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遇见明星---记德国斯泰德博物馆的纪念大展

标签:
斯泰德博物馆威尔汉姆·哈默修伊马克斯·利伯曼埃米尔·诺尔德丢勒 |
分类: 感知德国 |
http://s3/mw690/001ZnPoLzy77cdin85Qd2&690
德国画家马克斯·利伯曼
人喜欢在岁末回顾过去一年发生的事情,不愉快的就不想了,让它随风去。愉悦的事情,有的只能揣在心里,温暖自己;有的却可以尽情与朋友分享,交流探讨。
点着迎候圣诞的红蜡烛,坐在被窝里浏览画册,回味那些美好有趣的瞬间。难忘在年初,陡峭寒风中,来到法兰克福施泰德美术馆 (Städel Museum),参观建馆200周年纪念大型特展《明星遇见明星-杰作之间的对话》(Stars treffen Stars-Dialog der Meisterwerke)。
这次展览从馆藏品中挑出最具代表性的40件作品,以此为基础,从世界各地美术馆、基金会乃至私人藏家手里借来名家名作,通过精心布展,让展品之间进行无言的对视与对话,“此时无声胜有声”,给观者耳目一新的感觉。同一位艺术家相同素材的作品,或不同艺术家相关题材的作品,从不同收藏处聚集于此,仿佛阔别经年的弟兄姐妹欢聚一堂,令观者为之啧啧惊叹。
前些年去施泰德美术馆看过几次特展,从丢勒、埃米尔·诺尔德 (Emil Nolde) 到莫奈,每次都乘兴而去,舒心而归,其中一些馆藏油画让人过目难忘,比如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乐队乐手》(Die Orchestermusiker),前景中三位身着黑色礼服的管弦乐手,背对着观众凝神演奏,舞台上芭蕾舞女抬眼望着你,巧笑倩兮。这次特展分别从巴黎奥塞美术馆(Musée d'Orsay)和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借来了另外两幅类似的油画,分别是《歌剧管弦乐队》(Das Orchester der Oper) 和《芭蕾舞剧“魔鬼罗伯特”》(Das Ballet“Robert der Teufel”) ,均为乐手伴奏芭蕾舞剧的场景,视角、着色、侧重点不同,视觉效果迥异。第一幅,白领黑衣的乐师背影衬托出芭蕾舞者的甜美清新,观众的视线被舞台上的美人儿吸引住了;第二幅,芭蕾舞者退居次位,若隐若现;乐师成为画面的主角,全神贯注地演奏着,观者如果屏息倾听,仿佛能闻见若有似无的悠扬乐音;第三幅,台上群魔乱舞,台下乐师正襟危坐;但见观众席前排络腮胡绅士,蓦然转身,背向舞台,举起望远镜,眺望远处包厢的佳人,目不转睛,心驰神往。
方寸之间,台上台下,舞女乐师观众,神态动作活灵活现,让人莞尔,十九世纪下半叶的法国剧院就这样活色生香地呈现在我们面前。这三幅作品 (分别作于1872、1870和1876年),好像是一套邮票不可分割的三联张,终于被煞费苦心地收集到了一起。
德国画家马克斯·利伯曼
艺海怡情,艺海拾珍,每次去斯泰德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次牢牢记住了丹麦画家威尔汉姆·哈默修伊 (Vilhelm Hammershøi) 的大名。2012年,通过几位私人赞助者与基金会的共同慷慨解囊,斯泰德博物馆以重金购得哈默修伊的一副油画作品,即《室内,海滩街30号》(Interieur, Strandgade 30)。以前观展时,这幅灰色调的作品没有引起我的注意。这次大展,同系列的五幅作品联袂展出,从左至右分别为《海滩街30号,室内读书的女人》、《室内》、馆藏品如上、《室内,海滩街30号》和《白色的门/开着的门》(Weisse Türen/Offene Türen)。 “五朵金花”齐刷刷亮相,相互映衬,占据着整整一面展墙,散发出沉静而微妙的气氛,夺人眼目,让人惊艳。对相同题材的不断重复、不断创新、不断发掘所带来的这种单纯而别致的美,便是系列作品的独特魅力,让人觉得熟悉而亲切,没有丝毫的单调与乏味。
威尔汉姆·哈默修伊1864年出生于哥本哈根商人家庭,八岁开始习画,后入美术学院就读。1891年他与伊达Ida结婚,1898年至1909年居住在哥本哈根海滩街30号的公寓里,这间公寓成为画家大部分画作的主题,这次展出的五幅油画作于1901至1908年间。妻子伊达,室内的摆设,墙上的装饰,一扇扇门窗,日常生活的场景,成为画家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就像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不停地描绘不同时辰不同光线下的卢昂主教堂和干草堆一样,哈默修伊不停地描绘他的“哥本哈根海滩街30号”,有关这个主题的绘画成为他最具代表性的系列作品。德国著名诗人里尔克(Rainer Maria Rilke,1875~1926)曾到哥本哈根海滩街30号拜访过画家,对他赞不绝口:“昨天我与哈莫修依第一次见面……我肯定越了解他,就越能欣赏他自然的简单与沉默。我希望能再见到他,即使我们之间无法有太多的交谈。他给我的印象是他只致力于绘画一事,至于其它的俗事,他不会也不想去做。”这栋建造于17世纪的砖砌房屋至今仍矗立在哥本哈根,丹麦政府有意以老照片和哈默修伊的画作为依据,来修葺并恢复当时艺术家居住时的面貌。
