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6章 量体裁衣(2)
——诗篇的解释
为我过去的年日,
得以进入诗人的情怀里,
与大卫一同默想、悲伤、期盼、信靠、欢呼,
实在是有福的。1
——司布真(C. H. Spurgeon)
课前测验
(书末附有参考答案)
请细读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试根据你对《乌衣巷》的理解,回答下列问题:
1.
这首诗有哪些象征性用语?
2.
哪些项目具有历史性的典故?
3.
这首诗的主旨明显是在感叹,但感叹的重点是:
a. 亲友不在 b. 盛衰无常
c. 功名未就 d. 雀鸟无情
4.
你能简述这首诗的总意,并体会它所描述的意境吗?
v注:如有不明了之处,可参考批注。以下两本可供参考。
‧刘逸生编:《刘禹锡诗选》。香港:三联书店香港分店,1986。
‧孟庆文等编:《〈唐诗三百首〉精华赏析》。海口:南海出版公司,1991。
|
引言
“诗”是世界性的共通语言,它感人之深、影响之大,是众所公认的。诗的言语触摸人心灵的深处,使人的情感得到认同,让人找到了真正的自我。世界的名诗,多如天上的星,海边的沙。中国是诗的民族,自清朝乾隆后,中国流传极广的《唐诗三百首》面世,它是由《全唐诗》四万八千余首中选出来的精华之作,不时仍为国人所吟诵,其中有数十首更是家喻户晓的。其他语言文学世界里,亦有收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名作留传千古。诗的言语的确是世界性的语言。
希伯来诗歌在世界诗坛上同样占了一席位,它是基督教的诗经,是普世教会崇拜的指南,也是信徒灵修的良伴。诗篇既是一部家传户诵的典籍,信徒就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找着窍门用心去研读、去欣赏。
一. 正名与定义
1.
“希伯来诗歌”(Hebrew Poetry)是一个广义性的通称,它是圣经文体中较注重变化的一种,借着活泼的创意、简练的文词和丰富的感情,以描述旧约圣徒灵性的心路历程。
希伯来诗歌包括:诗篇、智慧诗歌(约伯记、箴言)、爱歌(雅歌)和哀歌(耶利米哀歌)等。
2.
“诗篇”(Psalms)一词由希腊文演变而来,原有“扣弦”的意思,后来被用作配合乐器弹奏伴唱的诗歌。许多旧约的诗篇,都与音韵乐器不能分割,经常在作成后“交与伶长”带领会众咏唱。“诗篇”在现今的用法,通常是指旧约圣经所选辑的诗篇说的。
艾尔特(Robert Alter)在他《研读圣经诗类的艺术》(The Art of Biblical Poetry)一书中,强调研读诗歌的重要,并指出它是圣经中极需要深入了解的一种文体。只可惜在近代圣经文学研究的著述中,多注重叙事文与说明文的文体,而忽略了“诗类”的研读。
二. 希伯来诗歌的特点
1.
诗篇是抒情的,是诗人抒发内心感情的产品。诗篇是圣徒心灵经验的剖白,并非谈论高深的神学思想。因它是用生命的血泪与真实的经验所写成的,故此每读诗篇,常会使读者触摸到诗人的内心世界,体认到他们热切感情的流露,而在心中产生清晰的共鸣。桑安柱牧师在他的《诗篇宝库》中有一段话说:
诗篇不是一卷“说教”的典籍,但它表达人类心灵深处宗教的渴望。诗篇写出作者灵性经验所附着的情操和观念。只有诵读诗篇,才叫人觉得人类是无肤色、种族、阶级之别的。我们不会觉得诗篇的语言,是古时希伯来人的语言,反觉得作者替我们说出了蕴结在自己心头的情愫。因此,诗篇不但适合各民族各时代之用,也符合贫富、智愚、老少等各种人的口味。诗篇打破了人与人的界限。谁没有流过热泪呢?谁无痛苦呻吟呢?谁不曾劳苦叹息呢?谁不在心灵中(即使他不是一个信徒)有过呼吁祈求呢?你在诗篇中,可以找到自己心灵的反映。诸凡喜怒哀乐之情,悔罪感恩之念,在诗篇中皆有所咏,无不成为千古吟唱。宜乎有人说,诗篇是“人心的宝鉴”。2
例如,诗篇第13篇的开始明显是诗人大卫对神所发的怨叹,从4个“要到几时呢”可见他长期在仇敌欺压之下受苦,不知自己的生命何时会结束,因而陷入灵性的大黑暗中。诗人灵里产生了许多疑问,他以为神已忘记了他,不顾念他。因着环境的压力、身心的疲惫,陷在这不明不白的光景中,他的信心开始动摇,对人生产生了怀疑,似乎看不见神的作为。当然,大卫并非真正认为神已经离弃他,但在他心中确实有这样的感受。
2.
