幅古佛图,可见金农的画佛技法,也可欣赏金农的漆书,更可见金农的佛心,让我们领略到中华文明的丰富灿烂,也成为当代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

作者简介:
兰玲,鲁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山东民俗学会常务理事,烟台市散文学会副秘书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