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綦国瑞散文“+”的隔空解读

(2022-11-16 20:43:22)
标签:

2022年秋季号

红孩

2021年岁末,西安疫情暴发,我躲在酒店里坐卧不宁,天天关注每天确诊的数字。本来,我是个很有定力的人,相信一切事物终究是“无中生有,有归于无”。可是,接二连三的各种新闻还是破坏了我的情绪。这时,远在烟台的老朋友、散文家綦国瑞给我发来微信,说他的散文集《第一方红印》要出版,希望我能为其作个序言。我略微迟钝了一下,说,你先发给我,至于哪天写出来,确实是个未知数,主要看我的情绪。作为写作散文多年的老友,我相信綦国瑞此刻一定能够理解我。转眼一周过去了,十天过去了,我曾努力想尽快地把綦国瑞的文章看完,尽快完成他的托付,可是一坐在电脑前,满脑子还是关于疫情的种种。我内心知道,关于綦国瑞,綦国瑞的散文和他的散文理论,我是很熟悉的。綦国瑞是个热情、真诚又颇具儒雅之气的山东人,同他相处心里特别踏实。我曾称赞他是烟台散文的“大旗大树大德”。他的文章我编过不少,读得就更多,他对散文充满了热情、敬意和深研,无论是文化散文、风光散文、人物散文,还是纪实散文,都写得清新质朴、大气不凡,表现了与众不同的胸襟和格局。峻青先生和李存葆副主席都为他的散文集写过序言,他们共同认为,他有“家国情怀,书生本色”。峻青在《家住海边的日子》序中说,“国瑞的散文确如我见过人一样,朴素优美的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真诚。”李存葆在为《那条长长的胡同》作序时说:“这是一本需要仔细阅读的书,它有着吸引人的美感、质感和深刻的思想,也有着浓烈地真情实感,不可与那种万言杯水的读物同日而语。”我也有着相同的看法,是不需要再做更多了解的。我只需把我的思路稍加理顺就可以了。我选择几个心情相对稳定的日子,把綦国瑞的这部文稿通读一下,发现这文稿与往昔相比,既保留过去的特色,在题材开掘、表述策略、艺术特色上更有诸多新的令人可喜的探索和提升。读着他从心窝里流淌出的带着温度的隽永文字,不自觉地进入他精心构建的种种意境,洞见其深刻的思考和独到的见解。我更高兴地看到,这并不是完全的散文集,而更多的是散文“+”。这个所谓的“+”,就是他这些年关于散文创作的心得,即散文理论。他的这些理论是来自于自己的创作实践,因此非常接地气,能与写作者心气想通,入脑入心,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对初入门者,更有裨益。我一直主张作家在文学创作的同时,适当地写些理论文章,这对文学创作非常有帮助。很荣幸的是,收入本书中的“+”里,就有綦国瑞为我的散文写的评论文章。因为是同道,在下面的文字,我想就阅读綦国瑞的“+”文,谈一下我的感受,姑且作为序言。
綦国瑞:在经历了同样的事和见过了同样的人后,有的人能写出优美的散文,有的人却是面对键盘,一片茫然,一个字也敲不出来。关键是能敲键成文的人有情怀,而写不出文章的人缺的是情怀。(引自《散文写作的原点》)
红孩:必须承认,面对相同的人和事,每个人的感受往往有着很大的差异。在采风采访中,一二十人到某个景区参观,有的人拿本详细记录,有的人走马观花,谈笑风生,看似漫不经心,但回去以后,往往详细记录的人,并没有写出好的散文,而那位漫不经心的人却有精彩文字呈现。这里就有个情怀问题,也就是对事物的敏感度。敏感度不是长时间思考的结果,而是一瞬间,这很像参禅,面壁十年是个过程,得到正果就在一闪念,所谓的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就是这个道理。在写作上,意在笔先,没有了意,再多的文字也是徒劳的。
綦国瑞:在长期的写作实践中,我逐步形成了一些观念:散文必须有自己的真情实感,无真情实感难有情怀;必须要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受才会写出形象;必须有对题材的深刻理解,有理解才会有思想观点,才会让文章达到一定的高度。形、情、意成为我写散文的不断努力的三个指向。(引自《望见高峰》)
红孩:我非常同意上述观点,文学创作,或者说艺术创作,必须要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有自己的独特感受。这里强调的真情实感,独特感受,并不是要求散文写作必须是完全真实的。我一直认为,文学创作,包括散文创作,它是生活的提炼再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是不可能将生活原封不动地复制的,否则就没有什么创作可言。也就是说,虚构在创作中是存在的,但它丝毫不影响情感的真实性,对事物的感受性。
綦国瑞:散文要写出意境,首先要选好意象,但在写作时不能是自然主义的描摹,那写在纸上的文字是带着作者的情感、思想、温度、心血的文字,是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感受,是“想成”的。(引自《用思想感情再造环境》)
