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6/mw690/001ZnPoLgy6K78ivVel45&690
从德国到中国支教的华裔青年张蕾娜与学生们在一起。
http://s9/mw690/001ZnPoLgy6K78kGsYwc8&690
张蕾娜在给孩子们上英语课。
*本文由蕾娜口述,杨悦整理。发表在德国2014年五月版的《欧洲新报》上。
编者按:
德国有个很好的传统,就是许多高中生在上大学前先广泛接触社会,体验社会,增加国际履历和视野。有的去工商界实习,有的去澳洲边旅行边打工,有的投入国际性的公益活动。
德国华人后代心怀中国,去中国贫困地区支教,这时有所闻,但鲜有报道。
我们有幸约到蕾娜的文稿,读到在德国出生长大的我们的后代在中国支教生活的第一手报道。在此,我们感谢德国逸远慈善教育基金会的协助和支持。
我的父母来自中国,我在德国出生长大,德语名字叫Lena,今年19岁。去年,我从德国高级文理科中学毕业后,萌生了去中国贫困地区支教的想法。为此,我专门上网查找了相关的资料,了解到德国公益组织“文化生活”(http://www.kultur-life.de/volunteer/freiwilligendienst-weltwaerts/china/)在世界范围内,积极开展扶贫支教的工作,其中包括往中国贫困地区派遣志愿者。他们的这一项目,得到了德国经济合作与发展联邦署的支持,其所需资金的75%来自该联邦署。而余下的25%的资金,则需要志愿者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筹集。于是,我主动联系了德国逸远慈善与教育基金会www.yfce.org,把我想去中国贫困地区支教的愿望,以及“文化生活”要求志愿者募捐的情况告诉了他们。德国逸远基金会成立于2008年,推崇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致力于人道扶贫和教育资助。面对我的想法和愿望,他们慨然应允、慷慨解囊,为我提供了必要的财务支持,促成了我的支教之旅。
于是,去年9月份,我有幸加入了前往广西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志愿者队伍,作为一名英语教师,为那里穷困地区的中小学生教授英语。
中国贫困地区的英语教师非常缺乏,学生们常常100多个人挤在一间教室里上英语课,由于课堂上人数众多和那里所实施的教学计划,学生大多缺少练习口语的机会。几年英语学下来,却开不了口,成了“哑巴英语”。我们去支教的目的,就是辅助那里的英语教师,根据他们上一节课的内容,专门给孩子们上口语课,让他们练习用英语组词造句,培养他们开口说英语的能力,同时复习他们所学过的单词和语法。
我往返于两所中学和一所小学之间,分别给四个7年级的班级和6个3、4年级的班级上英语课,每个班级每周一节课。这里的班级与德国相比都显得人数众多,每班大约有60个人,每堂课45分钟。
我教的学生,大都非常可爱,求知欲特别强烈,对人和物都充满了好奇心。我特别喜爱三年级的小学生,他们天真无邪,淳朴可爱,惹人怜惜。当然也有顽皮的学生,他们同样也很好学,深怕老师看不见他们举手发言,有时候甚至站到课桌上去了。
万事开头难,我们刚去的时候,也遇到一些困难,比如35度高温的情况下停水停电,几个人挤在狭小的房间里,冬天没有暖气,互联网时不时瘫痪,等等。后来,我们的住宿情况得到了改善,搬到了一所职校的学生宿舍里,两个人共用一套公寓,各自拥有一间睡房,还有热水和洗衣机,并且有了较为稳定的互联网,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起到了很好的辅助作用,我觉得够满意了。
我们从德国去的志愿者一般在那里支教一年,大家都住在附近,有的甚至住在同一间公寓或者门对门,相互之间有个照应。我们有时还一起备课,周末也常常聚在一起,交流工作和生活上的经验和体会,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想和心得,大家都为能够帮助那些可爱的孩子们而感到高兴和满足。
在那里,我们也常常遇到一些别的国家来的短期志愿者,总是有新鲜的人出现和新鲜的事儿发生。但他们大多数呆几周就走了。这些人来自世界各地,有的年轻人非常有趣儿,聊起天来很有意思,可惜的是,往往刚刚才相互认识、了解和熟悉了,他们又匆匆离开了。
我们刚去的第一周,了解了中国文化,学习了授课的基本常识,还观摩了那里的老师如何上课,这里的教学方式与德国大相径庭,其中一个原因就在于,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很少低于50人。学生们没有独立自主做报告的机会,也完全没有可能让每一位学生轮流在课堂上完成“口头作业”。这里的英语课,一般都是老师在讲台前照本宣科,学生们死记硬背,虽然他们背诵下来的单词量比较大,却不会灵活使用。别说学生们开不了口自己组词造句,即便是老师,也很多无法自如地讲英文。在这样的贫困地区,师生的英文水平都普遍不高。
我现住在广西的恭城,除了在这里的恭城中学教课外,还去附近农村的莲花村小学和莲花村中学给孩子们上课。恭城是一座很小的城镇,这里以前也是农村,现在还能看见一群群的鸡在马路上跑来跑去地寻觅食物。我一周上8到10节课,主要在莲花村小学给3、4年纪的小学生上课,距离恭城20分钟的路程。就这样,一周之间,我奔走在这三所学校和10个班级之间,日子过得忙碌而充实。
我给7年级同学上课时,尽量只说英文,只有在手脚并用之下都无法解释清楚的情况下,才用中文跟他们释义。而和三年级的小学生,我常常用中文跟他们上课,因为他们的英文词汇量还非常低。
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常常有些好笑好玩的事情发生,比如他们千篇一律的生硬回答,或者牛头不对马嘴的答非所问等等。我慢慢也总结出一些教学经验,就是尽量不去重复老师已经给他们上过的内容,而是调动他们张口说话的积极性,让他们在课堂上开口闭口都只说英文,不管是通过游戏的方式,还是看图说话,让他们敢于开口说,习惯自己遣词造句,并且渐渐喜欢说,做到活学活用。这还真不是一件那么容易和简单的事情,对我也是一个挑战,不仅让我能够充分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同时激发我想办法、动脑筋去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看着学生们一天天的小小进步,特别是面对面看着那一张张稚气的小脸,和一双双凝望着我的、充满了求知欲的、晶莹透亮的眼睛,听着他们朗朗的发言声,我感到,自己做了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我的中国之行,和所有的付出,都物有所值。
这些宝贵的经历,这些难忘的记忆,会在我今后的人生旅途中,打下怎样的烙印,我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