诗篇多采用象征性含蓄的用语。“象征性用语”是各国诗词中经常采用的文体语法。因为诗的语言充满了活泼的想象与丰富的感情,故此多用含蓄或寄托的方式来表达。朱自清在《唐诗三百首》的代序中指出:“广义的比喻连典故在内,是诗的主要生命素,诗的含蓄,诗的多义,诗的暗示力,主要是建筑在广义的比喻上。”3
中国诗与希伯来诗歌在象征性用法上非常相近。
例1 课前测验所引述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作者借着“野草”、“夕阳”和“燕子”,又用带有历史典故的“朱雀桥”与东晋重臣王导、谢安住过的“乌衣巷”,来暗喻好景不常、今非昔比的情况。
有评注者认为:“王、谢权贵,炙手可热,然而曾几何时,燕子依旧,华屋易主,他们的权势富贵,瞬息即逝。诗人不是只描述贵族的衰落,而是对李唐王朝的衰微表示深切惋惜,对当权者的骄横进行辛辣的讽刺。写的是王、谢,其实却概括了整个统治阶级的必然命运。”4可见此诗寄意之丰富。
例2 诗篇第23篇以牧羊人暗喻耶和华神对他子民的引领看顾,其中的“青草地”、“死荫幽谷”、“膏油”、“福杯满溢”等,都是情意丰富的象征。
3.
注重“平行对句”的排列。希伯来诗歌的特点与中国诗或西洋诗不一样,并不注重押韵,也不在乎节奏,而在于“平行对句”。“平行对句”通常包括两句或以上的句子,第二句与第一句互相对应——有同义对句、反义对句、象征对句、首尾对句、递进对句与综合对句等不同的用法。对句的方式与中国的对联有些近似。
a.
同义对句——是相同观念的句子放在一起,第二句重复第一句的意义。
例1 诗篇2:1节:
外邦 / 为什么 / 争闹,
万民 / 为什么 / 谋算虚妄的事?
例2 诗篇105:23节:
以色列 / 也到了 / 埃及,
雅各 / 寄居在 / 含地。(按希伯来原文的排列)
例3 中国诗句中亦有这种用法,如李商隐的《无题》中的两句:
春蚕 / 到死 / 丝方尽,
蜡炬 / 成灰 / 泪始干。
b.
反义对句——是相反观念的句子放在一起,第二句的意义与第一句的刚好相反。
例一,诗篇37:9节:
作恶的 / 必被剪除,
等候耶和华的 / 必承受地土。
例二,诗篇20:8节:
他们 / 都屈身仆倒,
我们 / 却起来立得正直。
例3 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亦有类似的对句:
朱门 / 酒肉臭
路有 / 冻死骨
c.
象征对句——采用一句象喻性的诗来形容另一句的意义。
i.
有些象征对句采用平行的方式,即诗文第一句的节数与第二句的节数相等。
例如,诗篇103:13节:
父亲 / 怎样怜恤 / 他的儿女,
耶和华 / 也怎样怜恤 / 敬畏他的人。
ii.
有些却采用了不平行的方式,即诗文第一句的节数与第二句的节数不相等。
例如,诗篇42:1节:
神啊,我的心切慕你,
如鹿切慕溪水。
d.
