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星般划过天际的德国女画家

标签:
文化历史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德国早期表现主义里尔克 |
分类: 感知德国 |
流星般划过天际的女画家
杨悦《悦读德国》
从她画前经过,那双妇人的大眼睛,似笑非笑,隐隐含笑,直直盯着你,让人不由驻足凝望;那对女孩的圆眼珠,滴溜溜望着你,是否想要倾诉。移步到别的画作前,踱出展厅,迈出美术馆,可那一双双眼眸,默默跟着你,欲说还休。被一种眼神勾住的感觉,挥之不去,让人产生一探究竟的渴望,那些一百多年前的人们,那些妇人和孩子,他们曾有过怎样的生活、怎样的家人和朋友、怎样的感受与思索……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 (Paula Modersohn-Becker) 的作品收藏在德国各地的美术馆,数量不多,鲜有巨大的尺幅与缤纷的色彩,却让人过目难忘,忍不住凑近端详,看画的名称、画家的名字、出生地和生辰日期,赫然发现,这位女画家,仅存活了31个年头,像一颗流星,倏然划过夜空。
保拉是二十世纪初德国最重要的女画家,是艺术史上第一位绘制裸体自画像的女艺术家,被誉为德国表现主义画派的先行者。保拉的作品多取材于日常生活,没有宏大的主题,除了静物画和风景画,她尤其擅长人物肖像画,一股拙朴之气扑面而来,蕴含着自然而原始的生命力。她曾在日记里写道:“如果一个人有能力用手将人物和景物描摹出来……因形状的朴素而伟大,那就是最棒的。”
终其一生,保拉都在找寻属于自己的绘画语言,在男人占据画坛主要地位的年代,她单枪匹马四处闯荡,孜孜以求艺术眼界的提升与绘画技艺的提高。保拉要像莫奈、毕加索、夏加尔一样长寿,其画风会发生怎样的转变?会加入北德“桥社”或南德“蓝骑士”吗?还是继续踽踽而行在北德与巴黎之间?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1876年生于德累斯顿,12岁时举家迁往不莱梅,父母重视孩子们在艺术、文学、音乐方面的教育。保拉16岁时前往英国学习家政与英语,还上速写课,半年后回到不莱梅,后遵父命经过两年的学习,通过了教师资格考试,之后去往挪威旅游,参观蒙克画展。保拉终究抑制不住当画家的渴望,去到柏林接受正规的美术教育。那时的国立画院不接收女生,社会风气不允许女子在婚前见到裸体,保拉只能进入柏林女子美术学校学习,为她日后远赴巴黎学习人体写生埋下了种子。
不莱梅艺术馆 (Kunsthalle Bremen) 1895年举办的一次画展引起了保拉对“艺术家村庄” (“Künstlerdorf”)的好奇与兴趣。“艺术家村庄”又称“艺术家部落” (“Künstlerkolonie”),位于不来梅东北20公里处的小村沃尔普斯韦德(Worpswede),十九世纪末只有大约700个原住民,其静谧独特的沼泽地风光吸引了一批逃避工业化城市、向往田园生活的德国艺术家来此定居、创作。
1898年,保拉·莫德松-贝克尔来到这里,欣喜无比,沉醉于自然风光与人物风情,与女雕塑家克拉拉·韦斯特霍夫 (Clara Westhoff) 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同拜著名风景画家Fritz Mackensen为师,他也是这块风水宝地的“发现者”。两位年轻姑娘雄心勃勃,誓要成为比这些业已小有名气的男画家们更为出色的艺术家。
在这里,保拉结识了比她年长11岁的风景画家奥托·莫德松 (Otto Modersohn),对其甚有好感,欣赏他富于渲染、充满感伤色调的风景画作;莫德松此时已婚,他赞赏保拉的艺术激情,在艺术上给予她指点。
1900年元旦,在这具有象征意义的新世纪第一天,保拉乘坐火车首次踏足当时的欧洲之都巴黎。从北德小村来到心中的艺术圣地,保拉仿佛置身于梦境,轻快得像要飞起来:巴黎,我来了,我要开始全新的生活,像男人一样学习人体写生,遍访博物馆与美术画廊,向古典绘画大师致敬,观摩研习先锋艺术,从当代杰作中采气补气、吸收营养。
同年,24岁的诗人里尔克应邀来到“艺术家村庄”度假,此时的他已名满天下,与保拉、克拉拉结为好友,这群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常常济济一堂,念诗品画,唱歌跳舞,饮酒聊天,远离大都市的纷繁与喧嚣,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享受青春,享受爱情,享受生活。
里尔克自幼爱好艺术,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保拉画室,两人相谈甚欢,诗人在日记里留下了动情的描述。1901年春,里尔克与克拉拉结婚,两年后分道扬镳,但没有离婚。婚姻对于视个人自由高于一切、害怕束缚与羁绊的诗人来讲,无疑是一种折磨,这点上,里尔克与保拉如出一辙。