红孩:散文写作大体分叙事、抒情、写意三种状态,这三者可独立,也可相互联系。就大多数写作者而言,往往写作几十年,最终就在叙事、抒情上停滞不前了。我把散文创作常与下围棋做比较,为其分九个段位,一般能下到五六个段位就了不得了,这也就是我对散文写作的那种叙事抒情的估价。写意肯定在七八九段位上,至于聂卫平那种,简直是超九段,完全可以用登峰造极来形容。中国的诗词、美术、音乐是很强调写意的,这与《易经》《道德经》、佛教有着极大的关系。显然,自然的描摹,是达不到写意的高度。那怎样才能获得写意的技巧呢?我以为这仍如同参禅,不能说,不可说,不要说。
綦国瑞:时下人们的阅读不但需要美的享受,他们同样渴望思想的启迪。思想哪里来,它需要作者对形象的客观世界的深刻理解,看到的东西不能完全算是自己的,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真正进入作者的精神世界,才能经过作者的过滤、提炼、集中、升华,产生非比寻常的灵感,产生超出常人常规的深刻新颖的思想。(引自《散文创作的思维路径》)
红孩:每个人的写作都是有目的的,都是想通过我的发现、我的感悟与读者共鸣。我曾说,散文创作就是从我到我们的过程,也就是从个性到共性的过程,也就是哲学的过程。共鸣无外乎有三种可能,一是情感的共鸣,二是审美的共鸣,三是思想的共鸣。在这三种共鸣中,没有高下之分,只要写到极致,都不失为好作品。
綦国瑞:现代的散文写作与传统的写作有了很大的改变。面对这些变化曾经感到无所适从,感到苦恼和纠结,曾经出现彷徨与停顿。在度过了这样一个阶段以后,我变得淡定和坦然。在传统和现代中如何选择,我觉得面对变动不定的风向,应该胸怀坦荡,头脑清晰,从容思考,有所坚守,有所变革,有所为,有所不为。(引自《散文写作的坚守与变革》)
红孩:我们所处大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创新发展,作为文学艺术也是千变万化,城头不断变幻大王旗。就散文而言,2000年来,不同朝代都有那个时代的风格。白话文100年来,使散文更加得自由,写作人数也是数以几十万上百万计。散文在过去是贵族文体,是当官的和士大夫所拥有的,平民百姓想都不敢想。现代人所谓的反传统,并不是反古文,而更多的是反建国后的程式化散文。我以为,文学创作就该有创新,它不像戏曲,其唱腔是程式化的,所以有梅派、马派、程派等等。但散文如果有了流派,这就成了问题。我倡导继承前人的智慧,但不能固守不变。至于创新是否成功,那不是自己说了算的,那得由时间去检验。
綦国瑞:纪实散文就是通过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来反映一个人或一个单位的事迹和精神。要有形,即形象,没有形象就不是文学。作者要对被采访对象进行形象感觉、思考、判断,进行审美提升;要有情,即有作者浓烈的感情;要有意,所谓意是意蕴,是立意,是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引自《关于纪实散文的写作》)
红孩:纪实散文应属叙事散文。纪实散文过去也称人物特写,后来和人物通讯、报告文学扯在一起。我不大主张把散文分类过细,往往越分类清楚,越破坏散文的审美与意蕴。前些年,贾平凹提出大散文概念,于是有很多人误领其意,纷纷写几万字甚至十几万字的长篇散文,认为这就是大散文。散文之大与小,本来就没有界定,我理解的大散文是指情感的抒发、意蕴的表现和思想的张力,与文字长短没有关系。事实上,纪实散文也要抒情、写意,单一的强调某一方面,都不会把散文写好的。
綦国瑞:从传统意义上讲,“史笔文心”是对著作的极高评价。把文章写出历史的质感和亮色,是不易达到的高度,必须有胆有识,既要宏观把握历史的大局、脉络和走向,更要对历史有深刻的表达和剖析。(引自《史笔文心写随笔》)
红孩:散文写作在题材上没什么要求,古今中外、山川河流、动物植物、宇宙万物都可。近些年,随着余秋雨的文化思考型散文的出现,很多作家也十分热衷对历史题材的创作。我对余秋雨散文写作的创新精神一直充满敬意,尽管有些争议。我常想,假如没有余秋雨散文的出现,现在的散文会是什么样子?同时,我也看到,有无数人在余秋雨之后进行邯郸学步,历史题材倒是涉及了,可是写不出余氏散文的大气,更写不出余氏散文的思想。我看到的大量的文史类散文,像说明书,像历史资料的堆砌,我多次说过,作家要向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学习,但不要成为考古学家,因为作家不承担考古任务。文学的终极目标不是寻求事物的确定性,而是非确定性。
现在国瑞兄正在追求“庚信文章老来成,凌云健笔意纵横”的境界,我支持他,也相信他。他的《第一方红印》的出版就是实实在在的明证。
 2022年1月11日 西安

作者简介:
红孩,中国散文学会常务副会长、作家、散文理论家。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行走二题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