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先生的嘱望
(2023-05-02 17:02:07)
标签:
2023年春季号 |
姜远娜
“品重醴泉”这四个大字,在印刷品上早已眼熟多年。我知道,这是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家孙中山先生当年题赠给张裕公司的墨宝。但真正看到先生的亲笔手迹,还是在癸卯年初春,因烟台市散文学会的一次采风活动,有幸在烟台博物馆里一睹其真容。
烟台博物馆,坐落于烟台市芝罘区的繁华地段。周边高楼林立,车水马龙。博物馆整座建筑,看上去大气舒展,端庄朴实。由郭沫若先生题写的“烟台市博物馆”六个大字,遒劲有力,格外醒目。广场上几棵高大的树木傲然挺立,好像威仪的士兵,迎接着八方来客。
进入博物馆内,扑面而来的肃穆宁静,与室外的喧嚣形成鲜明的对比。展厅内陈列着不同时期的石器、陶器、瓷器、铜器、书画……我仿佛穿越在时空隧道,心中升腾起宗教般的虔诚和敬畏。徜徉在这座充满烟台人文历史和文化艺术的综合性现代博物馆,感知历史,欣赏艺术,真是一种难得的休闲享受。
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者,是前人留给后人的第一手资料。能在博物馆展出的文物,是历史长河中的幸存者,而能在华夏大地上供一代又一代后人参观的文物,则是幸存者中的有幸者。据传,中山先生的“品重醴泉”真迹一直镶在玻璃镜框内,悬挂于张裕公司接待室里。而在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那场运动中,先生的墨宝也一样被弃在垃圾堆里。1972年,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张裕公司准备送往废品站的一批“破烂”中,竟然发现了孙中山先生的题辞真迹,于是商量张裕公司的工作人员:“这幅字是历史文物,应该保留,如果你们不要了,就交给博物馆收藏吧。”反正都要卖废品了,你们要就拿去!张裕公司的人没什么同意不同意的。后来博物馆还是为张裕公司办理了收藏手续。一件珍贵的国家一级文物就这么偶然地被保护了下来。
博物馆中的好多镇馆之宝,深藏“闺阁”,未公开展出,孙中山先生“品重醴泉”的亲笔手迹就在其列。因为采访所需,通过审批允许,馆内工作人员引领我们进入“密室”。长长的通道,一道铁门又一道铁门,我们跟随其后,不声不语,轻手轻脚,唯恐惊扰了那些沉睡的宝物。我们左拐右拐,终于在一个文物间停下。工作人员先是带着雪白的手套,把几张雪白的宣纸平展在一张长桌上,又打开柜子门锁,仔细取出一幅卷轴,然后两人同时从中间向两边,几乎是一丝一丝地向外伸展。那一刻,我双手合十,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工作人员将墨宝卷轴徐徐展开……
纸质横批,保存完整。纵51厘米,横151厘米。自左向右横书“品重醴泉”四字,楷书,字高26.5厘米,宽23厘米。上款为“题张裕公司”,下款为“孙文”。左下角钤有阴文方图章“孙文之印”。
1982年5月,经孙中山的秘书田桓鉴定,“该件运笔周至,不仅真迹,更属孙公精品,署款所用‘孙文之印’,审系胡汉民之兄胡义生刊刻,诚为难得。”
俯身,轻抚墨宝,不由感叹,我们何其幸运,不仅见到中山先生的“品重醴泉”真迹,还细细重温了那段未被尘封的历史记忆。
据史料记载,19世纪90年代,清王朝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中,内忧外患一起袭来,为挽大厦于将倾,曾国藩等人发起了“洋务运动”,大力提倡华侨回国投资创业。远在马来西亚的广东华侨张弼士,当时已是声名显赫的南洋首富。他对回国创业也是跃跃欲试。后经多方考察天时地利人和,张弼士终于找到了回国创业、实业兴邦的快车道。1892年,他在山东烟台创建了中国第一家葡萄酿酒公司——张裕葡萄酒公司。
孙中山先生与张弼士同为广东人,两人很早就结下了醇如陈酿般的深厚友谊,他们一直与同盟会保持密切联系。张弼士还曾经鼓励儿子参加同盟会,在同盟会急需款项时,他多次给予资金支持。仅在1910年,他就通过好友胡汉民,暗中捐赠孙中山先生30万两白银。
1911年11月12日,辛亥革命山东首义在烟台爆发。11月13日,山东军政府在烟台宣告成立,张弼士的侄子、张裕公司第一任经理张成卿以烟台商务总会总经理的身份被选为烟台山东军政府财政官,成为辛亥革命在山东的重要参与者之一。