首尾对句——采用诗体的排列法,将首与尾两部分的句子互相对称,并且将其他的部分亦按照一定的规则彼此排列(甲1、乙1、乙2、甲2)。
例如,诗篇3:7节(按希伯来原文的排列):
你
打了(甲1)
我一切仇敌的腮骨(乙1)
恶人的牙齿(乙2)
敲碎了(甲2)
e.
递进对句(或作“高潮对句”)——第二句(或随后更多的诗句)采取递进的方式发展,补足第一句所没有完成的意思,并且引进高潮。
例1 诗篇29:1-2节(参诗96:7-8):
上帝的众子啊,你们要(归给耶和华),
将荣耀、能力归给耶和华。
要将耶和华的名所当得的荣耀归给他,
以圣洁的妆饰敬拜耶和华。
例2 诗篇29:4-5节:
耶和华的声音大有能力,
耶和华的声音满有威严,
耶和华的声音震破香柏树,
耶和华震碎利巴嫩的香柏树。
f.
综合对句——采用不同的诗句将第一句带进更深一层的意义,但实际上已失去了平行对句的意义。
例1 诗篇6:2节:
耶和华啊,求你可怜我,
因为我软弱;
耶和华啊,求你医治我,
因为我的骨头发战。(第二句进一步解释第一句的意义)
例2 诗篇2:6节:
我已经立我的君,
在锡安我的圣山上了。(第二句接续第一句的意义)
三. 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A.“人本主义”与“神本主义”的不同
吟诵中国诗,偶尔会发现一些中国民间宗教或传统信仰的观念,如神仙、僧侣以及道、佛两家的消极出世主义等。但这不代表中国诗人相信一位有位格的神在掌管宇宙,中国诗歌基本上是“以人为本”的。
林语堂先生在一篇讨论中国诗的文章中,指出中国诗的一项功能:
吾觉得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盖宗教的意义为人类性灵的发抒,为宇宙的微妙与美的感觉,为对于人类与生物的仁爱与悲悯。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或活跃的情愫。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头未曾寻获此灵感或活跃的情愫,宗教对于他们不过为装饰点缀物,用以遮盖人生之里面者,大体上与疾病死亡发生密切关系而已。可是中国人却在诗里头寻获了这灵感与活跃的情愫。5
中国诗在功能上可能扮演了宗教信仰的角色,但在本质上它却没有反映出对“神”的具体观念与信仰。无论如何理解,中国诗仍离不开“人本主义”的精神。它着重抒发诗人自我的情怀,虽然有时会涉及家庭、邻舍、故乡、国家、人生等主题,但中心仍是以“人”为出发点。
旧约的诗篇充满了人喜怒哀乐的感情,高山幽谷的经历,但这些描述只不过是过程而已,最终的目的仍是引人到神的跟前,是“以神为本”的作品。
再举诗篇第12篇为例,本篇诗明显可分为2个小段:怨叹(1-2节);祷告(3-5节);感恩(6节)。从怨叹到感恩,显出作者大卫前后有180度的改变。他本以为神离弃了他,不再顾念他,以致愁苦不堪,但后来却可以歌唱快乐。关键在哪里呢?是因为他求神使他灵眼得开,免得他沉睡至死(3节)。转折点在于回到神的怀抱,重拾对神的信靠。许多诗篇都有记述这种转向神而得着释放的经历(例如:诗篇第10篇,转折点在第14节;诗篇第73篇,转折点在第17节)。
在诗篇丰盛的泉源里,我们与诗人欣然相遇,透过他们感人的经历,我们不单找到了自己,亦找着了诗人的神。
B.“消极性”与“超然性”的分别
无可否认,中国诗在文学上有别创一格的美感,震人心弦的神韵。每逢朗吟之时,都会感受到诗人丰富的情怀与优美的意境。“诗”本身是抒情的作品,常见诗人感怀身世,触景生情,怀着相思之苦、离愁别绪等;他们指出世道的艰难、人生的短暂、际遇的不如意。这些确是现实生活的写照,本无可厚非。但基于中国诗“以人为本”的精神,在苦无出路的情况下,诗人就流露了灰暗、无奈甚至颓废的人生观,又慨叹孤独无助。