保拉先后四次前往巴黎,居住了两年之久,浸淫在艺术的天地,汲取艺术创作的灵感,她在卢浮宫临摹,在艺廊观赏塞尚最新的画作,通过里尔克的介绍参访罗丹工作室……
保拉是最早意识到塞尚艺术价值的德国画家,这位后被奉为“现代绘画之父”的法国后期印象派大师,给渴望突破与创新的德国女画家打开了重新审视绘画、重新定义绘画的一扇窗。
从此,保拉·莫德松-贝克尔不再追求单纯地描摹自然,而是去画出自己内心深处的感受,画出自己独有的风格与气质,她做到了。保拉的作品迥然与同时代的德国画家,包括“艺术家部落”的朋友们。在其生前,少有人真正欣赏她,甚至无法理解她,她远远地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走在了大多数男艺术家的前面,其偶像是塞尚、梵高、高更、罗丹,从其作品可窥一斑。
对艺术的追求,对自由的向往,促使保拉一次次远离北德小村,一次次奔赴法国巴黎,故正在伍珀塔尔冯·德尔·海德博物馆 ( Von der Heydt-Museum, Wuppertal) 举办的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画展,被命名为“游弋在沃尔普斯韦德与巴黎之间”(zwischen Worpswede und Paris) ,因观众反响热烈,延期举办到2019年2月24日。
1900年六月,在保拉的催促下,莫德松抛下久病的妻子,只身来到巴黎,想像保拉一样,观摩研习巴黎最前沿的艺术。不幸的事情发生了,莫德松妻子突然死于肺结核,遗下两岁幼女,莫德松匆匆返德奔丧。之后,他与保拉的关系激剧升温,同年九月两人订婚,次年五月结为夫妻。
保拉母亲要求女儿婚前去柏林上烹饪班,以便婚后履行“洗手做羹汤”的主妇职责。婚后保拉一门心思都在绘画上,动不动就往巴黎跑,那时出趟远门可不比现在,莫德松忍不住抱怨妻子“任性甚至自私”。
“母子”是保拉作品一大主题,此次画展中有三幅母子裸体画像:侧卧着哺乳的妇人,母子紧紧依偎,那是天地间最初始的情感,新生命呱呱坠地的喜悦伴随着哺育的艰辛;幼儿端坐在母亲膝头,全然的倚靠与信赖,妇人磐石般的坐姿,如大地母亲承载滋养万物;站立着环抱婴孩哺乳的女人,丰乳肥臀,双臂浑圆,头戴红花、耳坠与项链,曾经的柔弱与妩媚转化成“为母则刚”的坚韧,闭目吸吮的孩子,小拳头伸向母亲的嘴唇,接纳的满足与奉献的喜悦,生命的传承,生生不息。
1905年圣诞,里尔克来到“艺术家村庄”探望妻女。此番故地重游,他首次见到保拉的多幅油画作品,为之感动,于是买下其中一幅作品以兹鼓励。这幅画现藏于不莱梅艺术馆,叫做“婴儿与母亲的手”(1903年)。
里尔克写信给艺术资助人与收藏家Baron Karl von der Heydt,赞叹道:“最神奇的是,莫德松的妻子摸索出一条别具一格的绘画之路,直截了当地、毫无顾忌地作画,那些最具沃尔普斯韦德特色的景物,从未有人如此观察过、如此画过,她却以独树一帜的风格与梵高和其绘画方向具有不可思议的相通之处。” 保拉生前仅卖出三件作品,里尔克是最早认识到保拉艺术价值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留下的文字对日后推广保拉的绘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视艺术为生命的保拉,曾一度打算永远离开这座小小的村庄-这片“魔鬼沼泽地”,离开渐渐分崩离析的“艺术家部落”,离开这群渐行渐远的艺术家同行,她想与丈夫离婚,于1906年再次只身前往巴黎,但她在经济上始终未曾独立,依赖于丈夫慷慨的资助。
居住在巴黎的里尔克答应给她尽可能的帮助,他理解保拉追求个人独立、向往全然为艺术而生的执念,这点上他们是知己与同道,均不满足于婚姻生活。同在异乡的他们常在一起度过周日。保拉在1906年的5、6月间,替里尔克画了一副肖像画,她死后,“艺术家村庄”的灵魂人物、艺术家Heinrich Vogeler见到这幅画,大为赞赏,认为画出了里尔克的诗人气质,他写道“……修道士般遁世与貌似软弱的背后,隐藏着一股狂热而目标明确的精神力量,稀疏的胡须,喃喃自语的嘴唇,审视着的平淡目光却朝向内心,这一切看上去美妙极了。”
1906年7月,两人见了最后一面,像平素一样吃饭聊天,谁能料到,那就是朋友间的永诀。保拉死后,里尔克写了一首《安魂曲-致友人》献给她,痛惜她英年早逝。
同年9月,保拉再次写信给莫德松提出离婚,但很快改变了主意,在她请求下莫德松来到巴黎,两位艺术上的知己重修旧好,鸳梦重温,在巴黎度过了保拉生命中最后一个冬天。
保拉怀孕了,她最大的愿望终于成真,憧憬着为人父母的喜悦,夫妻俩于1907年三月双双回到“艺术家村庄”,准备迎接新生命的降临。
1907年11月2日,保拉生下女儿玛德希尔德,18天后,沉浸在幸福中的保拉意外死于血管栓塞,她留在世上的最后一句话是:“好可惜啊。”
2016年,保拉·莫德松-贝克尔诞辰140周年之际,德法联合摄制的传记片《保拉》在瑞士洛迦诺国际电影节 (Festival del film Locarno) 首映,海报副标题是保拉的一句话:“我的生命应如一个节日。”