1912年8月20日,孙中山由上海经水路赴北京与北洋政府谈判,途经烟台并作短暂停留,烟台各界人士开会欢迎。会上,孙中山先生委托随行的南京临时政府外交次长魏宸组代表他发表演说:“欲商业兴旺,从制造业下手,如本埠张裕公司设一大造酒厂,其工业不亚于法国之大厂,将来必可获利。”第二天,他在众人的陪同下,饶有兴致地参观了张裕公司,品尝了酒窖中陈酿的葡萄酒和白兰地,并频频点头,赞不绝口。此时,总经理张成卿早已备好笔墨纸砚,请中山先生题词。先生提笔在手,略作思忖,以雄劲的楷书写下了“品重醴泉”四个大字,又换做小笔题了上下款,并郑重地钤盖了朱印,以示嘉勉。
“醴泉”出自《礼记》中的“天降甘露,地出醴泉。”“品重”既赞许了张裕的葡萄酒品质,又对张弼士创办公司走实业救国道路进行褒奖。中山先生特别看重张弼士的人品,他曾赞扬说:“张君以一人之力成此伟业,可谓中国制造业之进步。”
张弼士没有辜负中山先生的殷殷厚望,凭着自身的远大胸怀和非常人可比的见识,几经风雨,几经拼搏,张裕在中国的大地上,用西方的秧苗、西方的技术、西方的设备,实现了中国葡萄酒工业化生产。红葡萄,味美思,可雅白兰地……一个比一个响亮的品牌好酒,源源不断地销往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销往印尼、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从开办公司的那一天起,张裕就把公司定在世界的坐标上,学习西方,赶上并超越西方,而不是永远跟在别人身后爬行。经过多年的努力,他把中国的文化、技术深深地根植于自己生产的葡萄酒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1915年,听说要在巴拿马举行万国展览会时,张弼士不顾75岁高龄,主动请缨带队参加博览会。家人因他年事已高,阻他前去,他说:“生为中华民族,当效力于中华民族。”
拳拳赤子心,眷眷爱国情。饱含着张氏心血和泪水、浸润着中西文化的张裕白兰地、红葡萄酒、美味思和雷司令在博览会上一举夺得四块金牌。这位白发老翁,高举斟满味美思的酒杯,慷慨陈词:“在这盛大的酒宴中,一眼望去,锦绣华堂,全是令人自豪的东西。早在世界驰名的中国大菜,享誉环球的中国瓷器,还有获得国际金奖的中国名酒,都是举世无双的东西,唐人是了不起的,只要奋发图强,后来居上,祖家的产品都要成为世界名牌。”
1916年9月,张弼士病逝。孙中山悲痛之余,特派代表敬献花圈并送挽联:“怪杰赢得人心,流芳千古;美酒荣获金奖,香飘万国。”
烟台博物馆内收藏的传世书法作品,不乏明清大家以及地方名家之作,包括明代祝允明的书法巨嶂、明末清初董其昌、傅山等人的作品,清代康熙的手迹以及胶东名家法若真、高凤翰等人的书法精品。孙中山先生题写的“品重醴泉”虽是近现代史上一件文物,但它承载着一段沉重而热烈的历史,成为国家一级文物,入围山东省100件“齐鲁瑰宝”,并被列入国家文物局珍贵文物档案,名副其实。
孙中山先生视张裕公司为民族工业振兴的楷模,“品重醴泉”对张裕公司的宣传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100多年来,它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张裕人奋发图强,创新发展。如今,张裕葡萄酒公司已荣获百余项世界级大奖,产品行销世界70多个国家,赢得了更多消费者的认可。2011年8月21日,张裕以“品重醴泉”为酒标,推出目前国内唯一一款历史题材的收藏级葡萄酒——张裕百年酒窖1912品重醴泉干红葡萄酒,目前已经成为大国元首、政要访华国宴的首选用酒。
“品重醴泉”四个力透纸背的大字,是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企业留下的唯一墨宝,也是先生对中国民族工业振兴的深情呼唤。可喜的是,本着“爱国、敬业、优质、争雄”的核心理念,经过百年风雨,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族工业、制造业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张裕葡萄酒已开发出了100多个品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为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细究起来,先生之功实不可没。
作者简介:
姜远娜,中国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散文学会理事,山东省作协会员,牟平作协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