例1 崔颢的诗《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例2 李白的《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斑马鸣。”
例3 课前测验所引述刘禹锡的《乌衣巷》,同样是感叹盛衰无常、今非昔比。但它只抒发心中的哀叹,没有提供任何解答。
例4 就是中国新诗开山祖之一的胡适先生,亦有一首描绘心中无奈情怀的小诗:
也想不相思,可免相思苦;
几次细思量,情愿相思苦。
我喜爱中国诗,但美中不足的是,中国诗吟诵多了,不知不觉会被它的消极人生观所影响。有些诗人更纵情诗酒,正如李白的豪语说:“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将浪漫主义的精神表露无遗。
旧约诗篇亦多有描述诗人的恐惧、忧伤、悲愤和失望的感情,但却不停留在这里,诗人往往指出如何找到属灵生命的转折点,对前景有盼望、对全能者有信心。
诗篇带给人积极进取的感受,读后使人增加勇气,得着鼓励与安慰,在失败与颓丧之际,仍有力量站立起来。这正是希伯来诗与中国诗主要的不同。
四. 解释的原则
如上文所述,解释诗篇须注意它的象征性用语和平行对句的文体特征,除此以外,还得留意下列几点:
A. 学习欣赏诗篇
“欣赏”就是进入诗人的境界,对诗人的经历、感情及所描绘的意境有所体认。
基于诗篇乃抒发感情的文字,读诗篇必须先“体认”然后才“了解”。桑安柱牧师将“学院式”的研究与诗篇的“欣赏”作出以下的分辨:
“学院式”的研究方式,主要的是以“作品”为对象。“欣赏”的研究,主要的是以“作家”的经历为对象。一个是要研究“诗”的结构形像内容,一个是要明白“诗人”自己,体验“诗人”的人生经验。前者对于作者的利益较大,后者对于读者的益处较多。“学院式”的研究诗篇,有它的地位与贡献,但它只能为诗篇的欣赏,铺好前进的阶石。过去的时候,太多的诗篇读者受串珠注释性的约束,受大段小条的学院式的桎梏,忽视诗篇的欣赏。学院式的诗篇研究也许能使读者成为一个诗篇的学者;但惟有重视诗篇的欣赏,才使诗篇的属灵价值更显著起来,使读者获得灵性上的造就。6
故此,读诗篇应该先欣赏诗人写景寄意的感受,不必先注重生硬的解释,以致破坏原作的美感。
B. 不必过分咬文嚼字
希伯来诗歌在本质上是对心说话,然后才进到脑海中。换句话说,诗篇大部分的诗句都是感情的流露。诗歌主要的目的是要表达感情,挑起人的感受过于启发思想,使读者在理智的了解以外可以产生共鸣。因此,正如菲(Fee)与斯图尔特(Stuart)所说,“解经者必须注意不要过分解释诗篇中的一字一句,不必专注于找出诗人根本没有想过要传递的特殊含义”。7
C. 注意“咒诅诗篇”的解释8
研读诗篇,偶尔会读到诗人对仇敌咒诅的话(英文称“imprecation”),它似乎与诗篇的本质和内容不一致,亦与新旧约有关“爱人如己”的教导相异(参利19:18;太5:38-48;罗12:19-21),到底原因何在?这问题若不解决,将会拦阻人对诗篇的欣赏,并且在祷告生活中会有不协调的应用。
1. 基本意义
“咒诅诗篇”这名称的基本意义是指出,神是最终的审判者,旧约圣徒可以向神申诉,并恳求他在敌挡神的人身上施行审判、降灾或咒诅。
2. 一项统计
根据一项统计,这些“咒诅诗篇”约有19篇,共386节。其中有65节语气较重(它们出自诗篇第5、27、31、35、40、69、109、140等),最严重并最具代表性的是第35、69和109篇。因此,“咒诅诗篇”的数量说多虽不多,说少亦不少。
3. 解释的大前提
在提出一些正面解答之先,必须先注意几项要点:
a.