保拉给世人留下700幅油画和1300幅素描,那些全身心追求艺术的日子,就是她生命中一个个闪闪发光的“节日”,耀眼而璀璨。
人的生命是脆弱的,比不过山川,也熬不过物件。如今, “艺术家村庄”依旧人来人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在此思考创作,这里也成为热爱自然和艺术的人们趋之若鹜的旅游圣地。
保拉曾一心向往作为艺术家的独立与自由,却始终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今年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终战百年祭,也是德国女性享有选举权百年庆,保拉们生前尚不能经济独立,更遑论政治权利。
如今举办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画展,既是致敬这位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德国女画家,也是告慰像保拉一样,没能在教育上、经济上、政治上享受到平等权利的女人们。
画布上那一双双眼睛,或黯然、或平静、或热烈、或惆怅,她们所渴望的,与今天的我们是一样的:健康、独立、自由、爱与被爱。
2018年12月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1:保拉·莫德松-贝克尔最后一幅自画像,1906/1907年,藏于埃森福克旺美术馆 (Museum Folkwang, Essen)。
http://s1/mw690/001ZnPoLzy7qckqHHKEc0&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2: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画展图册:“游弋在沃尔普斯韦德与巴黎之间”,封面画题为《戴草帽的小女孩头像》,作于1904年。
http://s14/mw690/001ZnPoLzy7qckqSYO17d&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3:书籍《保拉·莫德松-贝克尔书信与日记》封面。
http://s15/mw690/001ZnPoLzy7qckrqLRI1e&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4:冯·德尔·海德博物馆举办保拉·莫德松-贝克尔画展,至2019年2月24日。
http://s15/mw690/001ZnPoLzy7qcksYrzE6e&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5:《年轻女孩》,约1901年,藏于汉堡美术馆。
http://s14/mw690/001ZnPoLzy7qcku8gEt2d&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6:《年老的沼泽地农妇》,1903年,藏于汉堡美术馆。
http://s14/mw690/001ZnPoLzy7qckwnHYx1d&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7:《阳光下的孩子》,约1903年,藏于汉堡美术馆。
http://s7/mw690/001ZnPoLzy7qckxApg2b6&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8:《母子》,1903年,藏于汉堡美术馆。
http://s12/mw690/001ZnPoLzy7qckydzUn6b&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09:《两个穿蓝白裙子的女孩》,1906年,藏于汉堡美术馆。
http://s12/mw690/001ZnPoLzy7qckyDPKz7b&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10:《雕塑家克拉拉·里尔克-韦斯特霍夫》,1905年,藏于汉堡美术馆。
http://s14/mw690/001ZnPoLzy7qckzPp6t0d&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图11:《女孩头像》,1906年,藏于法兰克福斯泰德美术馆。
http://s7/mw690/001ZnPoLzy7qcl8kXEG06&690
保拉·莫德松-贝克尔与女儿玛德希尔德 (1907-1998)
http://s13/mw690/001ZnPoLzy7qcl8p9483c&690
德国二十世纪初最重要的女画家保拉·莫德松-贝克尔 (1876-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