这五幅画,干净、从容、静默、无言:白色的门,暗红的桌布,空空的茶杯,厚重结实的木椅,一尘不染的木制地板,妻子读书的侧影,她的黑色长裙、她扫地时的背影、白色头帕和围裙,还有散发着金属光泽的明黄色门把手和银灰色取暖设备,焕发出一份静谧安宁的气氛,而房间的空寂、人物的背影又让人体味到一份疏离与神秘。其中《海滩街30号,室内读书的女人》(1908) 显然受到荷兰画家维米尔 (Hohannes Vermeer) 的著名油画《读信的蓝衣女子》(1663) (Breifleserin in Blau) 的启发,画中人各自沉浸在阅读的世界里,表情沉静,内敛专注,遗忘了周遭的一切。
观者的注意力也被画面吸引住了,在画作之间反复凝视、对比、揣摩和思索,暂时淡忘了自己的喜怒哀乐,完全沉浸在艺术家所营造的这种纯粹和微妙的气氛里。其中一位壮年男子,身穿白色衬衫和黄色马甲,头戴灰色礼帽,独自一人静静地坐在轮椅上观赏,久久没有离去。
哈默修伊青年时代就已经成名,作品参展过1889 年和1900年的巴黎世界博览会,以及1903年的威尼斯双年展,1905年,他的个人画展在柏林、科隆、杜塞尔多夫和汉堡巡回展出,反响强烈。
里尔克曾经打算写一篇有关哈默修伊的文章,却迟迟没有动笔,他在写给其艺术赞助人阿尔弗雷德·布拉姆斯的信中解释道:“哈莫修依不是一位可以急促草率介绍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往往在某一个时空中转化为冗长而舒缓的步调,并且提供给观赏者谈论艺术里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元素。”
里尔克的这篇文章最终没有完成。哈默修伊在1916年52岁时罹患癌症去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供后人追溯,去世前,他亲手销毁了所有的日记和信件,遗留给世人的,除了画作,便是永远的寂静。
随着战后欧洲各种艺术浪潮的风起云涌,哈默修伊因其绘画风格是一种“去情绪化”的单纯画风,调子偏暗偏冷,被视为脱离潮流,渐渐地淡出了公众视野,慢慢地被世人遗忘了。
金子终归要发光,1997-1998年,法国奥塞美术馆与美国纽约古海姆美术馆(Guggenheim Museum)举办了哈默修伊大型回顾展,让世人重新发现和认识了这位尘封已久的艺术大家。
斯泰德博物馆的这次主题大展《明星遇见明星》,不仅是杰作之间的对话,也是心灵之间的对话,充分彰显了该馆丰富的馆藏,横跨悠悠700年艺术史,令人回味无穷。
馆外凛凛寒冬,馆内,人们沉浸在艺术的海洋里,如沐春风。
http://s4/mw690/001ZnPoLzy77cbncnsf63&690
德国画家马克斯·利伯曼
http://s16/mw690/001ZnPoLzy77cbkrdBJdf&690
德国画家马克斯·利伯曼
http://s6/mw690/001ZnPoLzy77cbkCw3H95&690
德国画家马克斯·利伯曼
http://s7/mw690/001ZnPoLzy77cbmOrwq36&690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乐队乐手》1872
http://s14/mw690/001ZnPoLzy77cc2p2LXfd&690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歌剧管弦乐队》1870
http://s6/mw690/001ZnPoLzy77cblJMBnd5&690
法国印象派画家德加的《芭蕾舞剧“魔鬼罗伯特”》,1876
http://s6/mw690/001ZnPoLzy77cbmqkNT15&690
主题展《明星遇见明星》招贴画。
http://s1/mw690/001ZnPoLzy77cbo1EoU40&690
丹麦画家哈默修伊《室内,海滩街30号》,1908
丹麦画家哈默修伊《室内,海滩街30号》,1901
http://s5/mw690/001ZnPoLzy77cbpbDi454&690
静静观赏《室内,海滩街30号》的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