祝福语与咒诅语在古时近东地区常见。它们出现于私人的合同或国家之间的契约中,目的是要使契约产生一定的阻吓作用。咒诅语亦曾出现在圣经里(参申27:11-26),以色列会众对这种用语并不陌生。
b.
诗篇大部分是诗人向神的祷告,用诗体文字记录下来。有时,诗人会多采用象征性或夸大的用语来表达感情。
例如,诗人说:“将要被灭的巴比伦城啊,报复你像你待我们的,那人便为有福!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的,那人便为有福!”(诗137:8-9)从历史与地理的角度看,巴比伦因缺少山石,建筑多用泥砖与灰泥,刚好与巴勒斯坦多石的地势相反。诗人的话应该被理解为一种象征性并夸大的用语,指出神要追讨巴比伦的罪,除灭他们的子孙。
c.
在这18篇具有咒诅语的诗篇中,至少有13篇是大卫的诗。认识大卫的人,都知道他并非嫉妒心重、急于报复的人。他在逃难期间两次不杀死敌扫罗,并且放过恶言顶撞他的拿八与示每(撒上25章;撒下16章),可见他宅心仁厚。既然大卫比其他人写作较多的咒诅诗篇,这些咒诅语的存在必另有目的。
4. 两种缺乏深度的进路
a.
第一种进路是采取“鸵鸟政策”,置诸不理,如同没有看见一般。但问题始终没有得着解决,久而久之,会导致信徒对神的美善与圣经的真确性产生质疑。
b.
第二种进路认为这只是诗人在愤怒时情感的自然宣泄,并不表示圣经赞同。然而,问题是,到底该怎样分辨哪些是诗人感情的发泄,哪些是神默示的心意呢?诗篇经常在崇拜中被诵读,若根据这种解释,信徒会在不知不觉间也用这些“不理想”经文来祷告,岂不是得罪神?
5. 较为可取的解释
较为合理的解释包括下列两方面的论据:
a.
旧约时代是神权的时代,攻击神的受膏者是向神的主权发出挑战。属神的人本着神的心意,向不虔不义的人发出神圣的警告,并不为过。正如大卫说:“神啊!你必要杀戮恶人;所以,你们好流人血的,离开我去吧!因为他们说恶言顶撞你,你的仇敌也妄称你的名。耶和华啊!恨恶你的,我岂不恨恶他们吗?攻击你的,我岂不憎嫌他们吗?”(参诗139:19-21)
这些祷告乃出自对罪恶极度厌恶的人,他们迫切期待公义的伸冤者来临,让神的旨意得着成就。
他们所流露出伸冤的祷愿,并不是为自己申诉,乃是求神断定。如果神的帮助不来到,一切公义的盼望都会消灭。
b.
诗人从神得启示,向顽梗悖逆的罪人指出他们将来的结局。有人认为“拿你的婴孩摔在磐石上”(诗137:9)这类咒诅语并不人道,不符合耶稣基督与新约圣经所强调的仁爱精神。
但十分希奇,这句话竟然曾出自主耶稣的口。耶稣为耶路撒冷离弃神而哀哭,并向他们宣告将临的审判:“因为日子将到,你的仇敌必筑起土垒,周围环绕你,四面困住你,并要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连一块石头也不留在石头上,因你不知道眷顾你的时候。”(路19:43-44)“扫灭你和你里头的儿女”的希腊原文可译为
“将你和你里头的儿女摔在地上”(“dash you to the ground, you and your children with you.”),它的字根与诗篇137:9节的七十士译本译文相同。由此可见,神公义的审判要临到那些不虔不义的人,这一点在旧约与新约是一致的,没有变更。
五. 研究的步骤
1.
可根据“十步释经法”的10大步骤来研读诗篇。但必须先设身处地进入诗人的感情世界中,品味欣赏诗中的意境。诗篇的欣赏可属于观察的部分。在观察的步骤中,可以不用过分仔细。
2.
虽然研读诗篇必须先行欣赏,但诗人的文思仍是有路可循,诗中的结构是可以辨认出来的。
3.
在解释的时候,必须注意诗篇的文体特征,先断定诗人借着象征性用语所表达的意义。(有关象征性用语的解释,请参第20章“古喻今释”。)
4.
诗篇虽与别的文体不同,但诗人仍有主要的信息要传递。
六. 例证:诗篇第46篇
细读这篇诗,可以体会诗人坚强伟大的信心。它用信心的宣告开始:“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是我们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借此引介出全诗的主题,然后用不同的方式演绎这主题,如同交响乐的主要旋律藉多种的变化出现一样。
吟诵这篇诗,音调不能低沉,最理想是用男高音的嗓子朗诵。若能真正进入诗的意境中,必定会受它坚强的信仰力量所感染。马丁·路德根据这篇诗写成了传诵至今的《坚固保障歌》,它采用了雄浑的曲调,配合歌词的激昂情怀,唱出来真是力量万钧。
诗篇第46篇用高低抑扬的方式写景寄意,一时高昂得如万马奔腾,一时又宁静得像波平影倒,它美丽而雄浑有力,坚定了不少古今中外信徒的信心。
第一步:细察事实 / 第二步:认清关系
1.
这篇诗自成一个段落,没有文学上的上下文,至于历史性的上下文则可查考这诗写作的背景。(上下文)
2.
第1节是一个带有应许的宣告。(应许)
3.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象征性的用语。
4.
“是我们的力量”亦是象征性的用语。
5.
“是患难中随时的帮助”与“神是我们的避难所”同义。(同义词)
6.
第2、3节的描述应是象征性的用语,但亦可以是写实的文字。(象征性用语)
7.
这两节中的4个“虽然”,使整个形容语句加增了渐进的力量。(递进的观念)
8.
“所以……我们也不害怕”(2、3 节)是因果先后的关系。“不害怕”是第1节信心宣告的结果。(因果的关系)
9.
“细拉”一词出现了3次(3、7、11节;按:《和合本》在第11节没有译出“细拉”一词),都是用小字。(重复词句)
10.
第4节所描述的景象与第2、3两节的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从上文形容山崩海啸的情况,忽然转而集中注意力在一条平静的河流。(映衬)
11.
“使神的城欢喜”(4节)是修辞学上的拟人法。(象征性用语)
12.
“这城就是至高者居住的圣所”亦是修辞学上的拟人法。(象征性用语)
13.
“神在其中,城必不动摇”(5节)是一个应许。(应许)
14.
“城必不动摇”(5节)是象征性的用语。
15.
“到天一亮,神必帮助这城”(5节)重复了第1节“神是患难中随时的帮助”的信息。(重复词句)
16.
第6节可见神是制伏列国的主。
17.
“神发声,地便熔化”(6节)是修辞学上的拟人法。(象征性用语)
18.
第7节“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雅各布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是一项应许。
19.
“神与我们同在”的信息在这篇中出现多次(参第5节的“神在其中”与第11节的重复句)。
20.
全诗几次出现与第1节同义的词句,诸如:“避难所”(1、7、11节)、“帮助”(1、6节)。(同义词)
21.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一语出现了3次之多(1、7、11节)。(钥句)
22.
第8节:“你们来看耶和华的作为,看他使地怎样荒凉。”这是一道命令。
23.
第8、9节是列举神作为的一些例证:
‧他使地荒凉。
‧他止息刀兵,直到地极。
‧他折弓断枪,把战车焚烧在火中。(例证)
24.
第10节:“你们要休息,要知道我是神!我必在外邦中被尊崇,在遍地上也被尊崇。”这是一道命令。
25.
诗人先邀请读者同来看神的作为,然后勉励他们要休息。(先后的关系)
26.
要先休息,才会知道他是神。(先后的关系)
27.
第11节:“万军之耶和华与我们同在;雅各布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这是重复第7节的一项应许。
28.
诗中充满对神的描述:
‧神是保护人的神,他“是我们的避难所,是我们的力量”(1、7节)。
‧神是帮助人的神(1、5节)。
‧神的主权统管列国(6、10节)。
‧神是“万军之耶和华”(7、11节),是大能者,是帅领万军的勇士。
‧神是“雅各的神”(7、11节), 表明他是守约的神。
‧神是与人同在的神(7、11节),“神在其中”(5节)亦是他同在的意思。
29.
比较经文:
‧有关“神的保护”的主题,可比较诗篇一百二十一篇、申命记三十二章7至10节。
‧这篇诗中有关“神赐平安”的重点,与腓立比书4:6至7节中所记的十分相似。
第三步:注意结构
本诗可分为3个段落,以3个细拉来划分,而且每段都包括着主题句子(1、7、11节):
1.
神是我们在患难中的保障(1-3节)。
2.
神的搭救是及时的(4-7节)。
3.
神的作为使人可以宁静信靠(8-11节)。
第四步:勤发问题 / 第五步:逐题解答
1.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应作何解?
“神是我们的避难所”(1节)是暗喻的用法,顾名思义,“避难所”是给人避难,保护人免受灾祸侵扰的地方。用在神的身上,表明人在遇到灾难或痛苦时,神是我们的保护者。下列的简图可表明这暗喻的意义(化解象喻):
![生动有趣的释经/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生动有趣的释经/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生动有趣的释经/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生动有趣的释经/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生动有趣的释经/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生动有趣的释经/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生动有趣的释经/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生动有趣的释经/中国诗歌与希伯来诗歌的异同]()
保护
2.
神怎样可以成为我们的力量?
“神……是我们的力量”的意思是:神不单自己有力量,而且还会赐力量给他的儿女。(词的意义)
3.
“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指出神会随时随地伸出援助的手,在信徒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他就在他们的身旁。希伯来书4:14-16节有相类似的经文:
我们既然有一位已经升入高天尊荣的大祭司,就是神的儿子耶稣,便当持定所承认的道。因我们的大祭司并非不能体恤我们的软弱。他也曾凡事受过试探,与我们一样,只是他没有犯罪。所以,我们只管坦然无惧地来到施恩的宝座前,为要得怜恤、蒙恩惠,作随时的帮助。
这正是“在患难中随时的帮助”之意。耶稣“赶紧伸手”拉着快要下沉的彼得(太14:31),是这节经文(诗46:1)的最好批注。(词的意义、以经解经)
4.
第2、3两节中所描述的自然景象是写实性的还是象征性的?
有解经者认为这段经文是描述实在的天灾临到。但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两节经文是象征性与夸大性的描述,指出所面临的危机已达到非常严重的情况,有山崩海啸般的剧烈。采取“象征性”解释的原因有二:
‧第5节暗指“神的城”(神子民居住的地方)所遇到的困难,而神的帮助必然及时临到,拯救他的百姓脱离险境。另外,第6节所描述“外邦喧嚷,列国动摇”的情景,可指出列国对神的城所采取的行动,但因着神的帮助,列国所居的地都要镕化。
‧这篇诗所描述的情况,可能是在西拿基立侵略以色列国的时候发生(参王下18章;赛36章),这历史性的战争与这篇诗的描述十分吻合。(上文下理、化解象喻、历史背景)
5.
在这种情景之下,为什么可以不惧怕?
因为知道神是我们的神,是我们的避难所,而且他应许会在患难中随时伸出援手,所以我们不必惧怕。(上文下理、逻辑推理)
6.
“细拉”是什么意思?
对于“细拉”的意义,解经家有不同的见解。但有一件事可以确定,那就是:这词常在诗类经文段落的结尾出现,有停顿休止的作用,与音乐上的休止符极为相似。(词的意义)
7.
为什么第4节忽然出现“一道河”,它与前文的关系怎样连在一起?
第4节的“河”与前面第2、3两节形容的“天翻地覆”情况刚好作出强烈的映衬。“河”在这里有“稳定”、“平静”的意义;“河”在圣经其他地方可以象征神的同在(参赛八6,三十三21)。(上文下理、词的意义、逻辑推理)
8.
这座城是真的城还是想象出来的?
这座城是神的百姓居住与聚集的地方。“神的城”应是象征性的用法,乃指城中的百姓说的。因此“神的城欢喜”即住在其中的百姓欢喜。“神的城不动摇”亦即神的百姓不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化解象喻、逻辑推理)
9.
“到天一亮,神必帮助……”(5节)何所指?这与“神是患难中随时的帮助”的意义是否相违?
“天一亮”是象征性的用法,意指神及时的帮助。黑夜要过去,白昼将临近,光明与希望随着白昼而来。这句话曾出现在出埃及记十四章27节,描述神如何在适当时候将以色列人的仇敌消灭。因此这节经文(诗46:5)与“神是患难中随时的帮助”有相辅相成的作用。(化解象喻、以经解经)
10.
神的声音如何能使地“熔化”(6节)?
它说明神只须说一句话,敌人的居所就会归于无有,意指神消灭敌人“易如反掌”。(化解象喻)
11.
神被形容为“万军之耶和华”、“雅各的神”,有何含意?
“万军之耶和华”是神的称谓之一,表明他是天上万军的总指挥、是大能的勇士。这称谓更加强了“神的保护”的意义。万军之耶和华若与我们同在,有什么可以惧怕呢?“雅各的神”说明神记念他与以色列人先祖所立的约,是守约施慈爱的神。(词的意义)
12.
第7节所用的“避难所”一词,与第1及11节用的有没有不一样?
第7节的“避难所”在原文的用词,与第1及11节所用的不同。这词有“坚固保障”(stronghold)的意思,在字义上是指“安全的高地”,是战事中那些在山上被岩石保护的天然屏障。(词的意义、历史背景)
13.
第8、9节中所描述有关神的作为,给我们看见他哪一方面的本性?
这些对神的作为的形容,都清楚指出他是拯救人的神。
14.
为什么要先休息,才会知道他是神?
因为若不休息安静,就只会看见周围可怕的情景,听到世界嘈杂的声音,不会看见神的作为。(上文下理、逻辑推理)
15.
诗中充满对神的描述,这有什么重要性?
这些描述表明诗人特别强调神的主权与本性。因为他的保护,神的子民可以无忧无虑地平安度日。(上文下理、逻辑推理)
16.
比较其他有关神的保护(诗121篇;申32:7-10)与神赐平安(腓4:6-7)的经文,可发现什么?
比较这些经文之后,可发现信徒在世上虽有困难与忧虑,但借着祈祷倚靠主,必得主所赐的平安。(比较经文、以经解经)
第六步:归纳总意
1.
神是圣徒的神,是他们的避难所,经常赐力量给属他的人,且应许要帮助他们度过急难与危机。信徒可以因为他的保护而无所惧怕。
2.
神的同在带来的平静与安稳,因为他在适当的时候施行作为,彰显能力,毁灭敌人,化解困局。他是统领天上万军的神,又是守约施慈爱的神。
3.
因为神是满有能力的神,他在合适的时候施行拯救,属主的人必须安静休息,承认他的主权,才可以经历他的作为,过无惧的生活。
第七步:找出主题
因为认识神是信徒在危难时的坚固保障,信徒可以宁静信靠,无忧无惧。
结论
诗篇是以色列人的崇拜手册,也是历代信徒所喜爱的灵修宝藏,故此在研读时得更加小心。菲与斯图尔特对解释诗篇的考虑甚有参考价值:
既然历代的信徒在感到困惑或喜乐的时候都会翻阅诗篇,我们在提供对诗篇的解释原则时有点犹豫,恐怕会将它变成一种呆板的文体来处理。然而,有些地方仍需要特别注意,好让信徒在阅读、吟唱或祈祷时能享受更大的喜乐。9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